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烈夫:每天的太阳都是红的

 名人百科网 2023-06-21 发布于北京

每天的太阳都是红的

——评鞠利长篇小说《序曲》

作者:周烈夫

序曲

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序曲》,是每个想了解新疆大地、想解读新疆人、想解释新疆当下的人,都应该细读的一部长篇小说。

我在一个APP上看到这样一则新疆旅游攻略介绍:一、读新疆作家鞠利先生的长篇小说,其中任何一部……

“每一个昨天,都是今天的序曲。”鞠利把这句话印在了长篇小说《序曲》的封面上,耐人寻味。把消逝的过去式转换成太阳升起的当下时,这一沉一升就象呼吸一样,中间的停留与转换地带蕴藏着可供挖潜的生命能量,其中藏着不经意的大智慧。

鞠利的长篇小说《序曲》,以一种寓言式的方式来写主人公都大转灵魂的觉知、觉醒、觉悟。就像一个年迈的手工作坊的匠人,把一个时代和地域的特定人群的灵魂雕缕得入木三分,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和一个小人物的命运紧紧相连,时代的生命气息扑面而来。鞠利的思考与勇气、心量与技术都是难能可贵的,也就有了新时代现实主义新疆作品难得的可读性。我这样说是在对读者做一种特别的提醒。很长时间以来,新疆的文学作品是有许多边界的,特别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世界的交融,一般人是不愿去触碰的。而鞠利小说的意义恰恰是突破了这点,通过人物的心路里程,深层次多纬度表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变迁。

生命的波澜壮阔,推动它的也许是一股深藏于心的纤细的力量。鞠利整个小说想说的一句话就是:生命是一个觉醒的过程!关于类似的讨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从来都没有停止过。鞠利的小说是把万物生长的力量和人的心灵浴火重生交替咬噬着汹涌向前,因为时空经纬铺展得过于宏大,所以阅读时会升起一种阔大、急迅的舒畅。

主人翁都大转在与世界的攀援竞渡中,生命的最大驱动力是爱愿。写到这一刻,网上看到我的湖南老乡、文学艺术大师黄永玉老先生走了!他生前交待在他的墓志铭上写“爱、怜悯、感恩”五个字。这是一个活了一百岁的老人一生的终极悟道。艺术家的心迹原来如此相通。

小说的主人公都大转把爱演绎得如火如荼,原欲的爱、激越的爱、稀世之爱、永恒的爱相互撕扯,充满了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人性之美,唯独没有世俗之爱,金钱之爱。这样写爱情会不会与这个利来利往的现实有违和感。鞠利的这种坚持与思考,守望着人类的至深理想。

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作者无非是写出来了,而读者则以自己的经验在与作者沟通。评别人的作品,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风马牛不相及地他说他话,不过作者常常也会惊讶,还会读出与作者不同的另外一种感受。

要洞察作者真正的内心世界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错位与误区总是在发生。作家王安忆说,评论家的评论往往和作家的创作心态相去甚远,每个作家的心理构成是很复杂的,那些潜意识和无意识晦涩和纠缠,某种意义上说是独有的、唯一的、排它的,是别人察觉不到的。

通过作品读心的深度,不知会有多少人有这个耐心或者说还能获得些许快感!也许这才是文学艺术的真正魅力吧!幸运的是,鞠利总是告诉我:“你是最能读懂我内心的人。”我也思考了一下,原因可能是新疆南疆那方水土,是他的乡愁,也是我的乡愁,是我们心灵成长的原点。如果仅此一点也许牵强,那就是因为彼此的感受力和领悟力这些心理性格因素有趋同的地方吧!每读鞠利的作品,就有为他写评论的冲动,可以调动我的全部生活经验。我的评论在写他,我的评论也是说我。

作者的潜意识与无意识

鞠利是写隐私的高手,我认为这是成为一个长篇小说作家的基本条件。如果你把自己的小说人物剥不到潜意识再到无意识这个层面,是塑造不出来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的。所以说,鞠利是一个心灵很茂盛的人。

我常常会认为他帅气的长相和令人迷惑的气质应该有少数民族的基因。对此,他笑说:“你就胡说吧。”几代人都生活在新疆南疆的有乡村经历的人,从成长的根脉和自然环境,混合进了些许多民族融合的特质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就象西藏,高原的阳光把皮肤晒成紫色,是不是长相就很接近了。正如丹纳所言:“某些持续的局面以及周围的环境,顽强而巨大的压力,被加于一个人类集体而起着作用,使这一集体从个别到一般,都受到这种作用的陶铸和塑造。”一开始我对都大转爱莱丽这件事认知是比较浅显的,后来嚼着嚼着味道才慢慢出来。其实两个人都有一种融进血脉的东西,语言是无法解释清楚的。虽然鞠利安排莱丽嫁到了德国,但还是嫁给了长相像都大转的中国汉族人。肉体没有结合,但精神还是相爱了。

语言对于潜意识的固化能力

鞠利的小说擅长对萌明幽暗的灵魂活动的语言固化。他一直说写不了我的这种信马由缰、上天入地的文字。其实我也清楚:我也写不了他那种把心灵暗角和哲学思辩混合在一起的这种文字。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简单、深邃叙述的语言风格,那种根植在南疆戈壁绿洲的味道肯定是别人比不了的。

灵魂谁都有,个个不一样!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形象固化的显然只是少数,在这方面能持续精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作家。鞠利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不易在于他一直在行政岗位担当角色,而他写了九部长篇小说都是用的业务时间。时间固然是问题,不可思议的是繁琐的日常却仿佛是他文学的琼浆。所以,他说:“你的生活就是你的艺术”。这种逻辑、思想和情感的瞬息转换,如此恰到好处,是我一个把所有时间和精神都投在艺术里的人,感到惊奇的,始终觉得是他得天独厚的奇迹。

他把无法言释的小说人物心灵萌动的秘藏通过语言和场景巧妙地传达出来。其实读小说就是读者用自己的心灵深度和张力与作者交流,如果没有这种惺惺相惜和默契,几十万字的长文是读不下去的。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读长篇小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时间散发着香草的味道。”都大转第一次春心抽芽的味道,让婶婶闻到了,惊慌而尴尬。写味道是鞠利的强项,都大转长大以后还常常闻到小时候母亲马翠花胸脯里乳香混合着青草的味道,这可能就是弗罗伊德所说的恋母情结吧!负罪感和亢奋感,标志着蛰伏在男人身体深处的男子汉的青春萌发的第一场惊蛰。归根到底小说还是要塑造人的,他笔下的父亲和母亲、李小雪、莱丽、于小禾、玛依拉和叶莲娜们,都把这种多面性和复杂性写出来了。雨果说,人的心灵比整个世界还要丰富。所以我觉得鞠利笔下的人物也是有着多面人格的复杂组合,有时候你按照一定的逻辑线判断,结果令你瞠目结舌,这也是鞠利小说的一个看点。

在都大转波谲云诡的情感纠缠里,滚动着翻卷着一个以莱丽为中心的女人谱系,纠葛出了一幕幕心旌摇动、撕肝裂肺心灵波涛。在读这些故事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都会以道德的力量去评判都大转这个人物的是与非、罪与罚,经果到了最后我才发觉,在一个大写的人面前,道德的力量依然那么坚强,情感却脆弱得不堪一击,唯有生命永恒。人是有思想的芦苇!都大转在诠释:“人是行走的、精神的动物”!

《序曲》对标《尘埃落定》与《红痣》

读鞠利《序曲》时,常常想起阿来的《尘埃落定》和我自己最近再版的长篇小说《红痣》

都大转身上人性的启萌很有些阿来笔下男主角“傻子”和《红痣》小说男主方舟感觉。阿来通过这个人写了一个时代的挽歌与落幕以及新时代的来临,而我要表达的则是前路的迷茫、灵与肉的冲突和对人本身的忽略,写了人的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内心的彷徨,鞠利则把都大转张扬得更加烽火连天,荡气回肠,是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史诗。

男人的野心从小说男主人翁的刻意塑造中是可以感受到的,而且和自己的生活有直接关系,这也是文学真正的个体经验的价值所在。

同样写第一次触摸女性的手,我在《红痣》里写西部荒凉远山的一个寒冬,宣传队员在深夜大卡车军大衣覆盖下方舟和齐菲的摸手故事;而鞠利则放在了天安门看升旗仪式时,都大转不但摸了于小禾的手,还闻到了她身上丁香花的味道。一个在荒原的夜晚,还是在军大衣的覆盖下;一个大大方方的在天安门的升旗仪式现场。虽然我和鞠利相互欣赏,但这个反差折射出时代在变、人心在变,也可以悟出不一样的风景和感悟。

文学的哲学高度

最有价值的东西大都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比如哲学、空气这些东西。一般谈到中国文化和哲学,离不开儒、释、道。中国文化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古训,心怀天下的豪情一直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主体。我就觉得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具备的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意识。

鞠利的小说一直在追寻这样一个高度,平时他总会给人一种为而不争的淡然,但在小说里他是严肃的,是他真实的人生终极追求。他说他得对文字负责,对读者负责,对文学的使命负责。我感觉许多写手的内心世界是颓废的,他们享受这个时代给他们恩惠,用自己的公知和影响力消解生命的意义。

一位改变了中国人当代生活方式的企业家说自己管理一个企业都非常吃力,更无力于对一块地域的牵扯,有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无奈,所以他索性漫游世界,那是他财富人生的一种释然。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而在鞠利的小说里,个人的成长都和所经历的那个时代以及重大事件紧紧联系在一起,这部小说就是鞠利献给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一本书。一方面反映了鞠利的勇气,同时也说明鞠利的率真。他仅仅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是没有一种境界,他用不着去“家事国事天下事”劳心劳神。所以,他说:“你的眼界就是你的世界”。他想把自己对世界的表达通过文字流传下去,应该能做到。我觉得在边疆出了这样一位作家真是难能可贵,而他文学的价值在当下一定会被广泛关注。他的文学在讴歌这个壮丽的时代。

突破禁区,鞠利的底气从何而来

鞠利总是把人物放到宇宙时空里来进行塑造,一个人的眼界和看见肯定是有内在联系的。都大转出身在南疆,僻安一隅。鞠利把两家人指腹为婚的这份缘分作为都大转的灵魂指引,而变化了的新疆因为复杂的社会生态影响,在不同民族之间筑起了交往交流的鸿沟。而这一切到了都大转身上并不灵验,他就不信这个邪,遵循的是灵魂的指引,否则也就不是鞠利笔下的都大转了。而莱丽,一方面是内心有爱,但更大的社会和社会走向完全不是这样一个小女子能左右得了的。在这样一个大的矛盾构架里面突破禁区、书写人生,迂回纠葛,波澜壮阔,这也是鞠利小说为什么好看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爱的名义书写的到底是什么?鞠利的用心也就可想而知了!他是要为一个时代立传,为人的心灵史立传,为神圣的爱情立传,为民族交融立传。

在小说里怎样写一个特定时代的政治生态,很多作家是不愿意去直面的,特别是写新疆题材。我在写作过程中出版社就明确告诉我别去碰那些特别敏感的问题,不容易过审。但鞠利的小说打破了这种难以言说的禁区,用直抵心灵的方式写民族之间在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精神破茧成蝶的过程。他的过人的勇气和终极思考是鞠利小说的思想价值所在。但我一直认为,当下,对鞠利小说体现的现代文明意识是认识不足的。

通过都大转和莱丽以及玉山江和都笑魁两家人的情感变化,折射出来那个已经逝去的特定时代的无奈与艰难。有真挚情感的浓情似火,也是思想观念对立的礼崩乐坏。鞠利把思想伸进各民族人物心灵深处的书写能力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我感觉这是鞠利小说最有思想价值的一个看点。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有一批有担当的作家和作品,他们能拨开浮尘的表象挖掘出岩层里镶嵌的宝石。鞠利显然在践行这一点。

都大转为莱丽留学美国,独闯俄罗斯,又绕道德国去找莱丽。有时候我也在想他的底气是从哪里来的。从他的人格特征来看,我觉得他是压抑的,现实当中的鞠利和写小说的鞠利完全不是一个人。如果你让我说实话,我当然喜欢小说作者的鞠利。他说,当他绝望的时候就想写书,是对痛苦出诗人的另一种解释吧。可是生活里他好像循规蹈矩,还有点拒人千里。他写那些人性的心灵撞击而释射出来的爱情火花,就是生命的挚真挚爱,就是生命中的生命,就是人类的生命的原动力。

“穆塞莱斯”暗送秋波

鞠利写“穆塞莱斯”暗送秋波的能力,也是他成为写作高手的一个关键点。文人写酒是有野心的,李白、苏东坡这些人写到了文学的佳境,那个高度是无法逾越的。而鞠利的“穆塞莱斯”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有情感、有时代的印痕刻在里面。

他在和田河、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交汇处的一个南疆的的县,长期担任过领导,就象一个征战千里的蒙古人喝战马的血桨一样,他是一个能解其中味的人。所以说文学这个东西是需要生活的,那种“穆塞莱斯”带来的热血奔流不息的感觉,你只有到了塔克拉玛干的大漠才能深度体验,再欢跳一曲“刀郎”舞,才能真正体会到为什么塔里木河是绿洲文化的摇篮。

通过“穆塞莱斯”把属地的文化根脉和特有的习俗顺延着挖了出来给人看。酒可能不是目的,但在新疆的南疆,不以酒冠名这种男女喜好的饮品,释放出来的酒的力道,绵长而恒久的冲击力,打破了千年的习俗禁忌,成了各民族之间融合相生的黏合剂燃爆点。读鞠利的小说,穆塞莱斯编织出来的风景让人神魂颠倒,其乐无穷。一个作家对地域文化的感悟力和穿透力决定了作品的终极价值,鞠利显然做到了这一点。

身上散发着沙枣花香的李小雪这个人物是都大转在父亲的“穆塞莱斯”酒厂认识的,鞠利是把她作为以爱情的名义而灵魂反刍的对象来写的,看过全书之后就有一种刀割以后的疼痛感。

都大转第一次在父亲“穆塞莱斯”的厂子里见到李小雪,眼底的深潭同样浮了出来幻化成了一团迷雾。而李小雪则说:“一个男孩子,睫毛都比女孩长,长得真不讲道理。”这两个人的交集,李小雪胸脯上的两只小兔子恍得都大转的内心成了一片迷惑的星空。他俩的爱、恨、情、仇应该是整部小说里迷醉人心的痛楚。也许每个男孩的少年时代都有多个女孩子叠加、碰撞、相融的幻觉。在灵魂的暗角,这样混合而成的留在心灵底板上的印痕,构成了一个人心灵潜意识的生命灿烂。岁月会老,灵魂不朽。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唯有爱情悲剧永恒。

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和死亡面对面的悲痛中感悟生命的高贵和价值,这一点是鞠利小说的另一个哲学看点。每个人都无依无靠,偶然来到这个世界,追求着梦幻般的人生价值,塑造着生命的形象。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天就注定了我们必须离去,在离去前我们会雕刻出各种各样的姿势:好看的、丑陋的!

在鞠利的笔下,大都是一些出生在边陲的小人物,虽然他一直在努力把他的人物全景式的放在“人”这样一个大的格局之中观照,恰恰是这样的努力成全了他的怜悯心和对底层人物的生命礼赞,那种不屈的生命感和生命意志常常让我泪流满面,文学这个东西不就是要承载这样的一种力量吗?

莱丽、莱丽,我爱你

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脑海里一直在轰响着:“莱丽、莱丽,我爱你!”鞠利在渲染爱情的时候是吃了豹子胆,让整个世界充满爱,而生活中他是个拘谨的人,常常忘却女性朋友的名字,这让我奇怪。我经常见到他为此被许多异性数落。他见了女孩还有几分羞涩感。

鞠利说:“你的记忆就是你的生命!”莱丽是活在爱情记忆荒原上的一朵野玫瑰。都大转为了追求维吾尔族小姑娘莱丽,可以奔赴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情感的灵魂驱动在整个世界充满了张力,良心的惩罚和永恒的诅咒。他是因为爱而来到这个世界的,爱上了爱情本身,在爱中完成灵魂的救赎,冥冥之中一直在接受灵魂拷问。都大转百折不挠的情感纠葛,碎裂得像片青瓷,扎得他遍体鳞伤。他让我想起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那个经历的无数女人,在80多岁后将自己初恋的费尔明娜·达萨拥入怀中的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尽管她已老态龙钟,但“跟想象中的一模一样。”而都大转却是失去的。何止是爱情,可能这就是生活本身。

都大转一边流浪,一边怀惴着梦想在整个世界追逐漫游!您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爱情,也可以理解为因为爱而拥抱整个世界。鞠利游历过一些地方,而俄罗斯、美国这些地方该是一次神游,写得入木三分。实际上他是借都大转这个人物表达了他与这个世界的对话,同时也是对爱情的祟高礼赞。

莱丽三百六十度的舞动让上海外滩的夜晚如梦如幻,都大转的青春摇滚,汹涌的激情漫过东方明珠的高度把上海天空染成一片血红。但是各自的心灵城堡,隔着一道望不到底的沟壑。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两个民族之间的爱情,谈何容易呀!

在都大转的纤尘不染的情感童话世界,他被莱丽折磨得死去活来。但因为莱丽,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爱着一个人,让他做出了许多违拗常理、不计代价的错事,很难说这种惨重的代价是因为爱情本身还是都大转的厄运。因为爱而升腾,也因为爱而堕落,爱的这个心灵张力和跌宕起伏,成了鞠利笔下人物塑造的一大特色。

托起明天的太阳

鞠利的《序曲》通过都笑魁这个人,表达了一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豪迈和百折不挠的坚强。这个老人给小说灌以中国式智慧和慈悲,散发出藏在普普通通平凡人骨髓里中国人的大自在,乐天、顺势、守道,坦然接受苦难和坎坷。都笑魁是个先知先觉的超人,是个乡村哲学家和教育家,虽然他也读点易经,但我觉得他更像孔子。他的存在就在解释如何利他地活着。对于两个民族之间的避讳他举重若轻。他知道儿子喜欢莱丽,也知道有一张无形的网,还是会鼓励儿子冲破一切去爱莱丽。

都笑天的人物塑造,看似变化多端,却义满乾坤。他是工人阶级的代表,有这样一拨拨基层的人群,把中华文化的先进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中华文明浸入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鞠利的小说是雄性的,是靠父子俩和叔叔都笑天撑起来的。都笑魁的宽容和睿智、悲悯和善良,试想一下经过怎样修炼才能达到?都笑天的铁骨铮铮,又是中国人区别于其它国民的一种鲜艳的中国红。就是这样一些千千万万的民族脊梁,托起了明天的太阳。

爱新疆人,更爱新疆文学

鞠利是写男女情爱和人性的高手,他说男人都有一种投入女人怀抱的本能。而对女性心理细节的描写也是教科书级别的经典。

他对人性的黑穴的穿透能力应该来自于他自小对西方文化的涉猎。我去过他家,看过他硕大的书架,西方哲学和心理学支撑了他在他所塑造的人物的心灵世界纵横驰骋。他对人的复杂性和多元人格揭示,令人惊叹,毫不逊色!

鞠利的作品没有色情,但透出情色的韵味。他把握到的那个深度和唯美的诗意构成了他小说让人心旌摇动的特质。大美新疆,很大程度上说的是新疆人。人们对新疆的向往,我揣摩着也是对新疆人迷人特质的凝视。当下,精神的风采如春风回暖,交一个维吾尔族女朋友或男朋友比都大转们容易多了。文明一直合着时代的脚步在生长。

我不知道新疆这个文学的边缘地带是不是迟滞了他的文学作品进入中国主流阅读,但我相信总会有一天,人们爱新疆,爱新疆人,更爱新疆文学。新疆的文学题材就是一个高地,一批有志之士一直在向高峰攀登。

于小禾身上的丁香花味道

都大转与于小禾从一个春天的童话开始,初来北京的都大转情窦初开的眼睛四处放光,经历了一次次的命运大反转。疑云密布的前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迷醉的丁香花味道,肝肠寸断的险境磨难。这俩个人的多桀的命运成全了他们最终结合在一起。

于小禾的身上有股丁香花的味道:“你是一个丁香花一样的姑娘,你是丁香花仙,你小时候身上就散发出丁香花的味道,一直持续到现在。”都大转好像有特异功能,对女人身上的味道特别敏感,女孩子都说可能是香水的味道,而他则固执地认为是从血液和灵魂中释放出来的。这种浸入骨髓的嗅觉包涵了都大转的审美好恶,同时也会因为这一点把肉体的情爱延伸至生命的刻骨铭心。这样的生命经验有的人有,有的人可能没有,鞠利能把女孩子的体香写得这么灵验而销魂蚀骨也是对人性揭示的重要方面。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好像也从黛玉身上闻出了这种味道,只不过都大转的花香谱系品种要更丰富一些。莱丽身上的玫瑰花香味和李小雪身上的沙枣花香味,都是非常迷人的。作为一个小说家,也许生命感比寻常人是要强很多,那种茂盛的生命状态极有可能以一种类似于闻到体香这种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是艺术审美与常人不一样的地方。

都大转眼里的“一汪碧潭”

都大转眼里的“一汪碧潭”在整个小说中不断地出现,当然是在见到心仪女性的时候,从眼睛到内心再到生理,实际上是一种美妙的暗示。这是五官之外的另一种灵性。都大转见到身上散发着玫瑰花香的莱丽,眼底就会漂浮出一汪清澈的深潭,莱丽见到都大转面颊飞出两片红晕,说话的声音很弱,担心别人听到,而都大转的心脏几乎从嘴里飞出。

都大转看起来是个触点比较低的男人,也许男人都差不多。但是你如果深读这部小说,都大转是一个把爱情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男人。这“一汪碧绿的深潭”随着岁月的流逝也在发生变化,他也一直在追随。

每个人都有的青涩岁月和过失,尤其是在爱情这个不太能说得清的心灵秘窖里。都大转在反刍品嚼过去的同时,总是站在当下对过去做出最恰当的选择,而他的人格和责任是在上升的。我感觉这一点也是这个人物难能可贵的地方。如果说早期的“一汪碧潭”生理因素要多一些,而到了后来理智和情感更加圆融,也因些而获得了人间的大爱。

爱的升华

文学是人学,爱情是轴心。记得恩格斯说过类似的话。都大转从南疆出发,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家和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都市都在鞠利的宏大追逐中。这部小说,一改新疆人看世界的视角,而是从世界的视野审视新疆,好一派大美新疆的风情画卷。都大转内心的挚爱是驱遣他游历整个世界的原动力。无论经历了怎样的万箭穿心、沉沦与升腾,最终还是因为使命而回到了南疆。

在鞠利的这本书中讨论了许多哲学问题,包括和女儿久久两代人的交锋与碰撞,最终挥之一去的不是生命的幻灭或修行意义上的走向虚无,而是生命的沉雄崛起和南疆这片生命的厚土。说他是“南疆歌者”我的感觉太局限了,他只是用南疆这片深爱的土地,融入了一个西部男人对生命的思考,对世界的观察。读完以后震聋发聩,扪问自问,怀疑人生。是不是要从头再来!

都大转有了全息社会认知之后,最终回到了体制内成为了一名公务员,有了自己的家。他身上的那种使命感和责任心缘自于自己的内心,他渴望自己的生命更有机的融入这个时代。他想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业,而方向所指向南、向南。他的出生地是南疆,他了解南疆,他懂得南疆的稳定对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只有去了南疆才能释入出自己生命的意义,才能更能动的融入这个时代。家国情怀才是《序曲》最终显露出的主基调。以文学的形象润物细无声地呈现宏大的主题,让人拍案。

站在南疆那片炽烈的土地上,曾经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在这里交汇是,塔里河流淌在中华大地,构筑了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文明源流之一脉,找到这把钥匙世界文化的大门就打开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每天的太阳都是红的,我们这个文明最古老、传承最久远的民族已经唱响了光芒万丈的序曲。

小说的另一只眼

在《序曲》这部小说中,作者以一个革禾的人物形象出现,还设计了一个女儿“久久”,籍此拓展出了小说的另一只眼,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新奇叙事结构。我都在怀疑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了。其实,都大转和鞠利的经历差了遥远的生活距离。但在这个视角上呈现的感觉丰富了小说的内涵,艺术手法上诡异、奇巧,也使作品有了更强的带入感和阅读体验。

鞠利《序曲》小说中的年代感是十分清晰的,就象一滴水见太阳,通过都大转这个人物命运的起承转合表达了鞠利对这个时代的理解。鞠利所经历的这个时代的重大事件在他的小说中有精准的体现,也可以说他是以自己的视角在为这个时代立传。我感觉历史将会从他的小说里更具体可感的触摸到这个时代对于新疆的意义。

回到生活原点

经历了几段爱情之后,鞠利还是让主人翁回到了生命的原点——新疆南疆这片厚土之上。不过鞠利是在说一个生命觉醒的故事,走出去的都大转和回到故乡的都大转已经不是一个人。就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都大转的整个世界漫游,最终还是回到了生活的原点。他把生命的终极意义赋能给了梦魂牵绕的故乡。如果只是活着,我想都大转在他走过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活得很好,但当他的灵魂升华以后,他觉得回到故乡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产生更大的价值。鞠利并没有生硬地去攀附什么,而是他笔下主人翁经历了千山万壑之后的一个自洽的过程。让人信服地感受到,生活中总有一些这样的人,成为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都大转的内心独白:“生活让我知道,纵然我有金戈铁马的报国之志,但要从脚下出发。丝丝入扣的螺丝才能确保马达轰鸣、机车飞驰。而对那些懒洋洋牢骚不断的同事,我不屑一顾。不能养成乐业的习惯,何以证明你才华横溢?真正的使命感无非是着力小事,从起点出发,快乐地为社会进步服务。”从这一刻起,都大转完成了人生转型和升华,他已经在一个更高的层次的精神视角审视生活,展现出了一种生命的正大气象。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一个序曲覆盖另外一个序曲,爱与时代同行。时代在变,灵魂不死,爱情永恒,每天的太阳都是红的,东方天际的灿烂朝霞映照着腾空而起的中国龙。鞠利和都大转,以及南疆的乡亲们身披霞光,行走在新疆南疆大地乡间的田埂上!

本文作者周烈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