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6月浙江地理选考试题、答案、解析、命题思路、试题评价

 南亭梦 2023-06-21 发布于广东


2023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地 理

命题思路

本次地理选考试卷遵循“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评价理念,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考查内容涵盖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在试题命制过程中,精心选取典型的真实情境,创设问题,设计视角独特的问题链,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本卷在知识分布、能力要求、题型结构、难度把握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并稳中求进,较好地彰显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

一、立足学科特色,立意深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地理学科立德树人以爱国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塑造为目标,使学生深入思考青年与民族、国家、时代的关系。地理学科知识涵盖自然、人文、区域三方面,考查知识广泛,在试题中深入发掘并运用学科知识蕴藏的德育资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试题以城市湿地公园的稻鱼生态系统建设、“双碳”背景下的湖泊生态恢复、引导关注区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定日镜”塔式光热电站、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开发等新时代科技发展与资源战略为关注点,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厚植家国情怀;以产业转移、城市带产业升级、干旱区人工绿洲农垦及发展等素材入题,引领学生思考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区域发展路径的选择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下的社会责任感。

二、着眼课程改革,目标明确,引导核心素养培养方向

高考具有教学导向作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始终努力践行的方向。本次试题是新课程高考的第二次考试,引导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落实,是本次命题的重要着眼点。试题选取指定区域各具代表性的素材,设置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例如利用锋面雨雾的形成过程及天气变化、黄河河口区的陆地变化、黄河中游流域径流深度变化等问题的分析,考查学生探究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和解释各要素之间、时空相互关系的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试题选取地貌和植被景观的判读、旅游线路的设计、地质工具的选用、太阳周日运动、锋面雨雾等主题命题,旨在引导师生将生活中的各种事象融入在日常教学中,真正推进地理实践力落实。试题多从学科的角度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让其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形成正确人地协调观。

三、聚焦问题设计,突出创新,指导学科思维训练思路

命题坚持平稳过渡,在保证了一定数量基础性、综合性试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量应用性、创新性试题,加强对学生学科思维的考核。通过设置有限度的开放性设问,激发学生科学、辨证地分析问题,鼓励创新思维。在层层铺垫后,设置了论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否有利于黄河中上游种植业发展的开放性问题;天山北麓缓斜平原不同位置开垦农用地的适宜性问题的辨析,让学生运用相关地理知识进行问题探究,将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深度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些问题的设置,旨在启发学生表达观点,并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其对真问题进行剖析,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考场上的解题过程,体现了探究学习的过程。

四、关注项目研究,倡导融合,探索课堂教学转型途经

地理教育面向未来。跨学科、跨模块、跨单元的项目学习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驱动式的学习方式,也是多学科融合的突破方向。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使之具有成为中学多学科融合的学科基础,本次命题在学科融合上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如碳循环、地质时期气候判断、“定日镜”运动等问题的探讨,除了运用地理学科知识,也需融合生物、化学、数学、物理等学科基础知识,帮助更好的理解和解释地理事象和本质,有效探索项目研究和课程融合的途经和方法,为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转型、改进提供一些思路。新课程教学中,人文地理课程新增内容多,教学时间紧,充分整合相关内容,将跨模块、跨单元的问题厘清关系,本次的试题中也可窥得一斑:以美国波华城市带的问题研究为例,相关知识涉及必修2、选择性必修2多个单元,多条课标内容,但这些内容之间却是有非常强的内在逻辑关系的:交通促进要素、企业流动,要素集聚促进城市发展,在集聚过程中,要素往往分类集聚,物以类聚,相同、相关产业在特定城市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在城市层面,城市形成特色职能,在大都市层面,城市因具有各具特色的职能,出现密切的分工协作;分工协作产生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

五、秉承学科特点,突出主线,注重地理原理和过程考查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重要语言,用地理图表来呈现信息是地理试题的特色所在。全卷共有40张图表,图表简洁直观又兼具美感,信息量丰富,既有统计表、曲线图、柱状图,也有植被、地貌、生产等景观图,还有过程原理、遥感图、区域图等。多样化的图表信息问题指向明确,可有效帮助考生理解题意,考查出学生关键能力的差异。例如美国日发电量的问题研究,从发电量的来源与日变化的关系,到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特征的对比,继而发现太阳能发电的时间变化对当地电力供应量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的逐步分析,均需考生除了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外,还需在短时间内拥有厘清问题主线和内在关系的能力。再如第28题,试题提供了区域图,景观图,地质剖面图,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绿洲的形成与发展,结合“干旱区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的知识,聚焦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地协调观,追求设问精准度和知识体系结构,通过对问题的逐步深入探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发展,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

综上所述,试卷注重综合性和区域性,试题情境创设侧重于取材生产生活实际,着力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意识,图文并茂,本卷力求体现科学性、真实性、公平性、创新性。依托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将自然和人文地理有机组合,把学科核心素养考查融入到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关心生产生活,关注时代,增强自豪感和责任感,让考生感知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与育人价值,树立良好的人地观、世界观。

答案和解析仅作参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波士华城市带是美国工业化的重要发源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工业向外转移,该区域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重要金融、贸易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

材料二 1为北美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波士华城市带主要城市的支柱产业。

图片

第26题图1 第26题图2

(1)简述产业转移对该城市带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2分)

(2)分析交通对该城市带产业分工格局形成的影响。(4分)

(3)该城市带计划建设高铁,分析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6分)

【答案】2612腾出发展空间,促进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集中(1分,前后半句都给分,最多一分)提高环境质量,促进新兴产业发展(1分,前后半句都给分,最多一分)

2624

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产业间的交流(2)促进产业集聚(1)促进产业分工协作(1)

2636城市带内城镇密集(1分)城市间距离适宜(1分)各城镇经济发达,分工协作(2分)经贸往来频繁,职住分离,客流量大(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黄河上、中游蒸发的水汽会随大气环流输送,并在沿途形成降水。径流深度是单位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总量。近年来,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径流深度变化影响显著。

材料二 1为黄河中上游流域略图。图2为黄河中游两个时期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片

第27题图1 第27题图2

(1)黄河中游地区两个时期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并指出造成径流深度变化的主要人类活动。(4分)

(2)黄河中上游流域蒸发后的再降水,太行山西侧明显多于黄土高原,分析其原因。(3分)

(3)有专家认为,“南水北调”西线引水有利于黄河中上游流域的种植业发展。你是否赞同?试从水循环角度,说明你的理由。(6分)

【答案】2714大致自南向北减少(1分)修建水利工程/水利设施/水库(1分)工农业生产(1分,生活用水不给分)生态修复(1分)

2723

上、中游蒸发的水汽向偏东方向输送/受偏西(西北、西南)风的影响(1分)

受太行山脉阻挡抬升,易形成地形雨(均2分)

2736

赞同(1)理由:黄河上游径流量得以补充(1分)沿黄灌区引水量增加,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耕作区范围扩大(2分) 中上游流域蒸发量增加,更好满足种植业用水需求(2)                 

不赞同(1)理由:径流增多,水土流失加剧(2)下渗增多,地下水升高,易产生土壤盐碱化(2)沿途蒸发量增加,暴雨、洪水频率增加(1分)        

要说明表达出一种观点,理由与观点一致,酌情给分。若未明确表达观点,直接0分。两种观点都有,只看第一种观点。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绿洲是干旱气候区的特有景观,经过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部分天然绿洲和荒漠演变为人工绿洲。人工绿洲主要由农田、人工水域、村镇和绿洲城市等组成。天山北麓洪积、冲积作用形成山前倾斜平原,其上堆积的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为地下水的储存、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是新疆人工绿洲分布较集中的区域。

材料二 1为天山北麓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洪积-冲积扇示意图。图3为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图。

图片

第28题图1 第28题图2

图片

第28题图3

(1)制约天然绿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说出山前倾斜平原上天然绿洲的分布特点(4分)

(2)指出人工绿洲土壤易受侵蚀的主要自然条件。(4分)

(3)简析山前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别开垦农用地的适宜性。(6分)

(4)分析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的人类活动。(6分)

【答案】

2814水源(1分)

位于倾斜平原的中下部(1分)沿河流/河道分布或地下水出露地表(1分)呈点状或块状(1分)

2824

地形有一定坡度(1分)地表植被覆盖少/裸露面积大(1分)降水强度大/风力大(1分)土壤疏松(1分)

2836上部以砾石为主,不适宜开垦。但水源充足,可横向挖沟或填入客土(2分)中部地下水丰富,土质细腻,适宜开垦(2分)下部土地盐碱化,不适宜开垦。可种植耐盐牧草或发展畜牧业(2分)

2846鼓励移民等政策,人口增长(1分)聚落形成与发展,产业活动等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2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分)修建渠道等水利工程,影响人工绿洲扩展方向(2分)

地 理

守正创新显特色 素养能力比翼飞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高级教师 叶克鹏

浙江省杭州第四中学 正高级教师 耿文强

2023年6月地理选考试卷稳中有变,守正创新。除了题型结构、呈现方式等保持稳定外,首次出现开放性试题,体现了浙江省高考“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

一、彰显学科素养,实现教学引领

试题注重对人地协调观念、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等领域的考查,如稻鱼生态系统、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国家安全、湖泊湿地的固碳功能、美国东北城市带产业升级和交通发展等;试题关注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如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丹霞地貌景观图、黄河流域的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特点、天山北麓的绿洲分布特点、南半球部分海域的海水性质等。通过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引领地理教学以学科视角来阐释各类自然和人文现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观念,彰显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二、聚焦关键能力,突出选拔功能

试题注重情境创设,结合问题链的设计,全面考查了知识获取、实践操作和思维认知等关键能力,难易梯度合理,有效服务人才选拔。在知识获取能力方面,每组试题均需要从地图、图表和文本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准确地找出信息之间的关联,把握其中隐含的规律,并进行结构化理解。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需要针对问题链的要求进行论证、修正和改进,最终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在思维认知能力方面,通过对复杂的真实情境问题进行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辨,然后发表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观点。如“是否赞同南水北调有利于黄河上中游种植业发展的观点,并从水循环角度说明理由”,以开放的视角,综合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

三、强化地理思维,凸显学科特色

地理过程和地理空间思维是极具学科特色的思维。试题关注地理过程的考查,尤其强调地理事物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变化过程,如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黄河口汛期陆地形态变化、湖泊冰水沉积物的总量变化过程、锋面雨雾的移动过程等;试题注重空间思维的考查,如定日镜朝向的转动方向等。试题中每个题组均配有图表,整份试卷共有29幅图,11幅统计图表;图表中蕴含了大量的地理信息,需要学生读图、识图、辨图、析图,从图中提取地理信息,用地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图表呈现形式多样,有统计表、示意图、景观图、框架图、演变图、区域图、线路图、柱状图、曲线图、分布图等,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色。

来源:浙江考试、匠心地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