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十二针”是王乐亭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定型的经验处方。该方的配伍采用手不过肘,足不过膝的“五输穴”,是以整体调节来促进全身及脏腑的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五输穴”是临床医师最常使用、安全有效的要穴。王老从66个输穴之中,精心选择有特殊作用的六个穴位组成“手足十二针”用来进行整体调节。 【组方】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功能】调和阴阳,通经活络,调气和血,清热开窍。 【适应证】 (1)高血压及中风前驱症。 (2)脑血管病后遗症,中风偏瘫。 (3)周身关节肌肉疼痛,四肢麻木。 【注解】 (1)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临床症状中最常见的眩晕、耳鸣、惊悸、失眠、烦躁都是阴虚阳亢的表现。如果再出现视物模糊、复视、颜面或手足麻木、语言不清等现象,则有可能是肝风内动之脑中风的前兆,这种前驱症的出现,医师应高度警惕。对于阴虚阳亢的患者应补其阴经,泻其阳经。头晕者加百会;痰盛者加天突、中脘;若有风动预兆者,“手足十二针”皆用泻法,并加刺风府;语言不清者加廉泉,同时重刺太冲以泻肝胆之火。 (2)《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是说因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脑络损伤,血脉瘀阻,而出现中风偏瘫、语言謇涩的脑血管病后遗症,都可以首选“手足十二针”加百会、风府、廉泉。若患者面赤、痰盛、脉弦滑,属实证者,则诸穴都用泻法;若偏瘫日久面黄、气弱、脉沉细,则属虚证,理当取补法,并与其他处方交替使用。 (3)疼痛与麻木是两个症状,亦是两个证名,常常同时出现或者交替出现。何谓麻木与疼痛?麻:即是非痛非痒,肌肉如虫行;木:即不痛不痒,按之不知,掐之不觉。其病机为气血两虚,经脉凝滞。所谓疼:即是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所谓痛:即疼之兼酸者。其病机为寒邪客于脉中,经络阻滞,“不通则痛”。可以说,疼痛与麻木都属经络病的两个不同程度。麻木是疼痛的发展,疼痛是麻木的改善;麻木是虚证,疼痛为实证。总之,四肢疼痛和麻木都可以针刺“手足十二针”,但属虚者用补法,属实者取泻法。临床应用可酌情再加配穴。 (4)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擅能宣行气血,凡气血阻滞之病,皆能舒畅而调之;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可开关通窍,疏通经气;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别走三焦,可以通气,主治气道壅塞,血滞不行;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筋之会,大有舒筋利关节之效;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海,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可补脏腑之虚损,调运气血,通达经脉,中兴胃肠以润宗筋;三阴交为肝脾肾三脏之交会穴,其在补脾中兼补肝肾,独有气血双补之功。诸穴配伍,共取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之功效。 【配穴剖析】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擅能宣行气血,凡气血阻滞之病,皆能舒畅而调之。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可开关通窍,疏通经气。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别走三焦,可以通气,主治气道壅塞,血滞不行。 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筋之会,大有舒筋利关节之效。 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海,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可补脏腑之虚损,调运气血,通达经脉,中兴胃肠以润宗筋。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脏之交会穴,其在补脾中兼补肝肾,独有气血双补之功。 诸穴配伍,共取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之功效。 总则:益气养血,疏通经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