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桂珍/散文/牛圈乒乓球馆

 百荷书房 2023-06-20 发布于河南
牛圈乒乓球馆 
图文/邢桂珍
我穿上运动服,带上球拍,去名苑社区参加“忆铁人.迎旅发”乒乓球比赛。
坐在明亮的球馆,看到球友配套的行头,脚踩柔软的地垫,触摸红双喜牌球台,思绪回到了童年小山村。
我十一二岁的夏季,生产队把牛群分散到几个简易牛棚里,倒出队部三面石墙的大牛圈,清理干净,安上乒乓球台,供社员打乒乓球。
我放学路过牛圈,社员们打球的乒乓声,像磁性的韵律,吸引我和同学驻足。看久了,我们就按捺不住,持拍跃跃欲试。晴天放学我们带小跑,书包撇牛槽里,呼呲带喘爬上槽头,够下梁上的球拍就开打。模仿大人一招一式,没有动作要领,恣意妄为地打,不管啥姿势,只想把球推到对方球台上。
我常跟三柱打球,他大我几岁,说话慢条斯理,球速快。飘逸的球像白云,在台上翻飞滚动,有时像浮动的雾够不着。银球,牵动着视线,蹦跳移动脚步,汗水流到嘴里是甜的。打累了,我们各奔V形岔路口回家。
一天,大喇叭播放美国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的新闻,这个跨越大洋的乒乓外交,小球转动了地球,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我对打乒乓球更有信心。
生产队球拍坏了,没钱买,我就找块薄板,画出球拍形状,用刀刻下多余木料。在锲而不舍中,球拍有了雏形,粘上胶皮,就是打球的简易工具。那时,我做梦都想买个球拍。
一次,三柱我俩打得正欢。在接边球时,我左额重重撞在石尖上,血顺着脸颊流淌,三柱吓得撕片牛蒡叶给我贴上。我捂着头跑回家,妈妈掏块黑炭,用擀面杖擀成面,抹在伤口上。后来,我好了伤疤忘了疼,仍陶醉打球的快乐。
有了电视机,可以看奥运会和世乒赛的直播。邓亚萍的快速反应,王楠落点刁钻的小球,张怡宁的沉稳,马龙带伤获胜……几代乒乓健儿的付出,一次次让国旗升起,国歌奏响,我和他们的心一起澎湃。金牌背后的坚韧与苦练,给人们带来了激励。
“抽签了!”“来啦!”我边答应边抽签,对手是位粉衫女士,她说:“我半年没玩了。”我笑了:“我半个世纪没玩。”
站在台前,我找不到童年打球的感觉,对手拼劲十足,直落两局打得我不及格。我心慌腿软,示意裁判:“第三局她赢了。”
我坐在长椅上,用敬佩的眼光,仰视场上打球的高手,他们用热爱和执着苦练技术,用毅力战胜对手。
我擎着球拍反思,有了球拍不练等于零。转念又安慰道,认识了球友,乐在参与。
路上,又想起童年带给我快乐的牛圈球馆……
2023.6.2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