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弥留之际,用生命教了我三样本领:雀啄脉,绝汗如油,还有一个消除胆结石的方子。 我们家其实属于世代行医的家庭,到我已经是第五代传人了。要说医术最好的,当之无愧是我的爷爷。 因为他面对各种大病小病,总能够几服药就治好,像是变魔术一般。因为从小就看着长辈们行医,耳濡目染的我也想要成为医生! 记得每次放假,我总会跟在爷爷身后帮忙,每次爷爷看完一个病症,就会给我布置作业,让我写医案,分析医案的作用。 爷爷最后一次教我,是快临终的时候,当时,我接到母亲的电话,说爷爷快不行了。我赶到的时候,经过短暂抢救,爷爷又能坐起来了,他面色潮红,精神尚好。 我看到床边放着便器,正准备去倒掉,爷爷突然抓住了我的手,气息微弱地说:你快来把把我的脉吧,这种脉叫雀啄脉,很少见的。 我摸了他的脉,脉象连三五至而歇,断断续续,毫无冲和之气,后来我才知道,雀啄脉属于中医七死脉之一,代表脾气已绝,回天乏术。 摸完脉,他又让我摸他背上的汗,问我:摸到没有?这就是绝汗,绝汗如油啊!。 我含着眼泪,跪倒在地上,爷爷看着我,从枕头下抽出一个白色的包裹,放在我手里。做完这一切,他闭上了眼睛,慢慢停止了呼吸,气绝而亡。 这么多年,每当想起爷爷,我的笔就跪着行走,他用生命教我本领,更教我做人的道理。 爷爷最擅长治疗胆结石,我没打开包裹,就已经知道,那里面一定是他穷其一生,总结出来的胆结石方。 后来,我在临床用这个方子,为不计其数的患者消除了胆结石。 翻开行医笔记,去年年初,门诊来了一位胆结石患者,她患病三年,常常出现右上腹部隐痛,频发胆绞痛,夜间尤其严重。 就诊时,患者面色苍白,精神差,皮肤干燥。仔细询问后,得知:患者体内常出现莫名的痛感,而且有痛经,经血有血块。再看舌脉,舌质色暗。 了解完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后,开方:红景天、丹参、穿心莲、青叶、黄药子。 结果如何呢? 患者服用一周,疼痛的程度以及频率就下降了很多,整个人精神也好了不少;原方稍作加减后,患者又服用半个月,随大便排下来石子样的东西。 接着又服用一个月,患者复查,胆结石消失不见;为巩固疗效,让患者继续服用14天。随访,未见复发。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现代医学认为,胆结石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是环境、遗传、以及个人生活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上对于有症状的患者来说,手术术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但在中医看来,手术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胆结石说白了,就是一团瘀血导致的,血化开了,结石也就没了。什么意思呢? 在临床上,胆结石被认为是凝结起来的胆汁,但实质上是变质的血瘀。我们都知道胆汁是需要参与我们的消化过程的,而胆汁的排出需要依靠胆囊收缩来完成的。 现在的人不爱动,而且爱熬夜,这都会导致我们人体血液变稠,流速减慢,尤其是女性,因为特殊的生理活动容易出现瘀血。 《金匮要略》讲:血不利则为水,人体血与水关系密切,血液运行不畅则出现水病。杂质夹杂水液血瘀就会形成结石,这也是女性比男性胆结石高发的原因。 此外,体内瘀血形成之后,胆囊就没有新鲜血液的滋养了。我们的皮肤如果长时间不进行护理,就会出现胶原蛋白流失,导致皮肤失养,久而久之失去弹性。 同样的道理,没有营养支持,这胆囊就失去了弹性,收缩出现了障碍,胆汁无法及时排出。 而体内瘀血郁积,日久化热,这热气又会反复蒸腾掉胆汁里面的水分,使得杂质凝结在一起,堵在胆囊里就形成了胆结石。 而中医上认为:“不通则痛”。瘀血堵塞脉络,就会让体内出现痛感,胆绞痛也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养血活血,这样胆结石、胆绞痛自然就会消失了。 下面就来看看,方中的用药思路: 第一步:红景天、丹参——活血补血 第二步:穿心莲、青叶——灭内火 第三步:黄药子——击散结石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经常会梦见爷爷,他好像走了,又好像没走,或者说我就是他的延续,因为他曾经是我,我也终将是他,这大概就是传承吧。 ![]() |
|
来自: 你到哪里去了呢 > 《十八中诊辨治方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