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实:村里的孟老太,她一生凄苦,人到晚年,日子更是令人心酸

 梦回乡关 2023-06-21 发布于浙江

文/飞鱼

全文共1736字

大年初一,跟着父亲去孟老太家拜年。

孟老太是村里最年长的一位老人,属虎,1926年生人,按辈分,我应喊她大奶奶。

到孟老太家时,她家院子里已挤满了闹哄哄的人群,一拨人拥了出来,我们便得空走了进去。

当时,孟老太正端坐在堂屋正中八仙桌子旁的一张太师椅上,见门口有人影晃动,她便抬胳膊招呼女儿女婿招待来人。

女儿瘸着腿从桌子上抓了把瓜子花生过来,女婿连忙起身,客客气气地递过来两根香烟,一根给了父亲,一根给了我。

父亲高声向孟老太问好,并打趣地问她:“扁食喝了有两海碗么?”

孟老太侧身细听,半张着落光了牙齿的嘴,没啥反应,看来没能听清。

她女儿在一旁解释,说老人耳朵背得厉害,然后贴在老人的耳边,将我父亲的话大声重复了一遍。

孟老太听后乐了,挥挥那只苍老得满是青筋的枯手,说自己哪有这个饭量,一小碗尽够了!

之后,父亲说了不少吉祥话,孟老太有的听到了,有的则“充耳不闻”。

末了,父亲和我起身告辞,孟老太边送我们到堂屋门口,边嘴里喃喃:“过年好,过年好,一年到头都是好日子……”

一年到头都是好日子,这是人人都企盼的事,可有此福气者,恐怕一万人当中也挑不出几个。

听父亲说,孟老太这辈子没有过上几年好日子。她的一生,苦得令人心酸。

孟老太娘家姓耿,十九岁那年,经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嫁到了我们村的孟家。

可怜孟老太,不过二十七岁,丈夫便因病一命呜呼,撇下她和三个孩子。

那一年是1953年,大女儿五岁,小女儿三岁,小儿子不满一岁,还没学会走路。

娘家人苦劝她带着小儿子改嫁,她言辞恳切地回绝了,说身边有三个孩子,日子不怕没有盼头。

麻绳只挑细处断,厄运只找苦命人。1958年,这一年是令孟老太肝肠寸断、一辈子都不愿回忆的一年。

那年,大女儿活活饿死在自己的怀里;小儿子患重感冒,高烧不退,赤脚医生还没来,就耷拉下了眼皮。

母丧子,如割心头肉。有好长一段日子,孟老太都失魂落魄,精神萎靡,宛如痴傻之人。幸好有族里的几位婶娘开导,她的神志这才转了过来。

可厄运并没有就此放过这个在风雨飘摇中艰难生活的家庭。小女儿十岁那年,生了小儿麻痹,落下了右腿的残疾。

身上带跛的女子不好嫁,直到二十六岁,小女儿才嫁了出去。

女婿祖上是地主家庭,成分高,不好娶媳妇,眼看三十了,实在不敢挑拣、拖延。两人是开春认识的,麦子还没泛黄,就匆匆办了喜事。

七十年代,家家户户的日子都不好过,女婿家尤甚。家里吃饭的嘴多,工分换来的口粮根本不够吃,那些年,小女儿没少跛着脚回娘家问孟老太讨要救命粮。

八十年代,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孟老太分得了两亩多地。

那时,她已是花甲之年的老人了,但地里的事,她从不让女儿帮忙,再苦再累的活计,她都是一个人应付。

1992年,一场暴雨冲塌了孟老太住着的那三间土坯屋子,当时若不是她出门去找老姐妹闲聊,恐怕早就命丧老屋。

望着散成一堆、烂得不成样子的老屋,孟老太哭得声嘶力竭。

后来,大队里商议决定,将大队部废弃的那两间房子借给了她。也正因如此,我们两家成了相隔不过百米的邻居。

九十年代末,孟老太到了古稀之年。跟村里的其他老人一样,人一老,各种毛病就结伴找上了门。

先是腿脚不稳,于是她拄了拐;后来,眼睛开始视物模糊,她一直不舍得买药,毛病越拖越重,如今瞎了一只眼睛。

带着多病的瘦弱身躯,孟老太艰难地过活着没有多少欢声笑语的晚年生活。

膝下空空荡荡,门庭冷落不堪,这种境遇,不亲历者是难以明白其中的辛酸与苦楚的。

去年,孟老太的小女儿过了七十三大寿。顾念着孟老太已近百岁高龄,便搬来与她同住(孟老太不愿去女儿家)。

可小女儿的身体也不是很好,腿脚不灵便自不必说,前阵子还查出体内有了瘤子。不敢干重活,一干就难受得双腿打颤、头皮发紧。

孟老太知道这一噩耗后,抱着女儿哭成了泪人。她极力劝女儿回家好好休息,不用照看她,女儿没有言语,擦干眼泪,继续默默地留在了老母的身边。她放弃了治疗。

……

父亲讲到这里,街口响起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一群孩子捂着耳朵嬉笑着从我们身旁跑过。

他们高呼着“过年好,过年好”,春风满面,与刚才孟老太脸上的表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个眉飞色舞,一个古井无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