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中药方剂

 無争禅子 2023-06-20 发布于广东

痛经

痛经是指在行经期间或者经前1~2内出现下腹疼痛并伴有下坠感,严重者,还会出现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甚至晕厥的症状。中医认为,痛经的主要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正所谓不通则痛,痛则不通,瘀血阻滞,气机不畅,则会导致痛经。而引起瘀血、气机不通的病因则有虚实之分。实证痛经多由于肝郁气滞、经期感受寒邪、血热燥结等原因所致,症见经血量少、质稠、瘀块、经前较痛,疼痛拒按;虚症痛经则主要是因为大病或久病之后,气血亏虚,经血运行无力,导致瘀阻脉络而引起痛经,症见经血量少、色暗红、质薄而痛发于经后者,疼痛喜按,按后疼痛舒缓。

治疗痛经,总的来说要以理气血为主,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行气、活血、散寒、凉血、补虚、泻实等不同方法,经合具体情况治疗,辨证施治。

一、气滞血瘀痛经

其主要证候表现为经前1~2日或者行经期间出现的小腹腹痛拒按,并伴有经血量少,经血排出不畅,经色紫暗并有瘀块,疼痛随着瘀块排出而减缓的症状。同时还伴有乳房腹痛,胸闷,舌质紫暗,脉沉弦等气滞血瘀的典型症状。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要以疏肝理气为主,佐以活血化瘀之药。

【方剂名称】血府逐瘀汤(见前文)。

【验方选择】延胡索、制香附各15克,乌药12克,木香、失笑散(包)、郁金、枳壳各9克,砂仁(后下)6克,艾叶3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

二、寒湿凝滞痛经

寒湿凝滞引起的痛经,是指是指经期感受寒湿,血凝瘀结,气机不通引起的痛经。主要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欢被按压、在温暖的环境中能得到舒缓,患者同时伴有月经量少色黯淡、恶心呕吐、腰腿疲惫发软、小便清长、舌苔百润、脉沉紧等症状。在治疗过程中以温经暖宫止痛为主散寒为主。

【方剂名称】温经汤(见前文)。

三、气血虚弱痛经

气血虚弱痛经气行不畅,血行无力,就会导致瘀血阻滞,从而产生痛经。气血两虚引起的痛经主要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有重坠感、喜欢被揉按,患者同时伴有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精神疲惫、四肢乏力、大便稀溏、面色萎黄等症状。治疗气血虚弱引起的痛经,以益血调经为主。

【方剂名称】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方剂组成】黄芪30克,党参20克,熟地、当归、元胡、香附各15克。

【方剂加减】如果腰膝酸软,可加杜仲、川断各15克;如果伴有心悸、失眠、头晕等症者,可加夜交藤、枸杞各15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益气补血,调经止痛。

【验方选择】黄芪15克,热地、党参、白芍、制香附各12克,当归、川穹、延胡索各9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引起的痛经。

四、湿热下注痛经

温热下注引起的痛经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按压时痛感强烈,患者同时伴有月经量多色紫红质稠、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小便溲赤、舌苔黄泥等症状,治疗时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为主。

【方剂名称】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

【方剂组成】牡丹皮、当归、白芍、生地黄、川芎、红花、桃仁各10克,黄连9克,败酱草12克,车前子10克,薏苡仁20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用。

【功效】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验方选择】败酱草15克,生地、苡仁、延胡索各12克,丹皮、当归、赤芍、桃仁、莪木、川棟子各9克,川芎6克,黄连5克,炙甘草3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痛经。

五、肝肾虚亏痛经

肝肾虚亏引起的痛经主要表现为经后小腹隐痛,患者同时伴随有经少色淡、腰腿发软、头晕耳鸣等症状,在治疗过程中以益肾养肝止痛为主。

【方剂名称】调肝汤(《傅青主女科》)。

【方剂组成】当归山萸肉川断巴戟天各15克,白芍20克,山药25克。

【方剂加减】如果嫌烦有小腹空冷者,可加附子10克温经散寒;如果兼有潮热,可加青蒿、地骨皮各10克,鳖甲15克;如果伴有腹痛及腰骶痛,夜尿频而清长,可加桑螵蛸30克,益智仁15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用。

【功效】益肾养肝止痛。

【验方选择】炒白芍、菟丝子各12克,当归、山茱萸、巴戟天、淮山药、香附各9克,阿胶(冲),炙甘草各6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肝肾虚损引起的痛经。

六、单方成药

(一)简易验方

验方一:鲜姜、红糖各15克,水煎温服,经前1~2日开始服,或治疗寒湿凝滞引起的痛经。

验方二:香附、艾叶、干姜各9克,研末为丸,每丸3克,每次服用1丸,可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

验方三:益母草12克,红糖15克,经期提前者可加黄芩9克,滞后者可加当归15克,生姜6克。水煎服,每天2次,可治疗气血虚弱引起的痛经。

(二)口服中成药

(1)田七痛经胶囊、月月舒冲剂、妇科得生丸等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每次服用1丸,每天2次。

(2)痛经丸、艾附暖宫丸等用于寒凝胞中引起的痛经。每次服用1丸,每天2次。

(3)乌鸡白凤丸、人参养荣丸、八珍益母丸等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引起的痛经。每次1丸,每日2次。

(4)妇科养坤丸等用于治疗肝肾虚损引起的痛经。每次服用1丸,每天2次。

◇闭经

闭经是妇科疾病的一种常见病证。一般发育正常的女性,十三岁左右就会来月经,如果年过十八岁还未来,或者来过月经,但又连续三个月以上不来,都称为闭经。过十八岁仍未来月经,称为原发性闭经;除了妊娠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的停经,月经停止超过三个月,称为继发性闭经。闭经常见症状除了月经不来,临床上闭经还伴随有腰腿酸软、头晕心悸等症状。中医认为,导致闭经的病因有多种,临证常见为肝肾不足、气滞血瘀、气血虚弱、阴虚血燥、痰湿阻滞六种类型。

一、肝肾不足闭经

肾为先天之本,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肾气不足,冲任不通或虚损,所以会出现月经逾期不至或来潮后中断数月等闭经症状。因肝肾不足原因造成的闭经主要表现为18周岁后未曾行经或月经后期量减少至停经,患者同时伴随有体质虚弱、腰腿酸软、头晕耳鸣、舌红苔少等症状,在治疗过程中以补肾养肝调经为主。

【方剂名称】归肾丸(《景岳全书》)。

【方剂组成】菟丝子、杜仲、枸杞子、茯苓、当归各15克,山茱萸、鸡血藤各20克,牛膝10克。

【方剂加减】如果阴虚火旺,潮热症状明显,可加地骨皮、玄参各10克,炙鳖甲(先煎)15克。

【用法用量】先将熟地黄熬成膏,其他药共研为细末,同熟地黄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空腹时每次服用100丸,开水中加入少许盐,用淡盐水服用。

【功效】滋补肾阴,养肝调经。

【验方选择】熟地15克、菟丝子12克,茯苓、当归、山药、山萸肉、枸杞、杜仲各9克。四肢发冷、小便清长者,可加巴戟天12克,仙茅9克;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口干者,可去熟地,加生地15克、女贞子12克、地骨皮、麦冬、阿胶(冲)各9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天3次。

【功效】用于治疗肝肾不足引起的闭经。

二、气滞血瘀闭经

肝主气机,血随气行。如果气机不畅,肝失调达,就会使血行缓慢无力,形成瘀血,导致经闭。气滞血瘀其临床表现有经闭,胸胁胀满,小腹刺疼或胀疼,拒按,烦躁易怒,舌边紫暗,或有瘀点,苔白,脉沉弦或沉涩。治疗气滞血瘀经闭,当以行气化瘀为主。

【方剂名称】血府逐瘀汤(见前文)。

【验方选择】牛膝、枳壳各12克,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柴胡各9克,酒军、甘草各6克。

【方剂加减】有胸肋小腹发胀者,加莪术12克,青皮9克,木香6克;如有小腹疼痛、怕按压的症状,可加延胡索、三棱各9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3次。

【功效】用于之劳气滞血瘀引起的闭经。

三、气血虚弱闭经

气血虚弱,冲任失养,就会导致经闭病证发生。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后期经少色淡直至闭经不行,患者同时伴随有头眼昏花、心悸气短、精神疲惫、四肢倦懒、食欲不振、易脱发、面色发黄,舌淡苔少或薄白,脉沉缓或虚数等症状。治疗气血虚弱经闭,当以补气养血调经为主。

【方剂名称】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组成】人参、陈皮、当归、白芍各10克,黄芪60克,白术20克,熟地黄、茯苓各12克,五味子、甘草各6克。

【方剂加减】如果心火偏亢,心悸失眠多梦者,可加炒枣仕30克,卷柏、牛膝、麦门冬各10克。

【功效】补气养血调经。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分服。

【验方选择】当归、黄芪、白芍、龙眼肉、白术、枣仁、仙灵脾、石楠叶各9克,红花、川弯、木香各6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气血虚弱引起的闭经。四、阴虚血燥闭经阴液亏虚,阳气过盛,因而阴不制阳,内热横生,热燥而使血液亏损,出现经血量少甚至闭经症状。阴虚血燥经闭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经量少、色红质稠,直至经闭,同时还有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盗汗,舌红苔少等症状。如果阴虚时间较长,精血亏损严重,内热炽盛,甚至会出现骨蒸劳热,咳嗽唾血的现象。治疗阴虚血燥经闭的方法,当以养阴清热调经为主。

【方剂名称】一阴煎(《景岳全书》)。

【方剂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麦冬、白芍、知母各10克,地骨皮9克,炙甘草6克,再加丹参10克,黄柏10克,鳖甲(先煎)15克。

【方剂加减】如果有心悸失眠者,可加柏子仁、夜交藤各15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分服。

【功效】养阴清热调经。

【验方选择】生地30克,山药15克,杜仲、黄精、首乌、地骨皮各12克,龟版、杞子、当归、知母、山萸肉、黄柏各9克,炙甘草6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阴虚血燥引起的闭经。

五、痰湿阻滞闭经

痰湿阻滞一般是因为肝脾湿热,消灼脾胃,使津液运行无力,凝结成痰,会导致经血数月不行,肥胖、胸胁满闷,头晕心悸,浮肿,痰多,食量增加而疲乏无力,带下量多色白,苔白腻,脉细弱等症状。治疗痰湿阻滞经闭,需要肝脾同治,辛散、酸泻以治肝,补中和营以治脾。

【方剂名称】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全书》)。

【方剂组成】人参(去芦)10克,白术、茯苓(去皮)各9克,炙甘草6克,陈皮、半夏、茯苓、苍术、南星、牛膝各15克,枳壳、香附、川芎各10克

【方剂加减】如有面浮肢肿,小便不利症状,加泽泻、车前子(另包)各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功效】化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

【验方选择】制半夏、枳壳、六曲各12克,苍术、香附、当归、茯苓、陈皮、川穹各9克,甘草、南星各6克,生姜三片。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用于之劳痰湿阻滞引起的闭经。

六、单方成药

(一)简易验方

验方一:月季花、益母草各15克,煎服。治疗气滞血瘀经闭。

验方二:胎盘一个,洗净后瓦上焙干,研末。每日2次,每次6克,用白水送服。治气血虚弱经闭。

验方三:茜草15克,牛膝12克,煎服。治阴虚血热闭经。

验方四:香附500克,用姜、盐、酒、醋四制研成细末,醋糊为丸,每丸重3克,早、晚各服一次,每次服用6克。

验方五:用马鞭草加水熬成清水膏,每次取15克左右加红糖少许调服,每天三次。

(二)口服中成药

(1)安坤赞育丸、河车大造丸、乌鸡白凤丸或八宝坤顺丹,每次1丸,每天2次,可治疗气血虚弱经闭。

(2)归芍地黄丸、女金丹、六味地黄丸,每次1丸,每天2次,可治疗肝肾不足经闭。

(3)得生丹、七制香附丸、加味逍遥丸、活血调经丸疏肝理气,活血调经,可用于治疗气滞血瘀经闭。每次1丸,每天2次。

(4)通经甘露主治血瘀经闭,具有化瘀通经的作用。每次1丸,1日2次。

(5)艾附暖宫丸、九制香附丸理气补血、暖宫调经,可治疗寒湿阻滞的经闭,每次1丸,每日2~3次。

◇崩漏

崩漏是指妇女在行经期间突然出现的阴道大量出血,或下血淋漓不尽超过两周的症状。其实崩漏是两种病证,出血突然,血量多、来势猛,称为崩中;经血淋漓不尽,来势缓慢称为漏下。虽然崩与漏出血情况不同,但二者经常交替出现,而且病因病机基本一致,因此统称为崩漏。崩漏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月经不按周期运行、出血时间有长有短、出血量有多有少,流血断续,甚至会出现骤然的大量出血,稍后表现为淋漓不断;或是淋漓达数月不止,停经数月后也会有上述现象出现。引起崩漏的主要原因有肾虚、脾虚、血热、血瘀、湿热、外伤等多种原因,临床治疗时,要根据崩漏形成的原因辨证治疗。

一、脾虚

由脾虚引发的崩漏主要表现为月经不按周期运行,暴下不止,或者淋漓日久不尽,血色淡而质清稀,精神疲惫,肢体倦懒,气短少言,目光呆滞神疲气短,面色苍白无化,或面浮肢肿,小腹空坠,四肢不温,纳呆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弱等。治疗脾虚证出血,以补脾摄血,滋阴固本为主。

【方剂名称】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

【方剂组成】黄芪60克,人参10克,白术20克,熟地黄12克,黑姜各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煎服,分2次服用。

【功效】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验方选择】大熟地(酒蒸)、白术(土炒焦)各50克,当归(酒洗)25克,黄耆(生用)、人参各15克,黑姜10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脾虚引起的崩漏。

二、肾虚

肾虚型崩漏又可分为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两种类型,其临床症状与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

(一)肾阴虚

肾阴虚损引发的崩漏主要表现为月经不按周期运行、出血量或多或少、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患者同时伴有头晕耳鸣、手足心发热、腰膝酸软、颧唇赤红,舌红少苔或苔有裂纹,脉细数等症状。治疗肾阴虚引发的崩漏,要以滋肾补气为主。

【方剂名称】左归汤(《景岳全书》)。

【方剂组成】熟地黄、山药、菟丝子各12克,枸杞子15克,山茱萸、鹿角胶、龟甲胶、川牛膝各10克。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验方选择】炒地榆50克,鹿角胶、生地、海螵蛸各25克,川断、杜仲、白芍、寄生、蒲黄炭各20克,当归16克,山药、黄芪、山萸肉各15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治疗肾阴虚引起的崩漏。

(二)肾阳虚

肾阳虚型主要症状表现为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或者淋漓不尽,或者停经数月后又暴下不止。血色较淡或黯,质稀,并伴有腰膝酸软、腰痛肢冷,面色晦暗无华,胃寒肢冷,小便清长,失眠盗汗,夜尿多,舌淡苔白眼眶发黑,脉沉细无力。在治疗过程中以温补肾阳、补脾固气为主

【方剂名称】右归丸(见前文)。

【验方选择】熟地6~9克,制附子3~9克,甘草、肉桂(炙)各3~6克,山药(炒)、枸杞、杜仲(姜制)各6克,山茱萸3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肾阳虚损引起的崩漏。心脾气血两虚证出血三、血热肝郁化火,火热内盛,热迫血行,就会出现崩漏病证。血热证出血表现为月经不按周期运行、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断、血色深红质稠,患者同时表现为心烦少觉、头晕面赤、口渴时爱喝冷饮、小便发黄、大便干结等蒸煮。治疗时以清热泻火、滋阴止血为主。

【方剂名称】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方剂组成】黄芩、焦栀子、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陈棕榈炭各9克,生地黄、阿胶、龟甲各10克,牡蛎20克,生甘草6克。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验方选择】炙龟板(研末、先煎)、生甘草各40克,牡蛎粉(包煎)、清阿胶(陈酒炖冲)、大生地、地骨皮、地榆片、生藕节各25克,焦山栀、生黄芪、陈棕炭各15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火热内盛引起的崩漏。

四、血瘀

瘀血阻滞胞宫,也会诱发崩漏,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月经时间不定,血量时多时少,时出时止,或者停才数月突然崩漏交替,或者淋漓不断,经色较暗,有血块,同时还伴有小腹疼痛或腹痛,舌质紫暗或尖边有瘀点,脉弦细或涩等。治疗时以散瘀活血止痛为主。

【方剂名称】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

【方剂组成】赤芍、牡丹皮、当归尾、枳壳、龟甲、桃仁各10克,生地黄20克,酒大黄6克。

【方剂加减】淤阻严重,可加炒蒲黄、茜草炭等。

【用法用量】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活血化瘀

【验方选择】当归、熟地各50克,川芎、白术各25克,荆芥、人参各15克,五灵脂(酒研,去土)、蒲黄(炒香)各6克,炒黑干姜、甘草各5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效】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崩漏。

五、单方成药

(一)简易验方

验方一:白术、党参、早莲草、覆盆子、紫河车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次,可治疗脾虚证血崩。

验方二:胎盘一个,焙干后研成细末,每日早晚各服3克,可治肾阴虚血崩。

验方三:地榆25克,干生地15克,水煎服,每日两次,连服三天,可治血热血崩。

验方四:棕榈炭、百草霜各30克,共研成细末,白开水送服。每日3次。

验方五:石榴皮三两,水煎加蜂蜜服用,每日3次,连服3~7天。

验方六:美人蕉花研末,每日早晚各用温水送服6克,连服3~7天。验方七:乌梅120克,红糖适量,每天1剂,水煎当茶饮用。

(二)口服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归脾丸等,可用于治疗脾虚引起的崩漏,每日2~3次,每次1丸。

(2)二至丸、固经丸等,可用于治疗肾阴虚损引起的崩漏,每日2~3次,每次1丸。

(3)紫地宁血散、十灰散等,可用于治疗肾阳虚损引起的崩漏。每日2~3次,每次1丸。

(4)云南白药胶囊、宫血宁胶囊等,可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崩漏。每日2~3次,每次1丸。

(5)加味逍遥散(丸)、得生丹等,可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崩漏。每日2~3次,每次1丸。!

复制搜一搜转发收藏划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