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画的扛鼎之作,它那跌宕起伏的命运,为其蒙上了神秘色彩,也彰显了自身的价值连城。 作者黄公望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南宋末年,仕途不得意的他,拜入书画家赵孟頫名下,潜心学习绘画书法。 在他83岁那年,和同门师弟郑樗游历到富春江。 这里的秀丽山水使黄公望萌发了要创作一幅山水长卷的冲动,于是他们在此结庐,一住就是七年。 七年间,黄公望将才华付诸笔端,最终完成的长卷长度近七米。 《富春山居图》一面世,就成为名品中的名品。 这幅画作被郑樗收藏,却没有在他手中停留多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人知道它的下落。 直到明成化年间,消失了一百多年的《富春山居图》才突然在苏州出现,江南才子沈周慧眼识宝,将它买了回来。 但沈周将画寄存在朋友之处的时候,被见利忘义的朋友之子转卖。 好不容易沈周重新见到画作的时候,已经被标了高价,沈周多方筹措重金,准备赎回,不料画已经提前被人买走。 这让沈周非常遗憾,但不要小瞧了沈周,他可是唐伯虎的老师。 沈周凭借着记忆,临摹了一幅,这幅仿作被他送给了好友樊舜举。 樊舜举拿到仿作后,也留意起了真迹的下落,没想到竟然有缘以重金购得。 樊舜举可以说是《富春山居图》收藏历史上幸运的藏家了,同时也是继郑樗、沈周之后在《富春山居图》收藏史上留下姓名的收藏者。 后来,《富春山居图》被书画大家董其昌得到。 董其昌对其爱不释手,并把它放在“画禅室”中,观摩时连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后来,因为家道中落,董其昌不得不把画作典当给了吴正志。 吴正志虽然不像董其昌一样擅长丹青,但是对收藏独具慧眼,也格外重视。 他得到《富春山居图》后,将祖上留下的楠木厅改名“云起楼”。 在吴正志临终之际,他将《富春山居图》交给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吴洪裕,吴洪裕对这幅画更是钟爱有加。 他索性投入巨资,直接为《富春山居图》修建了一座楼“富春楼”。 但是好景不长,满清入关,战火烧到了江南,国家遭难、祖业不保的吴正志在弥留之际,准备烧掉《富春山居图》,让它与自己陪葬。 眼看着《富春山居图》被投入火盆,吴洪裕的侄儿吴静庵冲出来,将古画从炭火中救起。 所幸《富春山居图》卷得较紧,加上抢救及时,除了卷首部分被烧焦外,画芯部分基本上幸存了下来。 吴家子弟中有一位叫吴寄古的人,擅长装裱,他将《富春山居图》烧焦的部分揭下去除掉后发现,剩下较少的一段,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十分完整,而另外较长的一段却损坏严重,卷首断裂。 吴寄古在装裱时,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既掩盖了火烧痕迹,又让长卷相对完整。 但从此,《富春山居图》就一分为二,较短的一段流落到古董商人吴其贞之手,被命名为《剩山图》。 在清康熙八年,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庭宾购得,直到300年后,才重见天日。 至于另外一半,由于有董其昌等人的题跋,受到众人推崇,从江湖之远直达庙堂之高。 据传傅恒曾经把这一半献给了”牛皮癣“乾隆,但乾隆鉴定为赝品,真品是一年前他收下的名为《山居景》并题字“子明隐君将归钱塘”的长卷。 不过,乾隆还是用两千金将其买下。 为了区分两幅画,先收的一幅被命名为《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后收的这一幅因题跋中有赠送给“无用师”(即郑樗)的记述,则定名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从题跋传承、笔法变化、笔墨浓淡来看,学界普遍认为,《富春山居图》在火劫之后的残卷应是《剩山图》和《无用师卷》。 而被乾隆皇帝鉴定为真迹的《子明卷》之来历至今仍然是学界争议的话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