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玉平 | 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孝义中学读书经历回顾

 天下孝义人 2023-06-20 发布于北京

往期回顾 

·  我人生旅途中的金色岁月

·  南下湖南干部杜佩琴

作者:任玉平
  • 作者简介:任玉平,中学高级教师,山西省骨干教师。1979年毕业于孝义中学37班。1981年师范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曾任中学政教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小学校长等职。荣获孝义市优秀教师、优秀校长、吕梁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孝义中学是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是山西省内著名的学校。七十年来,薪火相传,业绩辉煌,无数的优秀学子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和骨干。孝义人都以就读孝义中学为荣。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彻底粉碎。年底,恢复了升学考试制度。1977年春,我通过考试进入孝义中学读书。

入学报到后的第三天,我们带着行李和工具,来到我县西部山区参加抗旱劳动。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同班的同学还互不认识,许多同学情绪十分低落。

我们39班和38班被分到兑镇镇桑湾村。我们的班主任是代语文的张爱香老师,38班班任是数学老师程厚斌,随班的有物理老师韩仁富。跟班的老师们都特别亲切,与学生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

我们的工作是去山里给冬小麦浇水,大家从水库或山沟里取水(由村里的成年人负责),或抬或端或挑,运到麦田里。干累了就坐在地头休息,老师们会组织大家一起做游戏、唱歌、讲故事。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绣金匾》《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等歌曲。

我们住在桑湾学校的教室里,在地上铺些麦秸,打地铺睡觉。晚上休息时,老师们会分头到各个宿舍去巡视,与大家一起聊天。有同学问 山里有没有狼,遇到狼时怎么样应对。老师们则问大家吃得怎么样,是否习惯等等,发现同学情绪低落时,老师们便会逐一进行开导、鼓励。

吃饭是分到村里的农家吃派饭。那时候物质条件不好,大多数农家没什么蔬菜,吃得也多是高粱面,没什么油水,和自己家里差不多。

北山干了上南山。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个月。期间有同学中途回家的,也有父母来看孩子的。我也很想家,但始终没回去过。

抗旱回来,又在城里参加道路建设,挖下水道,干了十来天。

此后,学校便步入正轨,不再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

我是在村里的初中毕业的。许多学科都没有开课(没老师),如化学、英语。所以我刚来孝中的时候,好多学科都是从零学起。

刚恢复高考制度,为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各地都设立了重点校、 重点班,孝中也一样。重点班的学生是按统考成绩把全校的尖子学生集中到一个班,配上全校最好的老师,优生优教。两年半的时间里,学校组织过三次这样的考试和分班,只要成绩足够优秀进入学校排名前列,就可进入重点班。第二次分班时我进入了重点班36班(第一次我没参加考试),第三次考试后,我们年级设了两个重点班,我进了37班(另一个班是36班)。班主任是代数学的侯志明老师,语文老师是武国屏,物理老师是韩仁富,化学老师是梁国威,政治老师是刘乃文,体育老师是张发祥。这些老师都是全校乃至全县的名师,是各学科业务骨干和权威老师。他们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那时候的复习资料匮乏,他们就自己编印资料,这些资料系统全面,重点突出,简单易学,是很好的复习辅助教材。一个学生能进入重点班学习,那是十分幸运的。

在教学中,每位老师都严谨、认真、兢兢业业。侯志明老师上课注重思维能力训练,师生互动多,讲练结合,学生学的轻松高效;武国屏老师上课,旁征博引,在教材之外有许多补充,板书认真,一丝不苟,对学生要求很严;韩仁富老师讲物理,很少拿书本或教案,教材和作业全在脑子里,条理清晰,自成网络;梁国威老师上课,喜欢讲故事, 把生活和化学结合起来,学生爱听,浅显易懂。就连政治课、体育课,也感觉十分有趣。

孝中的管理是很规范的,那时候两操一活动坚持得很好。下午的活动时间,大家都会去操场活动。学校的体育器材很多,足球、篮球、排球,大家想玩儿啥玩儿啥。学校当时有管乐队,每天早晨或下午进行训练。每周有一次全校大扫除。每学期组织一次田径运动会。

我们的班主任侯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但又十分宽容。那时候的晚自习,老师们都不坐班。作为班主任,侯老师每天晚上都会去班里转一圈,学生有问题时,他会做些辅导,没问题他也不守着,班里的秩序却十分的好。我是跑校生,常常会缺课或早退,他发现后,常常会在第二天上课时间面带笑容地询问我,我会如实的说明情况,他很理解我,不但不会批评我,还会再三勉励我好好学习。

那时候的复习资料很少,学校从外地搞到一些资料,不够每人一本,老师便发给班里成绩靠前的十几位同学,我也在列。而我拿到资料后,总是要等好长时间才能把书费交上去,老师也不催着要。我知道老师们对我是寄予厚望的。

七九年高考,我没能考上大学(上了汾阳师范孝中班)。如今,我每每想起这些,心里便会产生一种愧疚和不安。

高中毕业后,我又在孝中度过一年的师范学习生活。我们班主任是代语文的王铁民老师,他是一位出口成章、文学修养深厚的老师。在这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深入地学习了中国古典诗歌、古典文学。没有了升学压力,我们从图书馆借来了各种书籍,大量地阅读,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班里组织各种文艺活动,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班的《黄河大合唱》,在付生光老师的指导下,赢得了满堂喝彩。老师们指导我们试教,写论文。我写的是《林冲性格的变化》,王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杂志,让我们参考。这一年的经历,让我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以后的工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三年半的孝中学习生活,如白驹过隙,已成为过往历史。岁月会磨灭许多记忆,但在孝中学习的这两年半时间里的点点滴滴,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影响着我,使我成为一名堂堂正正的人民教师;老师们那种爱生如子的高尚品德、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高超精湛的教学技能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一生的榜样和标杆,始终如在眼前。

感谢我的母校,我以你为荣,我会尽我所能为你争光;感谢母校的老师们,我以你们为骄傲,我会永远记住你们,永远向你们学习。


更多人在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