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南联大人物之马大猷

 兰州家长 2023-06-21 发布于甘肃

在近些年的科技竞争中,我们每个人都明白了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没有基础科学的突破就不可能有应用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有这么一位科学家,由于忧心国家基础研究发展,一连6次给时任国务院总理写信,呼吁加强基础研究工作,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他对我国科技界的浮躁情绪忧心忡忡,公开发表文章进行批评。在一篇文章中,他写道:“现在的科学家大多只知道直接为生产服务是研究工作,不知创新,更不知基础研究。”“有时看到一些科学家为引进日本产品还是德国产品而争论,我脸都红了。难道我们新中国成立50余年,科学水平就是这样?科学家就干这个?”

文章图片1

如果你以为他只会搞理论,才呼吁基础研究的重要性,那就错了。1959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他主持了人民大会堂的音质效果设计,通过采用“音源分散处理”处理的方式,达到了在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听清来自主席台的声音的目标,成功解决了回声问题。他还创设出一套多声道系统,以保证声音的保真度。为了完成好这一政治任务,他组织大学、建筑、广播系统中的声学专家进行研究,利用这个难得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带动了学科建设,培养了一批建筑学人才,搞出了学术成果,把建筑声学这个研究领域构建了起来。

他就是我国现代声学开创者和奠基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声学家马大猷院士。他是中国房间声学简正波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是40岁就获得院士的科学家。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1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7 年获德国弗朗霍夫学会颁发的金质奖章和 ALFA 奖,1998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文章图片2

1915年3月,马大猷出生于北京。中学毕业时,他同时被北京大学物理系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录取。清华每年高达260元的学费,让他望而却步,最终选择了学费只要20元的北大。

1937年,他听取吴有训老师的建议,去了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物理系,师从著名声学权威努特森教授学习他最喜欢的电声学。 在这里,他发布了自己学术生涯中第一篇论文《矩形室内低频简正频率的分布》,并在美国声学学会的年会上宣读。这篇论文成了声学中应用简正波理论的基础,也是严格室内声学的基础。

后来,马大猷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成为美国声学学会正式会员,也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用两年时间完成博士学业的学生。1940年,学校毕业典礼一结束,马大猷立刻回到中国,在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任副教授,两年后升任教授,此时他只有27岁。1943年,美国声学学会将他选为会士,成为第一个被选为该学会会士的中国科学家。

文章图片3

他设计了达到国际水平的中国第一座声学实验室和声学实验水池,还开展了语音声学方面的研究,为我国汉语语言信息处理研究达到国际水平奠定了基础。他创立了声学中的简正波理论,并将其发展到实用阶段;提出微穿孔板理论并应用于建筑声学和噪声控制领域。

在60年代导弹研制过程中,马大猷接受了设计吸声系统的任务。经过大量的调查、实验、钻研,他创造性地提出“在钢板上钻穿微孔,利用流阻来实现吸声”的设想,最终在发射中起到了良好的消声作用,创立了“微穿孔板吸声理论”。

1992年,我国的学者再次应用该理论设计出了有机玻璃微穿孔板,解决了德国新议会大厅的回声问题。马大猷作为该理论的创始人,于1997年获得了德国夫琅和费协会金质奖章及建筑物理所ALFA奖(德国在波恩新建的联邦议会大厦,外墙全部用玻璃。大厦投入使用后,议会正通过电视向全德国直播。可是议长刚开始讲话,扩音系统就不响了。原因是讲话声音通过扬声器发出后反馈太强,导致了扩声系统自动锁闭)。

马大猷还是我国第一位重视噪声污染的科学家。他组织了第一次北京市交通噪声调查研究,开展了地铁噪声的控制研究。在他的提议下,噪声同废水、废气、废渣一起,被列为环境污染四害之一。在他的持续努力下,我国先后制定颁布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1996年有了第一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在他的努力推动下,我国的声学水平足以解决任何噪声问题。

文章图片4

由于在噪声研究和控制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1985年的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的最后一篇学术论文发表于2006年,研究的是微穿孔板的实际极限,那年他91岁。

马大猷对在科研工作中有“怪主意”的人特别欣赏和提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蒋锦昌对研究“蝉的声音”发生了兴趣,并在马大猷的鼓励下出了成果。但在蒋锦昌尝试着去报奖时,有人以研究装置太过简易为由否定了他的研究;在他把研究成果写成书出版时,出版社提出“需要有权威专家的认可推荐”。轻易不给人写序的马大猷立刻给蒋锦昌写序。在序言中,他毫不客气地写道:“有些同志提倡基础研究,但希望很快得到实际应用;也有些搞研究工作的同志急于取得成果,稍有所得即不暇深入,这都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自1940年起加入西南联大起,马大猷一边开展科研一边开展教学。他编写了《现代声学理论基础》、《声学基本现象》等教材;他每年只招收一两个研究生,若没有合适人选绝不勉强,曾经连续四年没有招收学生,他的学生总数不超过40人。在教学过程中,他的要求特别严格,他的研究生,各门课程考试以 80分为及格标准;学位论文必须要有创造性和新结果才能通过。因为他一直认为在自然科学中创造力才是最重要的。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马大猷始终按世界一流水平要求自己的学生,绝不通融。有一名学生因达不到要求,八年才得到硕士学位。

马大猷的声学研究范围包括建筑声学、水声、超声、空气声学,几乎涉及了声学研究的所有门类。他一生共撰写研究论文160篇, 60岁以后更是成果卓著。但他并不是埋头书斋不问世事的学者,而是一位敢于仗义执言、关心国事民情的知识分子。他的晚年,多次不客气地批评科学界的浮躁风气,带有他名字的文章很少“说好话”。他也对不从科研角度解决问题而仅用行政手段禁止发生的行为深恶痛绝。对科研文章署名多人的情况,他极不认同:“科学研究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哪有这么凑巧是七八个人同时创造了一个成果或思想的?”“科技体系的不正之风必须严肃处理,直至把责任人驱逐出科技队伍。”

2012年7月17日,马大猷与世长辞,享年97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