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五师由天京潜挺进襄南,襄南根据地很快开辟建立,襄河地委的管辖范围横跨襄河南北两岸,且不断扩大。1944年11月,鄂豫皖边区党委鉴于襄河根据地地域辽阔,领导不便的现实,为切实加强对襄河南北根据地的领导,为即将到来的战略反攻作好充分准备,决定撤销中共襄河地委、行署和军分区,以襄河为界,分别设立襄北和襄南地委、行署和军分区。11月,襄北地委(亦称鄂豫皖边区第五地委)、襄北行署、襄北军分区在天京潜县的京山夏家场成立。襄北地委下辖京钟县委、天京潜县委、天(门)汉(川)县委、天北工委,京北县委从鄂中地委划出,改属襄北地委领导;京安县委仍属鄂中地委领导。同时,在京山夏家场,还成立了襄北行政专员公署和襄北军分区(亦称第五军分区)。襄北党政军领导机关驻京山夏家场,新四军五师第十五旅四十四团作为襄北军分区主力部队驻防襄北,该团平时也随襄北领导机关驻天京潜夏家场一带。刚刚成立的襄北地委即作出了开辟京山团山的部署。开辟团山 京皂路与汉宜路的夹角(即京皂路以西,汉宜路以北),称为团山地区,六纵队顽匪邓明理100余人枪盘踞于此,在王场、赵场、龙泉、义和等地,建立了十几个顽乡公所。为剿灭这股顽匪,京北、京钟两县作了大量调查,摸清了敌情。11月某日夜,襄北军分区派四十四团一个营,从天(门)汉(川)长途奔袭,在京北、京钟县武装的配合下,一举歼灭了团山顽匪邓明理部,拔掉了此处的十几个顽乡公所。襄北地委决定将团山划归京北县委领导,京北县随即将熟悉本地情况的同志派往团山工作。同月,建立中共团山工委和团山区抗日民主政府,设立义和、龙泉、王场、赵场、吴堰岭(由京钟划归京北)等乡政府。大山头根据地的恢复 1944年11月,国民党正规军某部一个团配合六纵队三个支队,从大山头出发,进攻京安根据地。为解决杂牌部队战斗力不强的问题,他们将六纵队三个支队分开,由正规军三个营分别各带领一个支队,分三路向根据地进逼。鄂中军分区司令员王海山率独立团和十三旅一个营,加上京安应地方武装千余人,迎击来犯之敌。敌我兵力悬殊,新四军集中兵力击其一路,战斗在京山仁和店打响。这一仗,新四军以少胜多,战斗一开始便将该路指挥官顽正规军营长击毙,顽军失去指挥官,顿时乱了阵脚拼命逃跑,当即有百余人被活捉,京安应游击队又堵住顽军退路,许多官兵跪着缴枪投降。这一仗歼敌300余人,其余两路顽军随即撤出了大山头。国民党军队撤出后,京安县委立即派伍先泽等率地方武装返回,大山头根据地失而复得,军民隆重集会,庆祝大山头根据地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