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探家往事

 冬歌文苑 2023-06-22 发布于北京

探家往事

尽管时间飞逝,岁月流淌,脱下军装已经20多年了,但是,记忆中仍然经常播放着军旅时光的“小电影”,脑子里不时出现20多年军旅生涯中那些令人回味无穷的小镜头。探家,就是“小电影”中的一个小镜头……

依稀记得第一次探家是当兵第三年,在福建海军某艇船中队当文书的时候。那时,海军部队是四年期兵役制。有的老兵超期服役,还可以再延长一年。当时部队规定,服役期满三年,在保证战备兵力的前提下,老兵可以轮流安排探家。服役满四年再超期服役,还可以再安排一次探家。主要是考虑老兵的恋爱、婚姻等实际情况。当兵第三年10月份,小我三岁的弟弟也参加了征兵体检,巧的是他也是海军舰艇兵体检合格,人武部下发了入伍通知书。我想在弟弟入伍前去看看他,叮嘱叮嘱去部队的注意事项,也探望三年未曾见面的父母。于是,向中队领导提出了探家的想法。

别看探家这么一件小事,在基层部队可是“天大的事”。中队领导足足跟我谈了2个小时的心,还“引经据典”介绍了部队的探家规定,分析了中队的实际情况:一是我服役期满三年探家的条件是符合了,也就是说可以探家了;二是我是艇船中队的文书,本来文书、通信员就是AB角,探家应该不会影响工作,也不会影响值班兵力的减少,这个也不在话下;三是老兵虽然可以轮流安排探家,但满三年服役期的老兵探家工作尚未正式启动,我是第一个提出探家想法的老兵……因此,这第一个探家,就要慎重考虑、统筹安排。直到多年以后,我对这次谈心活动仍记忆犹新。当年中队领导拉家常式谈心、探家政策介绍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给我上了深深一课。部队基层军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以及润物无声的工作方式,对我颇受影响,甚至受益终生。

久未回家,探家团聚无疑是一件大事喜事。可美好的事物,往往总是短暂的。短短的探家马上就结束了。记得我第一次探家返回部队,也像其他探家返队老兵一样,带了不少家乡土特产、香烟、糖果、瓜子等,与战友们分享。这探家返队的近一个月,不时会有同乡战友找上门来问长问短,了解家乡的变迁变化;也不时会有战友邀请小聚,喝上一杯,聊聊探家路上所见所闻,听听“外面世界”的精彩故事。整整一个月,围绕着探家,围绕着家乡,不停地讲述探家的故事,沉浸在探家团聚的喜悦之中,着实令入伍一两年的新兵艳羡不已。

第一次探家,既没有经验,又毫无准备,仓促成行。随着兵龄的增长,后来又提了干,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探家经验自然一次比一次丰富老到了。其实,探家不但是个体力活,而且更是个技术活、脑力活……

先说体力活吧。探家,其实不是你一个人去看望自己的“小家”而已,而是要到小到同艘舰艇、大到同一个中队(营)、大队(团),甚至同个军港几个单位,平时有交往的同乡战友的家里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才叫探家。理论上你是去探望父母的,实际上你是众多同乡战友的探家代表,去探望战友们的父母的。因此,探家前,必须挨个向同乡战友打招呼,告知探家时间,并询问战友有没有具体需求、具体事项。很快,有的战友送来了装有现金、粮票的信封,有的送来了奶粉、麦乳精等营养品,还有的送来了香烟老酒……这些都是要通过我这次探家捎回战友家里的。于是乎,大包小包塞进了旅行箱,行李常常好几包而且超重,肩扛手提,上船下车,汗流浃背,自然是个份量不轻的“体力活”了。现在想想,如果换成今天,这些并不贵重的物品不消说,就是手头有这些物品,也不过是“包邮”一句话而已!

技术活呢,大包小包,那么多随身物品,你得精打细算谋划好行程。第一件事,就是要到邮局发一份电报给家里,告知家人探家的具体时间、是否接站等。为了省钱,电报的字越少越好:“儿回,某日接”“某日回,某地接”……报文千奇百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跟做“地下工作”似的,令人忍俊不禁。现在想想,不就是打个电话、发个微信,告知一下接站,那么一点儿芝麻绿豆小事嘛。但是,那年那月,何来电话?何来手机?更何来微信呢?如果是现在,探什么家,视频一下得了。可信息不畅通,咫尺天涯。第二件事,买车船票。一般探家都安排在春节前后。这样有些官兵可以顺便在家过个年。过去的交通也没有现在那么便捷,过年过节车船票更是紧俏。当日买不到,还得提前排队去买,有的中途还要转车转船,住上一夜。路途上多一天,就意味着在家里就少呆一天。于是,有的战友辗转托人买车船票,有的更是星夜兼程赶车赶船,一刻也不想在路上担搁,忙得不亦乐乎。第三件事,得把战友捎带的物品挨家挨户送上门并问好,同时捎带回战友父母的殷殷嘱托和物品。好在后来探家多了,经验也丰富了,处理这种事,最重要是“嘴甜”。到了战友家,见到战友的父母,也不转弯抹角地叫叔叔阿姨、吱吱呜呜了,就直接叫爸爸妈妈了,叫得战友父母心花怒放、喜上眉梢。战友父母见不到自己儿子探家,突然冒出一个不曾相识的一口一个爸、一口一个妈的“干儿子”,真比见到自己的儿子还高兴、还亲热,热情招待不消说,那个问长问短亲切劲,现在想想都让人百感交集、热泪盈眶。后来也有战友一直作为亲戚走下来,当兵的父母又多了一批“兵儿子”。更有战友探家时与战友的姐姐、妹妹联系上了,还谈上了恋爱、结成了姻缘,成了亲上加亲的“兵女婿”。

脑力活呢,那更是千头万绪的事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尚不发达。当水兵虽然吃穿不愁,但是,津贴费也只有两位数。不少战友总惦记着家人的吃饱穿暖。探家时,总想给家里带一点吃的穿的。于是乎,为了一次探家,往往需要做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准备工作。更有的用心战友,从新兵一入伍起,就在谋划第一次探家了,可谓绞尽脑汁。准备工作之一就是“省”。就是要把平时艇船下发的营养品、衣服鞋帽等省下来,积累起来,以备探家之用。好在舰艇水兵平时发放的营养品也多,待探家时,往往都是奶粉、麦乳精、罐头一大堆。准备工作之二就是“凑”。几个同乡战友相互约定,像凑份子似的,张三探家,李四、王五、马六把所有的好吃的包括津贴费,都给张三。下次轮到李四探家,就给李四。如此循环往复,轮流凑数,确保探家之需。准备工作之三就是“买”。当年海军舰艇部队,伙食保障充分,而且往往略有节余。司务长就动起了脑筋:粮油凭票供应,探家老兵可以在食堂平价购买10斤食油,探家时带回。现在想想真不可思议,有的老兵千里迢迢探家,竟然扛回家10斤菜子油。还有的买上几十斤驻地的鱼干、白木耳,分送亲朋好友。准备工作之四就是“改”。就是把节省下来舍不得穿的水兵服改成其他平时能穿的服装。水兵昵制服改成了双排扣女式装,几个披肩又合制成一件童装等等。想当年,部队驻地的缝纫店生意特别好,那些有改改补补水兵服手艺的裁缝,在驻地相当吃香。特别是一款无裆水兵裤改成孕妇裤,简直到了“一裤难求”的地步……更有生意头脑的战友,用足脑筋,利用家乡与部队驻地物资差别、物价差别的特点,传递各类生意信息。有的退伍后,还一直做两地的生意,实现了发家致富。当然,这些更是市场经济的“脑力活”了……

探家,军旅生涯一段值得珍藏的悠远往事;探家,人生路上一种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

2023年6月10日写于上海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阮山峰,1965年2月生于浙江萧山,1983年10月入伍,200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爱好写作、摄影。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海军》《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