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夏其实很有趣儿——正说西夏史系列连载NO.78 新的三足鼎立

 历史系的小学生 2023-06-20 发布于宁夏

就在宋金还在汴京城下对阵的时候,西夏开始有所行动了。由于种师道前往汴京勤王时带走了西军的绝大部分精锐部队,此时宋朝的西北边防可谓是相当空虚。如此千载难逢的趁火打劫机会,乾顺自然不会放过,他大举出兵,开始进攻宋朝沿边的城寨。

缺少军队守御的宋朝西北地区是十分脆弱的,西夏轻而易举就攻下了宋朝沿边的许多城塞。一路高歌猛进的夏军,打到震威城下,碰了钉子。

接下来我要讲的,是一个十分、特别、相当悲壮的故事。

震威城位于今天的陕西榆林市境内,是当年童公公主持攻伐西夏时修筑的一座城。要是在以前,西夏人是绝不敢打震威城主意的,现在种师道勤王去了,震威城中兵力空虚,自然也就失去了震慑西夏的作用。

此时主持震威城防务的,是一个叫朱昭的人,他的官很小,小到,仅仅只是一个兵马监押。

官虽然不大,但朱昭显然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听说夏军来攻,他紧急招募了一千多人,然后,趁夜劫营。

要是一般人手下有一千人,估计能安下心来防守就不错了,劫营?嫌自己命太长了?

这正是朱昭高明的地方,他自己的话足以解释这一点:“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其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

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孙子兵法》

事情正如朱昭预想的一样,夏军毫无防备,被宋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不小。

虽然胜了一阵,暂时稳住了军心,但这并不足以扭转宋军被动的局面,夏军重整旗鼓,再一次朝震威城杀了过去。

不得不承认,夏军这一次是相当拼命的。估计是刚被宋军劫了一次营,吃了亏,心里憋着一口气,所以这次夏军颇有点不要命的势头,什么冲车云梯之类的全部都往上堆,而且“飞矢雨激”(就是“箭雨”),攻城烈度堪比当年的永乐城之战。

夏军虽然凶猛,宋军倒也不孬。很明显,朱昭比徐禧要强的多,在他的指挥下,宋军顽强作战,夏军一连几天日夜攻城都未能破城。

强攻暂时行不通, 那就只有换个办法了。这一天,夏军统帅悟儿思齐来到城下,约朱昭出来说话。

朱昭立于城头,问道:“你是何人?找我有什么事?”

悟儿思齐看来是有备而来,只见他历数宋朝失信之处,说:“大金约我国夹攻汴京,许诺说以后两国划河为界。现在麟、府诸城都已被我拿下,你究竟是仗着什么,不肯投降呢?”

听了这话,朱昭针锋相对地说:“太上皇(指宋徽宗)知道自己误听小人之言,误了国事,已经禅位给当今皇上。现如今圣政一新,你难道不知道吗?”意思是说我靠的就是这个。怕对方不信,朱昭还特意把宋徽宗禅位的诏书拿来高声朗读了一遍,表情相当认真严肃。

悟儿思齐头疼不已,恨不得拿头去撞墙,显然,在辩论这方面,他根本就不是饱读诗书的朱昭的对手。可是,就这么认输回去,实在太没面子,于是他换了个办法,命投降过来的朱昭的老乡再去劝降。

我觉得这是一个自取其辱的想法。

这位朱昭老乡领命之后,冲城上的朱昭喊了一句:“天下之事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你的忠心又能有啥用呢?”

面对这位已经投敌的老乡,朱昭毫不客气,破口大骂:“食人之禄,自当尽忠。你这种人背信弃义,苟且偷生,与猪狗无异,居然还敢来劝我投降?我宁死不降!”

说实话,我倒是很想知道听到这话之后那位朱昭老乡心里的想法,愤怒?羞愧?还是根本就无所谓?

可惜,我永远都不可能知道了。

既然谈不拢,那就只有打了。夏军重新开始了疯狂的攻城,朱昭虽然率部拼死抵抗,无奈人手不够,对方攻势又猛,实在撑不住了,震威城眼看就要被破了。

朱昭认清了现在的形势,他把手下将领召到一起,说:“城马上就要被攻下了,我的妻儿不可被贼人污辱,你们去把我家人杀了,然后我们一起死战,胜则立功,不胜,大丈夫这一生也无憾了!”

说句题外话,每次看到这段记录我心里都有一个大大的疑问:朱昭大义灭亲固然令人钦佩,可是,西夏人似乎也没他想的那么坏吧?据我所知,西夏人对待俘虏虽然谈不上有多照顾,至少,也没朱昭想的那么龌龊和不堪。

回到正题。面对朱昭的这个请求,部下表示无法答应(这种要求,即使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也无法答应,何况是跟随多年的领导)。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恕我无法用自己的话讲述,估录下史书原文,大家自己看吧:

(朱昭提出那个要求后)众未应,昭幼子戏阶下,(朱昭)遽起手刃之。长子惊视,又杀之。径取数卒屠其家人,舁尸纳井中。部将贾宗望母适过前,昭起呼曰:“媪乡人也,吾不欲刃,请自入井!”媪从之,遂并覆以土。将士将妻孥者,又皆尽杀之。

这哥们疯了!

做完这些后,朱昭对部下说:“我和你们这下就没有什么拖累了。”说完,他开始准备带领部下出城死战。

恰好这个时候,宋军内部又出了叛徒,有人向悟儿思齐报告说:“朱昭和部下各自杀了家人,将要出战,他们人虽少,但都是一帮不要命的,你们要做好准备。”

悟儿思齐听了这话大惊失色,俗话说得好,奸的怕傻的,傻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一帮连自己家人都要杀的亡命之徒,会对自己这些人客气吗?

悟儿思齐越想越后怕,赶紧急中生智想了个办法,花重金买通了宋军中的一些守城兵士,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夏军冲入城中,开始寻找让他们担惊受怕的朱监押。

朱昭此时正带领着誓死追随他的部下与夏军巷战,他们用倒在面前的大批夏军尸体表明了自己死战到底的决心。

宋军越来越拼命,可周围的夏军也越来越多,很明显,只有郭靖、萧峰等金庸小说的主人公才能在这种重重包围下杀出去。

朱昭和他的部下不是这种人,所以,不会有奇迹发生。朱昭身边的部下一个接着一个倒下,他自己身上也多处受伤,照此下去,估计很快他就会力竭而死。

朱昭决定,最后再拼一次。他跃身上马,朝着城墙缺口冲了过去。

他的运气很不好,因为城墙外面,是宋军的防御工事——沟濠。

朱昭连人带马掉进了沟壕里,他再也无法站起来了。

夏军本打算生擒朱昭,可他那凶神恶煞般的样子实在吓人,无人敢靠近。最后,朱昭中箭而死,时年四十六,震威城也终被攻陷。

相比于同一时代的几次汴京保卫战,震威城之战并不起眼,也无法对历史的走向起到什么大的作用,我阅读过很多研究西夏历史的著作,也没发现有哪部著作关注过这场战争,能一笔带过就算很不容易了,很多书中甚至对此一字未提。

这个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在夏宋一百多年的战争史上,震威城之战实在太不显眼了,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即使如此,我依然详细记录下了这场战争的每个细节,因为我相信,在那尘封的旧纸堆里,必定会有某些震撼我们心灵的东西,我们应该从中学到些什么。

我学到了,至少学到一点:宁肯战死,绝不投降!

我相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

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孙承宗、郑成功、李定国,都是这样的人,他们的光辉指引着后世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为那个叫“祖国”的东西献身。

大家大可不必把这场战争中的西夏人当做反派,因为在一百年后,他们的后代为了自己的国家,也曾英勇抗击过侵略者,这当中的很多人,也曾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立场、派别、正统之类的东西,都见鬼去吧!

攻下震威城后,夏军连战连捷,接连攻克了宋西安州(今宁夏海原县西)、麟州建宁寨怀德军(即此前的平夏城)等城寨,十二月,乾顺乘胜出兵围攻兰州,大掠人畜而还。

与此同时,金国也没闲着。上一次金军未能攻克汴京,灭掉宋朝,完颜晟一直心有不甘,所以在上次宋金议和半年之后,他随意找了个理由,再次出兵攻宋。担任此次攻宋重任的仍然是完颜宗望、完颜宗翰这俩哥们,相比于上次的仓促,此次这两个人准备的相当充分,兵员充足、名将众多。他们在战术上也采取了比较保守的策略,一路上稳扎稳打,于宋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十二月在汴京城下会师,顺利对汴京城完成合围。

相比于第一次汴京保卫战,这一次宋朝面临的困难要大的多:金军众多,己方勤王兵力太少;金军名将众多,己方能打的屈指可数(第一次汴京保卫战的功臣李纲、种师道已被贬黜);金军士气旺盛,己方士气低落。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保住汴京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金军围城不足一月就破了城,将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宋朝众多大臣、亲王、公主、嫔妃俘虏,押往北方,史称“靖康之变”,北宋至此灭亡。

宋靖康二年(1127)五月,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于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称帝,重建大宋王朝,史称南宋。

赵构称帝后,就弃中原江山不顾,开始不停南逃,最后更是建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苟安于江南。而金国也趁此机会对中原其他未占领的地盘开始了全面的征服,很快就占领了陕西五路,南宋的西北边境退到了四川境内,长达一百多年的夏宋边界相邻的状况从此不复存在了,宋朝作为西夏宗主国的身份实际上也宣告了终结,此后的南宋虽然与西夏偶有接触,但是像以前那样频繁的交往已经不可能了。

从完颜阿骨打称帝到南宋建立的这十几年间,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长期在事实上鼎立的三个国家中,辽和北宋相继为金所灭,及时审时度势的西夏生存了下来,从此以后,新的三足鼎立形势(南宋、金、西夏)出现。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西夏的历史发展也必然与之前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简单来说,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战争数量和规模的变化,此后,西夏很难再打长期的、大规模的战争了。

当然了,这是相对于较长的历史时期而言的,短时间内,战争仍然占据了西夏国家事务的主流。趁着这几年“国际”势的变化,乾顺大肆派兵征战,不仅陆续收复了当初被宋朝侵占的土地,还攻占了以前宋朝设在边境上的许多堡寨,疆域大为扩张,西夏迎来了国力飞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