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惠|《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观后感

 阿苏心理工作室 2023-06-21 发布于湖南

大概是看阿苏前不久在说要写这部电影的分析,15年进入心理学时就因心理学而听说了这部电影,一直没时间或者说没准备好,所以一直像个愿望清单一样等着哪天看看,刚好这次出差,有一点空闲,就看了,也哭了,具体哪个情节哭了不记得了,看完第一想法是为什么大家要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一部电影背后体现的是编剧、导演的人生感悟,又不是真实人物经历,连阿苏都说要来分析,我想不明白,于是去把湘霞的关于这部电影的分析又翻出来看看,还是没想明白,不过这也促使我去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我想这背后的原因有且仅有,呈现并记录自己此时的一个心理成长水平(即便如此,我还是无法理解从心理学角度写影评的意义在哪),原本想说从我的角度去猜测编剧和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但这动机本身就很扯淡,无论怎么想都是自己的想法,不是编剧和导演的。

1,松子的童年,家境尚可,还是一个比较殷实富裕的家庭,穿着红裙子红皮鞋河边唱歌的松子阳光,可爱;可随之就是回家后的被爸爸的冷落忽略和失落,影片在松子的这第一个快速反转的镜头下,几乎垫定了后面松子一生的基调,阳光灿烂的开始,和被冷落忽略嫌弃的结尾,不断重复着好的开始,悲惨的结束,哪怕在最后已经彻底对人生失去希望完全自暴自弃觉得生而为人很抱歉的情况下,也在偶然遇见好友,收到好友递过来的名片以及传递给她生的希望时,她还是又重新升起了生的希望,并打算去找好友,结果却被一群孩子打死,松子的一生都在强迫性重复影片松子开始的境遇:阳光灿烂,充满希望➡️希望的彻底破灭粉碎,被嫌弃、殴打的悲惨结局,开始有多美好,结局就有多悲惨。

2,松子的妈妈,影片中几乎没有松子妈妈的角色,仅出现1、2次,且都只有1、2s镜头,我记得的就是在松子掐妹妹脖子时妈妈突然出现制止,喊了一声“松子”,影片里没有提及“妈妈”,我甚至怀疑这个人是否不是松子妈妈,有意思的是我看电影及看完后的感受是松子妈妈在哪呢?以及我在写松子家庭的时候,也是首先想到的是松子妈妈,也许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用一种未表达的手法却把这个人物角色深入观者心里,我内心希望妈妈可以给到松子爱和支持,而事实上,妈妈也是被嫌弃的没有地位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这背后也许与日本文化中女性地位卑微也有关。

3,松子的爸爸,可以说是影片的男一号,影响松子一生的人物。因为妹妹常年卧榻病床,爸爸的心情沉重,全部的心思和关注都给到了这个常年卧病不起的小女儿,或许在爸爸那里,面对小女儿的病情是自责的,无能无力的,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小女儿的心思,因为小女儿久病不起,所以看不见松子,甚至会觉得松子也不值得过上好生活,不能得到他的关注和爱,也许爸爸是通过对小女儿的过度补偿和对松子的忽略嫌弃来平衡他对他对小女儿的内疚与自责,所以当松子把美好的爱情跟妹妹分享后会被爸爸大声斥责,认为她伤害了妹妹(这里又是前面说的,美好的希望刚刚升起,还没开始就被毁灭了,彻底的粉碎),以及松子正高兴的让爸爸拍着和服照片时,爸爸瞬间提起小女儿,心情一下子跌入谷底,即使松子用鬼脸讨好爸爸也只是换来爸爸的生气,而不是以往的笑脸,当松子好不容易通过鬼脸换来的爸爸的短暂笑脸和关注在那一刻失效时,松子的内心完全崩塌了,他觉得自己完了,于是有了在后面每当松子觉得自己人生完了的时候,就出现做鬼脸表情。松子一生都在寻求爸爸的关注和爱,然而至死都没有得到,最后也只是在松子离家出走后,爸爸在日记里提到没有找到松子而已。松子的离家出走,爸爸的内心是内疚自责的,所以最后也郁郁寡欢而死。

4,松子的妹妹,乖巧漂亮的女孩,久病不起,在松子眼里,就是因为这个妹妹,这个生病的妹妹,爸爸才不爱她不关注她的,松子把自己一生的不幸都怪在了这个妹妹身上,恨不得一把掐死她,无论松子怎么努力想要讨好爸爸,最后都输给了妹妹的病,输的彻彻底底毫无希望,就是唯一有效的鬼脸也因为这个妹妹的存在而不复存在了,松子是恨妹妹的,恨她,又不能干掉杀死她,最后松子选择永远的离家出走,直至最后,死前的那天,才和已经死去的妹妹和解了,她亲手给妹妹剪了头发,把这个影响她一生的魔咒,她一生都想不明白的“为什么”亲手剪掉了,松子重拾了对未来对生命的希望,然而最终也难逃命运的枷锁,最后还是惨死在一群小学生之手。而对松子的妹妹来说,对姐姐有着非常深的依赖,因为自己久病不起,所以松子的妹妹几乎是在靠着姐姐来生活,通过姐姐来感受生活,感受姐姐的爱情,仿佛只要姐姐有了,给她讲了,她也有了,所以妹妹是非常不想松子离开的,姐姐的离开,也顺带带走了她的人生,再也没有人给她讲外面的世界了。妹妹至死都在想着“姐姐回来了”,当然,妹妹也许心里对姐姐也是有内疚的,她知道姐姐恨她,也知道姐姐为什么恨她。

5,两个爱着松子却无力给她爱反而给她伤害的男人,一个松子的学生,一个作家,作家最后选择自杀,留下“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两个男人身上,都有着松子爸爸的影子,他们身上都体现了一种深深地被命运裹挟的无力感,我爱你,我很想爱你,可现实却是我不能爱你,我只会不断伤害你,或许在爸爸心里,也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吧。一种对命运的深深地绝望,也是整个电影中的潜在的主旋律。

6,松子的哥哥和侄子,哥哥是恨松子的,他认为是因为松子的离家出走,爸爸才会郁郁而终,妹妹才会更加抑郁悲伤最后也离开了,哥哥无法面对对松子的恨,于是和松子断绝关系,把她赶走,即便是最后收拾松子遗物,也是交给自己的儿子来做。阿笙,电影第一视觉人物,影片一开始是阿笙看不同绝望自杀的男人电影,阿笙对自己的人生其实也是绝望的,看不到希望的,但在最后,在整理松子遗物,逐渐了解松子的一生的过程中,她看到了松子身上的闪光点,哪怕被伤害,哪怕被嫌弃,哪怕生的希望被粉碎,也选择阳光,选择善良和付出,松子的一生是值得的,这样的人生是值得的,他在姑姑身上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生的希望,我想这大概是编剧和导演想要通过这部电影传达的核心思想,即使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也是值得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松子一生都没有找到的希望,在侄子阿笙这里找到了。

7,松子唯一的女性朋友-性女郎,她也许替代了松子妈妈,给到了松子温暖、关怀和爱,也正是因为她,才让松子在最后等死的过程中,松子最后接受了这个好朋友递过来的关心和关爱,这是影片中唯一一个让人感觉到真诚,温暖和有希望的角色,与影片中松子爸爸,两个爱松子却伤害她的男人的对人生的深深的无力绝望形成鲜明的对比。

结束语,有意思的是,在分析影片中人物角色时,我以松子妈妈开头,又以松子妈妈结束,这是导演和编剧有意安排的还是我的潜意识呈现?我不得而知,但这一定是有底层深层的意义的,不知以后是否有机会能够往下看见。影片中,松子重复说的“我回来了”,其实是松子在说,我回家了,离家出走的松子一直都在想着渴望回家,渴望得到爸爸的关注和爱,所以会在与家乡相似的河边租房住下来,会在河边伤心的哭。对松子爸爸,对松子妹妹,对两个爱松子却伤害松子的男人来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对松子来说,即使这样,但我努力了,我至死都在努力,都在寻找生的希望,于是这个希望也传给了侄子阿笙。写到这里,我似乎找到了前面开始时的问题答案了,这部电影,看完耐人寻味,的却是一部很好的心理学习分析的电影素材,也许分析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但这个促使你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品味这部电影的过程,有意义。

2023.6.17,记录于上海飞重庆的飞机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