分享

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天下有忧 2023-06-20 发布于广东



贺新郎1·寄辛幼安2和见怀韵3
老去凭谁说4?看几番,神奇臭腐5,夏裘冬葛6!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7!二十五弦8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9!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10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11?但莫使伯牙弦绝12!九转13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词句注释
1、贺新郎:词牌名,原名《贺新凉》,又名《金缕曲》等,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韵。
2、辛幼安:辛弃疾,字幼安,南宋词人。
3、和见怀韵:酬和(你)怀想(我而写的词作的)原韵。
4、凭谁说:向谁诉说。
5、神奇臭腐:《庄子·知北游》:“所美者为神奇,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言天下之事变化甚多。
6、夏裘冬葛:《淮南子·精神训》:“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于己。”箑(shà):扇。本指冬日穿葛衣、 用扇子,夏日寄裘皮,是与时不宜。此喻世事颠倒。
7、犹未燥,当时生发:陈亮《中兴论》云:“ 南渡已久,中原父老,日以殂谢,生长于戎,岂知有我!昔宋文帝欲取河南故地,魏太武以为我自生发未燥,即知河南是我境土,安得为南朝故地?故文帝既得而复失之。”生发,即胎毛。生发未燥即胎毛未干,指婴儿时。
8、二十五弦:用乌孙公主、王昭君和番事,指宋金议和。《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 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应上片末句之“汉宫瑟”。乌孙公主与王昭君之和亲,均以琵琶曲表哀怨,故此处之瑟实指琵琶。
9、平分月:月亮对半分开。指南北分裂。
10、树犹如此:《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 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演然流泪。”《皮树蔓·枯树赋》作“ 树犹如此” 。
11、妍皮痴骨:《晋书·慕容超载记》: “超自以诸父在东,恐为姚氏所录,乃阳(佯)狂行乞。秦人贱之,惟姚绍见而异焉,劝兴拘以爵位。召见与语,超深自晦匿,兴大鄙之,谓绍曰:'谚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由是得去来无禁。”此处指己才不为人识,遭鄙弃而被埋没。妍皮,谓俊美的外貌:痴骨,指愚笨的内心。
12、伯牙弦绝:《吕氏春秋·本味》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知其志在太山、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此处是将辛弃疾引为知音。
13、九转:《抱朴子·金丹》:“一转之丹,服之三年得仙; 二转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龙共虎:龙虎,丹名。是指只要火候一到,丹炉中裂响,龙虎仙丹就制成了。

创作背景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陈亮约朱熹在赣闽交界处的紫溪与辛弃疾会面。陈亮先由浙江东阳到江西上饶 ,访问了罢官闲居带湖的辛弃疾。这首词是作者与辛弃疾分别后,以答辛弃疾所赠予《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的作品。
词的上半片,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鬓发已苍,满怀忧国之思不知向谁倾诉的一腔激愤;下半片表现了作者与辛弃疾的战斗友谊以及相互期望报效国家的一片丹心。这首词先论天下大事,雪耻无望,令人痛愤;再表达希望志同道合的二人今后互相鼓励,奋斗到底的共勉。

====
文学赏析
词的上片主旨在于议论天下大事;下片则重叙友谊,二人虽已老大,但从来都是志同道合的,今后还要互相鼓励,坚持共同主张,奋斗到底。

首句“老去凭谁说”,写知音难觅,而年已老大,不惟壮志莫酬,甚至连找一个可以畅谈天下大事的同伴都不容易。词人借此一句,引出以下的全部思想和感慨。他先言世事颠倒变化,雪仇复土无望,令人痛愤。最后四句,重申中原被占,版图半入于金之恨。词以“二十五弦”之瑟,兼寓分破与悲恨两重意思。读到这里,再回头去看“老去凭谁说”一句,益感词人一腔忧愤,满腹牢骚,都是由此而发的。

下片转入抒情。所抒之情正与上片所论之事相一致。词人深情地抒写了他与辛弃疾建立在改变南宋屈辱现实这一共同理想基础上的真挚友谊。这一句并非突如其来,而是上承“老去凭谁说”自然引出的。下句“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又正是对岂“堪重别”原因的解释,也与词首“老去”一句遥相呼应。词人借此来说明,即使世人都说他们是“妍皮裹痴骨”,遭到误解和鄙视,他们的志向也永不会变。然后,话题一转,写出“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以“九转丹砂”与辛弃疾共勉,希望能经得起锻炼,使“寻常铁”炼成“精金”,为国家干一番事业。最后,再借龙虎丹炼成而迸裂出鼎之状,以“龙共虎,应声裂”这铿锵有力的六个字,刻画胜利时刻必将到来的不可阻止之势。至此,全词方戛然而止,这最后几句乃是作者与其友人的共勉之辞。
 
这首词突出表现了作者痛恨屈辱求和,痛恨南北分裂,渴望北伐中原,统一祖国的迫切愿望。壮士悲歌,动人心弦。

====
解析
陈亮在作词中善于用典使事,这使他的作品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大大增加内容。他运用历史典故,不同于其他词作者,有其独特的方法,那就是不拘限于原来的历史故事,而是取其一个侧面,死事活用,以衬托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读他的词,必须反复揣摩,才能领略其深刻的涵义。这首词就是这样。

  词的上片主旨在于议论天下大事。首句“老去凭谁说”,写知音难觅,而年已老大,不惟壮志莫酬,甚至连找一个可以畅谈天下大事的同伴都不容易。词人借此一句,引出以下的全部思想和感慨。他先言世事颠倒变化,雪仇复土无望,令人痛愤;下片则重叙友谊,二人虽已老大,但从来都是志同道合的,今后还要互相鼓励,坚持共同主张,奋斗到底。

  上片先借《庄子·知北游》中“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和《淮南子》所说的“冬日之葛”、“夏日之裘”来指说世事的不断反复变化,并且,越变越颠倒错乱,越变对国家越不利,人们日渐丧失了收复失地的希望。控诉了南宋朝廷的是非不分。朝廷数十年偏居江南,不图恢复,对人们心理有极大的麻痹作用。经历过“靖康之变”的老一辈先后谢世,后辈人却从“生发未燥”的婴孩时期就习惯于南北分立的现状,并视此为固然,他们势必早已形成了“无仇可雪”的错误认识,从而彻底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战斗力。这才是令人忧虑的问题。上片最后四句,重申中原被占,版图半入于金之恨。词以“二十五弦”之瑟,兼寓分破与悲恨两重意思。《史记·封禅书》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一如圆月平分,使缺其半,同是一大恨事。末再以“胡妇弄,汉宫瑟”,承上“二十五弦”,补出“多少恨”的一个例证。汉、胡代指宋、金。而说汉宫瑟为胡妇所弄,又借以指说汴京破后礼器文物被金人掠取一空的悲剧。《宋史·钦宗本纪》记载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人掳徽、钦二帝及皇后、太子北归,宫中贵重器物图书并捆载以去,其中就有“大乐、教坊乐器”一项。只提“胡妇弄,汉宫瑟”,就具体可感而又即小见大地写出故都沦亡的悲痛,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愤慨自在其中,同时对南宋朝廷屡次向金人屈躬卑膝,恢复大业坐失良机的现实,也就有所揭露、鞭挞。读到这里,再回头去看“老去凭谁说”一句,益感词人一腔忧愤,满腹牢骚,都是由此而发的。

  下片转入抒情。所抒之情正与上片所论之事相一致。词人深情地抒写了他与辛弃疾建立在改变南宋屈辱现实这一共同理想基础上的真挚友谊。过片一句“树犹如此堪重别”,典出《世说新语·言语》。东晋桓温北征时,见当年移种之柳已大十围,叹息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堪重别”即“岂堪重别”,陈、辛上饶一别,实成永诀,六年之后,即绍熙四年(1194年),陈亮就病逝了。虽然他当时无法预料这点,但相见之难,却在意料之中。这一句并非突如其来,而是上承“老去凭谁说”自然引出的。下句“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又正是对岂“堪重别”原因的解释,也与词首“老去”一句遥相呼应。这句正面肯定只有辛弃疾才是最能理解他的唯一知己。据辛词《虞美人》题下小序记,此次陈亮别后,弃疾曾追赶到鹭鹚林,因雪深路滑无法前进,才悻悻而归。“行矣置之无足问”一句,就是针对这件事宽慰这个远方友人的,也是回答对方情深意切的相思。句后缀以“谁换妍皮痴骨”,意为自己执着于抗金大业,尽管人们以“妍皮痴骨”相看待,终不想去改变它了。“妍皮痴骨”出自《晋书·慕容超载记》。谚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谚语原意本谓:仪表堂堂者,其内心必不愚蠢。姚兴以为慕容超虽貌似聪隽,而实则胸无智略,便说谚语并不正确,对慕容超的行动也不限制。词人借此来说明,即使世人都说他们是“妍皮裹痴骨”,遭到误解和鄙视,他们的志向也永不会变。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友情乃愈可贵,所以就自然地发而为“但莫使伯牙弦绝”的祝愿,将两人的友情跟抗金的共同志向联系到一起,使这种感情升华到圣洁的地步。然后,话题一转,写出“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以“九转丹砂”与辛弃疾共勉,希望能经得起锻炼,使“寻常铁”炼成“精金”,为国家干一番事业。这两句至理名言,实际说的还是救国之道。

  全文中词人“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的精神十分令人感动。其中,词人信手拈来历代相传的炼丹术中所谓经过九转炼成的丹砂可以点铁成金的说法,表达出尽管寻常的铁也要炼成精金的恒心,比喻只要坚定信心,永不松懈,抓住一切时机,则救国大业必能成功。最后,再借龙虎丹炼成而迸裂出鼎之状,以“龙共虎,应声裂”这铿锵有力的六个字,刻画胜利时刻必将到来的不可阻止之势。至此,全词方戛然而止。这最后几句乃是作者与其友人的共勉之辞,也是他们的共同心愿

====
品读
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去江西上饶看望好友辛弃疾,共商抗金大计。两人同游鹅湖(山名,在江西铅山县东北),纵论世事,相叙十日而别。别后辛弃疾赋《贺新郎》一首,不久陈亮去信索词,辛即以所赋词相赠,并在序中说:“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对彼此千里同心感到欣慰。陈亮接读辛词后,即依原韵奉和一阕,故称“和见怀韵”。而后两人又以此调相和了数首,计陈亮三首,辛弃疾两首。这些词抒发了这两位爱国志士渴望抗金统一、斥责屈辱投降的战斗激情,也流露了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无限感慨。陈亮的词始终充满着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光明的热切希冀,在词风上较之辛弃疾要激切明快一些。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一开始,便是一声感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图恢复,致使英雄老去,壮志未酬,胸中的忧愤难以诉说。“神奇臭腐”,语出《庄子·知北游》: “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指变化多端。“夏裘冬葛”,语出《淮南子》:“冬日之葛,夏日之裘”,夏天穿皮衣,冬天穿单衣,指乖戾反常。作者信手拈来两句成语,以喻世事的变幻无常,实质是讥刺南宋统治者对抗金大计举棋不定,缺乏坚定的信心和决心。“看几番”三字,感叹忽战忽和,屡经翻覆,而一个“看”字,也流露了一种不能身预国事,只能束手旁观的无可奈何的怨情。这可为“老去凭谁说”一句作一注脚。“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长安”,西汉国都,此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并泛指北方沦陷的故土。“后死”,指生于敌占区的年轻一代。这几句是说:身经乱离之痛的老一辈人现在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而年轻一代在乳发未干(生发未燥)之际就已习惯于在金王朝统治下生活,根本不知道原属宋朝的事,因此更谈不上报仇雪耻收复失地了。在陈亮看来,自己这辈子壮志难酬固然是一大心病,但中兴大业后继无人,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接下去三句,“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作者用汉代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和亲政策,来讽喻南宋与金朝女真贵族的屈辱议和。“二十五弦”,指瑟,古代一种乐器。汉宣帝时将公主远嫁西域乌孙国,汉元帝时又将宫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她们在远嫁途中,都曾弹奏弦乐器来倾诉离乡去国的哀怨和屈辱之恨。“算人间,哪有平分月?”以圆月不容分割,喻完整的国土不能与人分占。然而残酷的现实又不能不正视,“胡妇弄,汉宫瑟”,原本是我们的故物,现在却由异族妇女在享用,这是多么令人痛心!

国事已如此,幸知己尚存。下片就从彼此的友情落笔。“树犹如此堪重别!”东晋桓温北征时,经过金城,见从前所种的柳树已有十围粗了,不胜感慨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见《世说新语·言语》)树都长这么大了,人怎能不老啊!陈亮与辛弃疾曾在临安(杭州)相聚过,所以说“重别”。此番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陈、辛鹅湖一别,实成永诀)。这一句,是对“胡未灭,鬓先秋”以及知音难留的多重慨叹;“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茫茫六合,志同道合,言语投机者唯此知己,因而更是不堪离别。然而,英雄的情怀毕竟容纳不了太多的伤感,因而接下去,作者便宕开一笔来写: “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意大利十四世纪伟大诗人但丁有句名言,叫做“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作者在这里,也是以同样的口气说:算了,不要去管别人怎么说吧,反正我们是改不了这傻劲儿了!“妍皮不裹痴骨”,是古代的一句谚语,陈亮为抗金事业奔走呼吁,被投降派视为“狂怪”,屡遭迫害,仍不动摇,“妍皮痴骨”,在这里是贬词褒用。从这句中,我们可看到陈亮“负一世之谤”而不屈的斗争精神,也能体会到由寂寞的悲愤而深化了的那种孤高坚韧的品格,不恤人言,奋然前行,既是自豪的宣言,也是热情的共勉。接着一句“但莫使、伯牙弦绝”,紧承上句而发。在作者看来,只要与辛弃疾的友谊能永远长存下去,那么两人便能顶风冒雨,携手共行,别的都可以不去管它。正是这种志同道合的高尚意趣,使得他们的友谊升华到了圣洁的地步。这时,再回过头去看“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一句,便能理解得更深刻。后几句,作者以更坚定的语气,继续与友人共勉: “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这里,以九转丹砂来比喻虽经种种艰难挫折仍百折不回的壮志。这一句是说:无论世事怎样艰难险阻,我们都要牢牢把握住自己,不松懈斗志,即使是精金,也不过是平常的铁久炼而成的。那么总有一天,“龙共虎,应声裂”,火候到时,丹炉一声爆响,龙虎金丹就会应声而出。比喻只要坚持正确的主张,不畏困难,久经锻炼,总会有胜利成功的一天。歇拍六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全词至此戛然而止,留下回声震耳不绝。

这首词因是写给知心好友的,所以纵意而谈,略无顾忌,抨击当道,慷慨悲歌。但于悲愤中仍存胜利之想,这既是对好友的相期共勉,也是对广大抗金志士的激励和召唤。

====
【总案】
陈亮与辛弃疾同是南宋前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二人志同道合,意气相投,友情深厚。淳熙十五年(1138)冬天,陈亮约朱熹会于紫溪(在赣闽交界处)。他先从浙江东阳到江西上饶,访问罢官闲居带湖的辛弃疾。然后二人同往紫溪,盘桓十日,而朱熹不至,陈亮乃飘然而归。别后,辛弃疾怅恨怀思,乃作《贺新郎》以寄意。后五日,恰得陈亮索词的信,辛便录寄。《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这首词,就是和辛“见怀”词原调原韵的。而后两人又用韵互相唱和,各得词二首,成为词史上的一段佳话。这首词上片主旨在于议论天下大事,言世事颠倒变化,雪仇复土无望,令人痛愤;下片则说二人虽已老大,但从来都是志同道合的,现在还要互相鼓励,坚持共同的主张,排除一切障碍,奋斗到底。这首词将两人的友情与爱国复仇的共同志愿联系到一起,使他们的友情升华到了圣洁的地步。读后有谁不为作者那种“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的精神所感动!

名家点评
清刘熙载《艺概》:“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相若,其词亦相似。同甫《贺新郎·寄幼安见怀韵》……观此则两公之气谊怀抱,俱可知矣。”
江西省文联副主席赖大仁《天风海涛曲》:“该词境界阔大,情绪激烈,音调高昂,气概博大,读来令人感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