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夏其实很有趣儿——正说西夏史系列连载NO.60 目标,永乐城!(1)

 历史系的小学生 2023-06-20 发布于宁夏

对于西夏来说,宋朝修建的永乐城确实够恶心,如果把整个西夏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永乐城就是卡在西夏喉咙上的一根刺,这根刺若不除,梁太后肯定连觉也睡不好了。西夏组织的三十万大军原本是打算从泾原路进范宋朝的,听说宋朝修筑了永乐城,便派大将叶悖麻、咩讹埋率大军马不停蹄赶往鄜延路,夺下永乐城。

宋军探子及时侦查到了夏军的动向,接连十几次向徐禧报告,可徐禧都不信,还口出狂言:“西夏人要是来了,正是我等立大功、得富贵的时候。”后来禁不住部下催促,徐禧才率李舜举、李稷等人前去救援(徐禧担心沈括和自己抢功劳,把他打发回延州了)。临行时,大将高永亨劝道:“永乐城城小人少,又没有水源,不可死守。”徐禧大怒,认为他是在扰乱军心,要砍了他。众将纷纷替高永亨求情,徐禧才命人将高永亨绑了,送到延州大牢,说等大军凯旋归来再收拾他。

徐禧刚到永乐城,西夏三十万大军就来了。那可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徐禧登上城头一看,居然看不到西夏大军的边际,不由得心惊胆战,之前的豪情壮志全都跑到爪哇国去了。大将高永能劝谏说:“两军交战,重在士气。西夏军队向来是精兵在前,老弱居后,如果趁其远道而来、筋疲力尽之时,迎头痛击,挫其锐气,那么就算他们手握重兵,也不敢来攻了。若任其摆好阵势,几十万大军一齐攻城,我们就歇菜了。”

徐禧明明自己吓得腿都软了,这个时候却要故作镇定,只见他不满地瞪了高永能一眼,然后装模作样地捋了一把自己的山羊胡(岸然捋其髯),说:“你懂个屁!王师不鼓不成列!”

如此传神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一般很少见于正史,这个特例则充分说明了史官在字里行间对徐禧的鄙视和不屑。

所谓王师不鼓不成列,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典故,其主角是春秋时期的宋襄公。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兴兵伐郑,郑国向楚国求救。宋襄公急忙撤兵,回师迎战楚军,十月,宋军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北岸摆好阵势,专等楚军到来。十一月,楚军进军到泓水南岸,准备渡河发动攻击。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宋国大司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趁楚军渡河渡到一半向其发动进攻。没想到宋襄公自命是仁义之师,不肯乘人之危,结果楚军从容渡河。之后,宋国的公子目夷又劝宋襄公趁楚军未列好阵势时发起攻击,宋襄公即口出名言“不鼓不成列”,即绝不攻击还没摆好阵势的敌人。楚军摆好阵势后宋军才发动攻击,结果大败,宋襄公自己身受重伤,第二年就一命呜呼了。“宋襄公之仁”从此成为了战争史上的著名笑料,后人也皆以宋襄公为反面教材,引以为戒。后来的孙武在其经典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的行军篇中就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

没想到啊没想到,宋襄公之后一千多年都没人再犯这个错误,自称饱读兵书的徐禧却在这个时候来了一次情景再现,如此极品,足以让赵括、马谡这些人自叹不如。

高永能听了徐禧这话也被雷的外焦里嫩,他退下后,猛拍自己的大腿,长叹一声:“我死的太不值了!”

十几万宋军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西夏人渡过无定河,然后在他们面前摆好阵势,准备攻城。这个时候徐禧终于行动了,他派曲珍领兵御敌。

曲珍心想,你疯了吧,刚才人家渡河的时候你不让打,现在人家都过了河,摆好了阵势,你又让我去打,你自己怎么不去?

想是这么想,曲珍倒没敢真这么说,他只是委婉地劝徐禧:“现在军心已然不稳,不能打,一打必败,不如收兵回城。”徐禧又是一声呵斥:“你身为大将,为何遇敌不战,光想着退兵呢?”

曲珍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在城下列阵,等待夏军的进攻。

叶悖麻派铁鹞子在前冲锋,步跋子紧随其后,叫喊着朝宋军冲来。宋军这边打头阵的是鄜延选锋军,这是种谔培养数年的精锐骑兵,号称可以以一当百,装备也最为精良,皆配银枪、穿银袄,光彩夺目,是当时宋军边防部队中的绝对精锐。

双方尽遣精锐上场,战斗应该十分激烈才对,可刚一接阵,鄜延选锋军就抵挡不住,掉头就往城里跑。当时宋军步兵都列于选锋军之后,选锋军掉头回奔的途中又踩死踩伤不少自家兄弟,其他宋军战士不明就里,一看选锋军败逃,也跟着往回跑。叶悖麻趁此机会率夏军在后面一通猛追,宋军大败,寇伟、李思古、高世才等十多位大将战死,宋军损失极大。

当时场面极其混乱,曲珍趁此机会收拾残兵,想要撤回城去。可此时想要从城门进去已不大可能,好在永乐城是依山而建,宋军沿着悬崖峭壁爬进城中,多年积攒的八千匹战马现在也顾不上了,全部放弃,等于拱手送给了夏军。之后,夏军将永乐城团团围住,城内的数万宋军显然已经成了瓮中之鳖,很难逃出去了。

消息传到汴京,神宗急得不行,脑门上黄豆大的汗珠吧嗒吧嗒往地上摔。他命李宪、种谔等人火速发兵增援永乐城,又命沈括与夏人谈判,说只要西夏人肯撤围退兵,就把永乐城送给西夏。

早在得知永乐城被围时,沈括就想发兵救援,可他手上只有一万军队,派出去无异于杯水车薪,估计还不够西夏人塞牙缝的。这个时候叶悖麻又打起了绥德城的主意,沈括赶紧收兵退保绥德城,哪里还有心思去找西夏人谈判?

种谔呢,更是一副幸灾乐祸的表情:小样,叫你当初不听我的,这下悲剧了吧?他以留守延州为名,拒不出兵救援。

李宪倒是派了军队,可叶悖麻既然敢围住永乐城,就肯定会防止宋军增援。他派部分骑兵将宋朝援兵远远挡住,宋军无法继续前进,李宪也无能为力。

把城围的水泄不通,又切断了宋军水源,拦住了宋朝援兵,在叶悖麻看来,永乐城已经是自己的囊中之物,除非宋军长了翅膀,否则是绝不可能逃出自己手掌心的。既然如此,就没必要那么拼命了,为了减少伤亡,叶悖麻打得相当温柔,他每天只派一万多人,拿着铁锹去挖城墙,由于战事相对并不激烈,西夏人甚至还有时间和能力把战死战友的尸体拉回去。

叶悖麻打得悠闲,徐禧就惨多了。由于夏军切断了永乐城的水源,宋军严重缺水,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超过一半的人被渴死。剩下的人日子更不好过,有人把新鲜的马粪挤出水来喝,有人则杀了人,只是为了喝对方的血,为了解渴,几乎所有的人都疯狂了。

徐禧派人在城中挖井,好不容易才挖出了点水。这个时候按说徐禧该发扬风格,让士兵先喝。当然了,我说这话可能有点站着说话腰不疼,毕竟任谁在那种极度干渴的情况下,都很难做到发扬风格、先己后人,可即使做不到这样,至少也该一视同仁,大家一起喝,然而徐禧却论资排辈,令将士按照职位大小排队喝水,这引起了广大士兵的强烈不满,纷纷抗议,眼看就要哗变了。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只要是有点智商的人都看得出来,永乐城已经完了。曲珍向徐禧建议,趁宋军还未完全崩溃,尚可一战,不如拼死突围,让大家各自求生,至于谁能逃得出去,就看天命吧。

徐禧这个书呆子此时仍然固执的像块石头,他居然说:“此城占据要地,为何要放弃呢?况且我身为主将却要逃跑,大家都不会有坚守下去的决心了。”

无语啊,都这个时候了,徐禧居然还会在乎永乐城的重要性!究竟是数万将士的生命重要,还是这一城一池的得失重要?永乐城被围的里三层外三层,宋军上下早就没了抵抗下去的信心,更何况你还定了那个要命的喝水制度,部下早对你不满,你还谈什么稳定军心?

面对徐禧这样的极品,曲珍也是无可奈何,他转而说道:“我并非怕死,只是陛下特使和众位谋臣如果都死了,肯定会有辱我大宋的威名。”徐禧仍然不同意。

高永能也和曲珍一个想法,他向李稷建议,把所有的钱财和值钱的东西都拿出来,招募敢死队突围而出(李稷主管后勤),李稷也不答应,真不知城都要丢了,他还留着那么多钱有什么用。

就这样,永乐城中难得的几个明白人提出的正确建议都被否决了,永乐城的命运已然注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