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夏其实很有趣儿——正说西夏史系列连载NO.31 纠结的议和(1)

 历史系的小学生 2023-06-20 发布于宁夏

讲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了,你不是要讲夏宋议和吗?怎么讲了这么半天还没进入主题呢?

因为夏宋议和与双方间谍战是交织到一起的,所以请大家有点耐心,听我慢慢道来。

之后的事情我们已经知道了,定川寨一战宋军大败,李元昊的日子也不好过,双方都有了议和的愿望。

可是有了愿望并不能立即开始议和,为什么呢?因为李元昊此人极好面子,要想让他主动向宋朝提出议和,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宋朝这方面也差不多,在他们眼里,李元昊乃是叛逆之徒,天朝大国若就此与李元昊议和,名不正言不顺,成何体统?

所以说,夏宋议和必须要有个中间人代为传话才行。

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此中间人非辽国莫属。因为辽国是西夏的宗主国,又与宋朝是兄弟之国,所以由辽国出面调停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夏宋之间连年的战争最占便宜的就是辽国了。辽兴宗看到宋朝一仗打得不如一仗,就想乘机敲诈一下。他向宋朝提出,西夏与辽乃是“甥舅之亲”,辽国对西夏有保护的责任,为什么宋朝与西夏开战,不先向辽国通报呢?他还说宋朝在宋辽边境地区修建长城、增加边军,这纯属向辽国挑衅。因为这些原因,他要求宋朝割让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关(今河北省雄县西南)以南十县土地给辽国。

这可真是岂有此理!是西夏主动挑起战争的,人家宋朝被迫应战,干嘛要向你辽国通报?你辽国又不是宋朝的宗主国!

至于辽国指责宋朝在边境地区的军事行动,那就更是无理取闹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修建长城、增加边军这些分明就是纯粹的防御措施,怎么就成了挑衅呢?

所以请大家务必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时候理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由之后的要求。

按理说对于辽国这种乘人之危、无理取闹的行为,宋朝应该予以坚决拒绝并拆穿辽国的把戏,使辽国下不来台。可我们的宋仁宗继承了他爹宋真宗赵恒软弱无能、惯于妥协退让的性格特点,他最终还是妥协了,答应每年多给辽国20万岁币,条件是辽国不再打晋阳等十县的主意,同时对西夏施加压力,要求西夏罢兵讲和。

这种好事辽兴宗当然是上赶着答应了。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腰包鼓起来之后,辽兴宗便开始过充当说客了。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六年(1043)正月,辽兴宗派大臣耶律敌烈和王维吉到西夏,要求元昊停止发动对宋朝的战争,同宋讲和。

有了这么大个台阶可下,李元昊就请辽国使者到宋朝东京,代其向宋朝说和。

辽使到了东京,对宋仁宗说:“我大辽国曾经封李德明为夏国王,允许他自置官属。李元昊即位后,每次都是以藩属国的身份来向我大辽进贡的。现在我大辽已经命令李元昊请罪讲和,如果宋朝能够像我大辽一样对待李元昊,他一定会洗心革面、改过自新的。”

宋仁宗听了辽使的话,觉得议和有戏,就赶紧下令庞籍具体负责此事。他给庞籍的议和原则是:“如果李元昊能够称臣,那么即使他称帝也没有关系。如果他能改称单于或者可汗,那就再好不过了。”对于李元昊来说,这种议和原则相比于范仲淹之前提出的要好得多了,这也充分说明了宋仁宗的议和诚意。

庞籍接受诏命后,首先思考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李元昊刚刚在定川寨之战中大挫宋军,此时如果派人过去讲和,他肯定更会牛皮哄哄了,要价也就会更高,另外,宋朝作为天朝大国的面子,也不能不考虑。

突然他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之前被自己扣押的李文贵。放李文贵回去给李元昊传话,这样所要考虑的问题就都解决了。他迅速召来李文贵,先是严厉斥责了西夏对宋朝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然后分别讲了战争对宋朝和西夏的后果,说什么“我国家富有四海,虽偏师小衄,未至大损。汝一败,则社稷可忧也”。

之后,庞籍才转到正题说:“你回去告诉你的主子,如果他能悔过从善,称臣纳款,以拯救彼此的人民,朝廷必定会比以前更优待他的。”

听了这话,李文贵说:“这也是我国人民日夜期盼的,您能替我们向朝廷求情,之后彼此休兵,那我们怎能不感激您呢?”

庞籍告诉李文贵,只有有了正式的表章,他才能上报朝廷。

李文贵回到夏国后,向李元昊报告了庞籍跟自己的谈话。李元昊早有讲和之意,只是不想先向宋朝开口,现在宋朝主动开口,他自然是求之不得了。来而不往非礼也,宋朝既然放了李文贵,他李元昊自然也要表示一下。他从地窖里放出了王嵩,对他好生安抚了一下,然后派李文贵带着以野利旺荣的名义写的信,和王嵩一起到延州,与庞籍议和。

之前庞籍说了要有正式表章才能继续议和,可李元昊为什么仍然没有写表章呢?他不是也很想议和吗?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李元昊有自己的想法。

表章是是什么东西?那是臣子写给皇帝的。李元昊之前发动那么多战争,就是为了迫使宋朝承认自己的皇帝身份,现在他要是随随便便就向宋朝上书了,那他以前的种种努力不就全都白费了吗?所以,在上书之前,他还要先试探一下(在同一个问题上,李元昊比他刚称帝的时候聪明多了)。

正因为如此,李元昊没有派出正式使臣(李文贵不能算),也没有写表章,只是写了一封信。而且在这封信里,他仍然称帝号,还说了一句“如日之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逆天东下”,口气那是相当的大。

庞籍看到李文贵带来的信后,考虑到此信言语不逊,不敢随便回信,就先请示了一下宋仁宗。

现在的宋仁宗一听到打仗的事情就头疼,他就想尽快跟李元昊签了和平协议,然后好好过几天安稳日子。他命令庞籍赶紧给李元昊写信招抚他,不得有误。

庞籍接到命令后,在对野利旺荣的称呼上犯难了。原来野利旺荣在西夏官居太尉,封号“宁令”(“宁令”是党项语,汉语“大王”之意),庞籍认为,太尉乃是皇帝才能封赐的官位,野利旺荣是“叛逆”李元昊那边的人,如果称他为太尉,那岂不是间接地承认了李元昊帝位的合法性?如此一来,怎么向朝中大臣交代?

后来庞籍想了一个他自认为很完美的办法。来信里自称宁令或谟宁令(“谟宁令”,汉语“天大王”之意),这些都是西夏官名,干脆就用这种称号算了,反正本国人也不知道它们的意思,不会造成很恶劣的政治影响。

宋仁宗一想,这个办法好,两全其美,立即同意了。

对于这种纯属自欺欺人的行为,我无话可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