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可否许我再芳华

 梦回乡关 2023-06-21 发布于浙江

文/郑冠华

全文共1612字

我1998年参加的中考。

填报志愿的那一阵子,父亲几次跑到学校,确认我填的是定向中师而非高中。我的成绩在镇上数一数二,老师们都希望我报考重点高中,将来上个好大学。

但关注过政策的爷爷告诉我们,之前一年的高考,已在全国全面推行并轨,上大学不再免费,并且“打破了铁饭碗”,毕业之后需全部进入到人才市场求职。他专门写信回老家,叮嘱我务必选择当时都说得好好的还包分配的中师,顺带寄回他从江西日报上剪下的当年的“中考招生简章”。

那时年少,我听人们说考中师比考重点高中难多了,好奇心让我盲从地半推半就地偏向了报读中师——江西省上饶师范学校。

很幸运我如愿考上了。接下来的三年,我持续走着一条轨迹不变的求学路——步行一段五里多的山路,乘渡船过信江(信江河发源于三清山,流经上饶,汇入鄱阳湖),再走两里,赶到镇上,坐班车或者绿皮火车,和来自全地区各个县的同学汇聚到钟山脚下,信江河畔的上饶师范学校。

爱国词人辛弃疾曾寓居上饶,那时,学校附近还留有他笔下的黄沙道,稻花香村,带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云“稻花香里说丰年”),而今回去,只有校舍依旧,并已残破,等待拆迁。学校换了新校址,并升级为专科学校了。而学校周边的乡野风光荡然无存,完全摇身变成现代化的大都市。

中师三年,我过得可谓是丰富多彩。吹拉弹唱,琴棋书画,都有涉猎,博而小“专”,因为毕竟算是个小中专生嘛。文化课的要求倒不高,六十分,合格万岁。因为有个“吃皇粮”的梦支撑并倚仗着,我对自己也只要求考试过关即可。回过头来,倒羡慕起那些选择去读高中的同学所能拥有的三年更充实饱满的高中时光了。

应该整个江西,从我读的这届中师开始,所有学生每年都需自筹1600元的学费上交。上一届还分国家计划和委托培养,国家计划生费用全免。另外还取消了原有计划生能享受的每月40的生活补贴。相比之下,同样就读中师的高我一届的那个族中本家,每每谈及,他就会有一种优越感,1600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少的钱,相当于现在的三五万。

在中师校园,我接触了自学考试。迷惘的我有了新憧憬,我计划用这种方式上大学,提升学历。这次我没有选择投机,出于对汉语言文学的钟爱,我翻烂了教材,做够了习题。中师毕业后的次年大专毕业,第三年本科毕业。工资定级时,一下子高套了好几级,当时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此。

我现在一直从事着乡村教育事业,已满二十二年,有省教育厅颁发的荣誉证书为证。

我这一届的中师生,运气也真可以。第一届需要自筹培养经费,毕业后又碰上了第一次不包分配,需择优录用,录取比例各县不同,并逐年下降。其实中师生扩招是从我之后的第三届开始,录取分数骤降,毕业后求职也开始遭遇门槛,直到这仨字在中国教育史上完全被封存。公费师范从我那届消失了十来年,现在又推行起公费的大专层次的定向师范,同样是从优秀初中毕业生里选拔。

我中师同学里因发挥不好而无缘成为小学教师的,他们里面有愤而捧起高中课本,一两年后通过高考考上北师大的,还有通过不懈努力,最终考上英语研究生,法学硕士,计算机工程师的。我们都会烙上了我们所处的各个时代的印记!

而我那些初中同学,当时他们选择读高中,日后更有考上师专,师大,工业大学,甚至名校华中师大,山东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的,他们教初中,教高中,进机关,做企业家,演绎他们各自精彩的人生。

而我,徒留下一个没有兑现、不了了之、意渐模糊的考研梦。慨叹之余,我想说,人生,会面临一次次的抉择,需要努力,更需坚持,让刹那的芳华绽放最大的光芒。如今我只有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以慰我“中师生”的出身。最后,赋词一首以明志:

西江月·山乡从教有感

风过一山花气,日出满野斑斓。学堂粱稻麦菽间,童子书声一片。

信水悠悠西去,文明于此延绵。春风化雨待来年,杏李枝头开遍。

(注:信水,指流经学校门口的信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