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娜出生于印度一个首陀罗家庭,她自幼学习中文,对中国非常向往。 18岁那年,她如愿以偿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开始了自己的中国之旅。 在2012年,莫迪娜与一名安徽农民工小伙意外相识,最终一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为了更好的融入到中国,她还以丈夫的姓氏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婚后她为丈夫生育了两个孩子,一家人过着平安喜乐的生活。 多年来,她一直没有回家,但她始终挂念着万里之外的家人。 在一次与自己妹妹视频聊天的时候,她恍然发现自己的妹妹也快到结婚的年龄了。 众所周知,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大多都无法左右自己的婚姻,她不想自己的妹妹也遭遇这样的命运,于是她想把自己的妹妹也带来中国。 在莫迪娜来到中国的第八个年头,她的妹妹也远嫁中国,和姐姐一样在这里有了自己的家庭。 那么,这两段感情背后,具体有着怎样为人称道的具体过程? (印度农村家庭) 一 异国他乡,邂逅真爱2012年,刚刚年满18岁的莫迪娜就离家踏上去往中国的土地。 初到南京,她就被眼前繁华热闹的城市震撼到了,让她对未来的生活愈发期待。 在朋友的介绍下,她在一家制鞋厂找到了工作,来到异国他乡,她的内心难免忐忑,她开始担心起自己能否适应这里的生活。 工作的第一天,主管让她跟在一位老员工身边学习。 这名老员工是一个与她年龄相仿的男孩,男孩不善言辞,有时候还会脸红,看起来有些紧张。 不过,这个男孩非常有耐心,他不厌其烦的给她讲解工作要领。 随着两人渐渐熟络起来,男孩说话也越来越流程,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神采。 这就是田孟冰给莫迪娜留下的第一眼印象,一个很容易相处的人,没了最初的陌生感,两人聊天的内容也从工作上转到了其他话题。 大多数时候,都是田孟冰在讲,莫迪娜在听。 田孟冰的家乡在安徽亳州的一个小山村里,他家境贫寒,很早就辍学来到南京打工。 莫迪娜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为了生存一家人选择逃离印度。 相似的家庭背景,引起了两人的共鸣,田孟冰夸她中国话说得很好,问她在中国生活了几年。 莫迪娜回答道自己从小就向往中国,自学了很多年的中国话,不久前才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来到了中国。 两人越聊越投机,不知不觉间就到了下班时间。 下班后,莫迪娜回到了公司宿舍,室友们看到她这个外国人,也非常惊讶。 印度街景 莫迪娜主动向她们打了招呼,得到了她们的热情回应,很快几个女生就聊到了一起。 之后,她的工作进入正轨,她也渐渐适应了中国的生活。 不过要想真正的融入进来,却还要面对很多难关,摆在她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写中文。 由于她几乎没上过学,不要说中文,就连她自己本国的文字,都写得不好。 朋友们在得知她的情况后,纷纷主动教她写中国字,上班的时候田孟冰也会利用片段时间,手把手的教她写字。 她学得很认真,没有辜负朋友们的一片情谊,仅用于了一年多的时间,她就学会了很多常用的文字。 除了学习文字,她还对身边的一切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南京本就是一座人文气息浓郁,有着浓厚历史底蕴的城市,她在这里探索着历史的故事,在大街小巷寻找美食,在闹市中体会着内心的宁静。 有时候,本地的朋友会邀请她去家里做客,看着朋友在厨房里忙忙碌碌的身影,她突然萌生了学做中国菜的想法。 她不知道为何这个想法会这么强烈,或许是她的内心深处也想要有个家吧。 对于朋友而言,她是客人,对于这个国度来说,她同样也是客人,但她很想能在这里生活下去,想要在这里有个家。 莫迪娜没有把这个想法告诉朋友,而是埋进了内心深处。 田孟冰是安徽亳州人,他是厂里的老员工,为人踏实勤奋。 但也正是因为人太老实,很少与女孩子交流,二十好几了连女孩儿的手都没牵过,他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在这里找到了归宿,他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没能开窍,和陌生女孩打个招呼都容易脸红。 不过,如果是熟悉的人,他就不会紧张,反而说话非常幽默。 工厂车间 田孟冰是莫迪娜初到中国时最先认识的同事,两年相处下来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她尤记得第一次见面时,田孟冰显得非常紧张,说起话来磕磕碰碰的。 也正是王孟冰当时让人捧腹的表现,淡化了她一个人来到异国他乡的不安。 在她二十岁的生日的这天,同事和朋友都应邀前来为她庆生。 长这么大,这还是她第一次在朋友的陪伴下过生日,前来为她庆生的人里,有两对情侣,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幸福,她非常羡慕。 临到许愿环节时,有人问她的生日愿望是什么。 不知怎的,她鬼使神差地就把心里话说了出来,她说她想在这里遇到自己的爱情,想要有个家。 话一说完,她就羞红了脸,连眼睛也有了一丝醉意,朋友们听后都纷纷祝愿她能找到好的归宿。 之后的日子里,田孟冰找她聊天的时间越来越多了。 不久后,两人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爱情,双向奔赴,水到渠成。 莫迪娜、田孟冰 二 修得正果,回首前尘莫迪娜和田孟冰相恋后,每天都过得非常开心。 热闹的步行街,安静的林间小道,被晚风轻抚的湖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田孟冰对她很好,让她体会到了爱情的甜蜜。 这年春节,田孟冰邀请她去他家过年,她欣然同意。 第一次见家长,她也很紧张,不知道田家人是否会接受自己,一连好几天,她都在为田孟冰的家人准备礼物,脑海中也会模拟见面时可能会出现的场景。 事实上,她的担心有些多余,刚踏进家门,她就感受到了田孟冰父母的亲切。 田母对她说,以后来家里就不要花钱买礼物了,把这里当成在自己家里就好。 第一次见面,双方都给对方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田家人的热情,融化了双方的隔阂,在这里,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南京) 后来,当田孟冰问她,愿不愿意和他一起回老家结婚时,她几乎想都没想就同意了,她早已把对方当做了家人。 田孟冰的老家在安徽亳州蒙城县田家村,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但却适合平安喜乐的生活。 村子里的人听说田孟冰要娶了一个外国姑娘做媳妇儿,都前来为这对跨国夫妻送上祝福。 莫迪娜的朋友们,也从大老远的地方赶了过来。 莫迪娜的家人虽然没有来到婚礼的现场,但也通过视频分享了她的喜悦,看到莫迪娜能在中国找到自己的幸福,她们打心底里为她感到高兴。 一片喜气洋洋中,两人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敬告天地,结为夫妻。 结婚后,两人就辞去了鞋厂的工作,带着这几年攒下的存款回到老家做起了水果生意。 不久后,莫迪娜有了身孕,经过十月怀胎,两人有了第一个混血宝宝。 又过了两年,两人的第二个小孩也出生了,两个小生命的到来,让原本就幸福的家庭,更平添了几分欢闹。 (夜晚的安徽亳州蒙城县) 夫妇二人精心耕耘着自己的生活,水果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还在县城里买了房子和车子。 她很满意如今的生活,还打算找个合适的时机,把母亲和妹妹都接到中国来一起生活。 最终促使她下定决心的,是一通家里打来的电话。 在电话里,她的母亲提到妹妹也到了结婚的年纪,家里准备把她嫁出去,听到这话,莫迪娜的心中一紧。 她也是一个印度女孩,很清楚像像她们这样的低种姓女孩,是很难有婚姻自主权的。 她们一家都是首陀罗,虽然印度早在70多年前,就从法律的层面上废除了种姓制度。 但种姓制度已经在印度盛行了3000多年,其影响根深蒂固,不是轻易根除的。 尤其在印度人口占多数的农村地区,种姓制度的幽灵依旧住在人们的心里 出生在印度的低种姓家庭,是非常不幸的,这意味着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遭到无形的压制。 (印度种姓制度) 在印度婆罗门把握神权,刹帝利掌握世俗的权柄,吠舍掌控经济替高种姓放牧众生。 而占印度人口百分之四十五的首陀罗则成了被剥削的对象,他们大多无法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生活和工作上,也饱受歧视。 唯一能让他们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种姓的社会地位比他们还要低下,那就是被称为贱民的达利特。 强者挥刀向更强者,弱者挥刀向更弱者,在印度的社会里,欺凌弱小的经常发生,越是思想蒙昧,经济落后的地区,越是如此。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印度女性的地位可想而知,一些家里没有壮年男性的家庭,往往会被同村的人一起欺凌,下场非常悲惨。 莫迪娜的家庭就遭遇了这样的不幸,在她儿提时代,她的父亲意外去世了,失去了父亲这个家里的顶梁柱,让原本清贫的家庭雪上加霜。 (缅甸 仰光) 六个孩子的扶养重担落在了她母亲的肩上,她的母亲不仅要承受生活的重压,还要忍受周遭的欺凌,苦不堪言。 这一切莫迪娜的祖父都看在眼里,但他无力改变什么,家境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破败。 面对如此绝望的处境,一家人不得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们决定离开这个国度,去缅甸生活。 提到缅甸,人们往往会将其和混乱联系在一起,其实乱的只是缅北地区,缅甸大部分地区还是很稳定的。 一家人来到这里后,虽然免不了要经历一段时间来适应,但至少不用担心会遭到肆意的欺凌。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莫迪娜非常乖巧懂事,小小年纪就想着为家庭分忧。 缅甸是中国的重要邻邦,每年都吸引着大量中国人来此旅游,出国旅游难免会大手大脚的花钱,这些钱也养活了大量以此为生的缅甸人。 莫迪娜也看到了这个赚钱的机会,她想去景区外面摆摊,卖一些纪念品,家里人也很支持她。 ![]() (缅甸旅游) 小孩子的内心非常敏感,他们往往能轻易察觉到大人们对他们的喜爱和厌恶。 莫迪娜发现这些中国人来此大多都对她很友善,尤其在自己用半生不熟的中文说了句“谢谢”后,就能明显的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惊喜。 这让她意识到,这些中国人似乎非常喜欢自己用中文与他们交流。 她想着如果自己能学会中文,那么自己的生意一定会比其他人要好,学习中文是很难的,更何况是自学。 但莫迪娜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她认真听着中国游客的交谈,记着每一个字的发音。 一点一滴,慢慢积累,她也会鼓起勇气,向身边的游客请教。 有时候会遇到有空闲、有耐心的游客坐在她身边,教她中国话。 学习是一个好的习惯,会让人远离浮躁,将精力聚焦。 短时间内或许还看不出什么变化,但经过时间的洗礼后,会在一个人的身上凝聚出一股特别的气质。 ![]() 缅甸风光 莫迪娜就是一个特别的人,她称不上漂亮,但当她站在人群里时,又总能吸引到别人的目光。 渐渐地,经常来此旅游的人,都对这个小姑娘有了映像,有人知道她在学习中国话,还特意为她送来了学习资料。 漫漫前路,有人点灯,莫迪娜的童年,温暖如春。 随着她一天天长大,她的中国话也说得也越来越顺口。 学了这么多年的中国话,接触了这么多的中国人,她也对中国这个国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与游客的聊天中,她常常会问中国有什么好玩的,有什么好吃的,中国人平时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等等问题。 有个常来的商人,对她说光用言语是无法回答这些问题的,只有亲身去经历了才会找到答案。 也是从这时起,她的内心萌生了一个想法,她想去中国看看,后来她又遇到了那个商人,她问他怎么才能去往中国。 ![]() 这个商人笑着说,路在脚下,等你长大了,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一个人的时候,她也会畅想着未来自己跑去中国生活的场景,她不知道自己的美梦能否成真,她希望能有这样的机会出现。 此后的几年里,她和商人越来越熟悉,而她想要的机会也在了这名商人身上。 这个商人是江苏南京人,在她18岁的那一年,商人问她愿不愿意去中国生活和工作。 莫迪娜几乎没有犹豫就点头同意了,但她的家人持反对意见,担心她上当受骗。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但莫迪娜还是选择相信商人,也正是这个大胆的决定,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三 牵线搭桥,姐妹相聚如今,她已经在中国找到了幸福,自然想着把妹妹也接过来,避免她陷入火坑。 恰好前段时间,田孟冰的表弟来他们家中做客。 在饭桌上,表弟曾开玩笑的说道,自己以后的媳妇儿如果能有莫迪娜一半的贤惠,他做梦都会笑醒。 ![]() 如今想来,这或许也正是命运的安排,她想让妹妹和丈夫的表弟接触一下,看两人能不能聊到一块儿,如果成了,那也是一桩好事。 当天晚上她就和丈夫商量了此事,他的丈夫也非常支持促成这件事。 第二天他们就安排两人通过视频见了面,并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 之后,两人越聊越投机,很快确定了恋人关系。 收到好消息的莫迪娜连忙动身前往缅甸,八年来的再次相见,她的母亲发现自己的女儿变化非常大,险些不敢相认。 当莫迪娜说明来意后,家人都同意让妹妹嫁去中国,不过她的母亲却因要照顾儿孙,拒绝了一起去中国的提议。 后来莫迪娜的妹妹和田孟冰的表弟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两人还有了自己的孩子,过着幸福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