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习生手记(1982)【连载:十四、小张和老季的语文课】

 新用户9182oRkQ 2023-06-20 发布于湖南

一起侃字词、品文化!

 
小张和老季同在一中初三(四)班担任语文课任老师,我们担心他们讲不好语文课,但老季出乎意料之外,课讲得非常成功。
老季是广丰人,普通话非常糟糕,说话时闹出了不少笑话。比方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他说成“出丝丝”,于是我们就给他取了个外号叫“丝丝”,他把“适可而止”说成“塞个耳机”,把“如饥似渴”念成“母鸡食狗”。常常引起人们的开怀大笑。
图片来自网络
临近实习,他更是着急,害怕自己出丑,常常是长吁短叹,为普通话没少担心啦。他平时备课十分认真,课文中那些自己读不准音的字词,他不厌其烦的查字典正音,还叫我们给他订正。他的课本的字里行间被拼音字母塞满了。一、二千字的课文《孔乙己》,他给近百个字注了音,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讲《孔乙己》时出现的语音错误比平时少多了,而且还讲得绘声绘色,娓娓动听。
他讲的第一篇课文是鲁迅小说《孔乙己》,孔乙己的形象非常生动,幽默。他讲课的班级是初三年级,学生喜欢回答问题,这就为他讲好这节课准备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我那天听的是第三个课时的课,他讲如何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问题。
他开始问学生:“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分析了孔乙己的形象,同学们回忆一下,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学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孔乙己是受封建教育制度严重毒害和催残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对,讲得很好,同学们再一起想一想鲁迅先生是怎样刻画孔乙己呢?”
同学们都沉默了,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
于是老季启发道:“鲁迅先生采取了哪些艺术手法进行刻画呢?比如说,肖像、对话、举止等的描写……”
这下同学们开了窍,活跃起来了。
一个男生举手答道:“季老师,书上讲孔乙己穿着似乎二十年没有洗的长褂……”
图片来自网络
老季满意地说:“讲的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同学们想一想!”他顿了一顿,有的同学能够简单地回答一些问题,他最后讲解:“孔乙己是一个受科举制度严重毒害的知识分子。他没有中举,生活没有着落,本可以自食其力,以劳动来维持生存,但他受封建思想毒害,鄙视劳动人民,厌恶劳动,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但他还穿着长衫,表示自己是一个读书人,高人一等。通过肖像描写,就把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刻画出来了,同学们动动脑筋找找文章中的例子,想一想究竟有什么表达作用?”
同学们紧张搜寻句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老季让同学们争论,然后自己在讲台上把孔乙己的对话动作进行一番表演,同时结合精辟的讲解,加深学生们的理解,当他讲到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用手罩住碟子不让孩子们抢茴香豆时,他自行表演惟妙惟肖。加上他平时上课那畏畏缩缩的样子和微微有些驼的背,简直是出神入化,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仿佛是活着的孔乙己站在讲台上。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这堂课深入浅出,学生完全听懂了,得到了全体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当初的担心也化为乌有。
小张同学平时沉默寡言,但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在实习中,他备课是最充分的,他讲一个课时的课就准备了两万多字的讲稿,稿纸就有十多张,孟老师特别器重他,认为他备课认真,吃透了教材,要求我们也要这样做,但小张备课充分,反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因为准备了太多资料,不忍割爱,要把准备好的东西讲完,时间不够,讲课时就滔滔不绝,不给人喘气的机会。学生不知所云,张着嘴巴,瞪圆了眼睛望着他。原班级任课老师一肚子牢骚,认为这样上课等于白上,这里不是大学,初中学生根本无法接受。但小张因为孟老师赏识,有些固执,自始至终都使用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其实他干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我觉得启发式兼表演式的教学方法值得提倡,教师应该进入角色,以情感吸引学生。而那种满堂灌的方法不可取,应该让学生多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一日


*文中图片素材部分来自于网络,侵删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感谢阅读!祝您开心!
点个在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