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楚人赋予全新内涵的节日 张卫平
端午节,作为中国的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俗称恶月。今天的端午习俗,是多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产物,其源于远古时期五月采药蠲毒。从屈原的《楚辞·离骚》里的描述来看,此俗同样流传于楚国。 端午节可能源于春秋时期,开始只是为了祭祀水神而举行的祀神仪式,端午节的正式形成时间在汉晋之际,但孕育、滋养这个节日的土壤却是楚文化氛围与楚国的民俗传统。 据《荆楚岁时记》注云:“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端午节是烙上了楚文化的鲜明印记的一个节日。 在众多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最具浓郁荆州民俗文化元素。荆州民间称端午节为“端阳”,五月初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阳,二十五为老端阳。 端午节,荆州人要赛龙舟、划龙舟、吃粽子、系香袋、悬挂蒲艾、喝雄黄酒等习俗,代代相传,沿习至今。 千百年来,楚地人民通过一系列地改造,从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角度,将荆楚特色的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融为一体,给中国的端午文化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价值体系。 在中华民族浩荡的历史长河中,爱国情怀始终是伴随历史前进的主旋律。为了纪念屈原,荆州人民将过去祭祀龙神的龙舟竞渡表现为拯救屈原,将投放食物祭祀龙神的活动,表现为祭祀屈原。正如《楚国风俗志》所说,“正是因为屈原在人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所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这些本来与屈原无关的民俗,都成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流行方式”。 专家学者认为,端午节及竞渡之俗能传承至今,其根本原因在于根植于楚文化的沃土之中。 “在长江中游的南楚之地,大约从南朝起,竞渡就与招屈联系在一起了”。楚学大师张正明先生所说的“招屈”,就是为屈原招魂。正是因为纪念屈原,“竞渡之风,以长江中下游为盛”。 可见,有着浓厚的楚文化色彩的端午节,与荆州的历史人物密切相关。虽然,现在通行的说法是,屈原因楚国都郢纪南城被秦军攻破,于农历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自尽,楚人为了纪念屈原才有了全新的端午节。但是,除了纪念屈原,也有纪念监利人伍子胥之说。 屈原与伍子胥,这两个荆州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是因为楚国都城的先后被攻破而“成名”!有人说,伍子胥是英雄,是因为“为了复仇,他不惜背负历史骂名。他宁愿背叛自己的国家,背叛自己的百姓,只为替父亲替伍家报仇雪恨”。 在新锐史学家王伟先生看来,这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和英雄!只不过,在历史的迷雾中,伍子胥的背影却是有些模糊不清。可能,是因为伍子胥建造了“阖闾大城”苏州古城,而成为苏州家喻户晓的著名历史人物,在苏州具有崇高的地位。其端午民俗已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伍子胥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就荆州而言,伍子胥与屈原虽然都是楚人,但端午节只是屈原的纪念日。本来,“未有屈原时,已有龙舟,已有竞渡。可是,后来龙舟竞渡与屈原的关系愈来愈密切,爱国的主题在龙舟竞渡中愈来愈鲜明。” 古老的龙舟竞渡一旦被注入了拯救屈原、为屈原招魂的意义后,端午节就由一个祭祀性的节日转变成为纪念性节日了。于是,龙舟竞渡与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最为显著的标签。 其实,在先秦时期,划龙舟主要是为了祈求农业丰收和驱除瘟疫。开始时,龙舟是皇帝专用的游艇。在记录周穆王西巡史事的《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的记载。史料中说,那时天子的龙舟就连随行的皇后都不能乘座,只能乘“螭舟”。直到春秋末期,吴王夫差才开创诸侯国王乘座龙舟之先河。后来,越王勾践在操练水军的基础上,开创了龙舟竞渡。 大约在汉、晋之际,楚地将传承已久的龙舟竞渡习俗,“纳为五月五日吊享屈原的节日活内容并赋于竞渡活动以拯救屈原,为屈原招魂的新的涵义。”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南楚之地在竞渡时所用的舟并非龙形的舟,而是鸟舟。大约在了唐代,才开始用龙舟。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起源于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绝不仅仅只是一种体育比赛,而是一种力量的集聚,一种自我意识的再出发,更是敢于斗争勇于发展的体现。 如今,全国各地在端午节几乎都会赛龙舟,唯有在洪湖新堤一带,则形成了内荆河“东岸划龙舟,西岸划风舟”,这样独特的端午文化习俗。在端午节龙舟文化畅行江河的时代,罕见的洪湖凤舟,改变了单一的端午节龙舟运动的格局,丰富了荆州湖乡节日文化。凤,本是楚人的图腾,也是屈原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中的主角。正处于南北通衢中心位置的荆州,既吃汤圆、又吃饺子的荆州,既赛龙舟也赛凤舟的民俗传统,或许也体现了南北文化在这里的统一。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说完龙舟竞渡,再来说说粽子。关于粽子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则是现在最为主要的说法。南朝梁吴均《齐谐记·五花丝粽》里讲得比较具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每至此时,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荆州民间相传,屈原投江后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鱼啃咬,便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之形,故曰粽、曰角黍”。晋代《风土记》中也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里的角黍,就是粽子。 每到农历五月初五,荆州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习俗。唐朝荆州刺史姚合的“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唐代时江陵民间吃粽子已十分盛行。 楚学大师张正明先生认为,食用粽子,始兴于南朝。其依据是《荆楚岁时记》里的:“夏至节日,食粽。”无疑,南朝已有食粽子的习俗。在《荆楚岁时记》的“是日,竞渡”后有条注文“至今竞渡是其遗俗”。“遗俗”两字,分明说的是南朝以前。我想,“竞渡”与“食粽”应是紧密相联。
只是,从《楚国风俗志》关于“楚人有以角黍类熟食投享獬豸神兽的习俗”的记载看,楚人的“食粽”应该早于“竞渡”。因为《荆楚岁时记》里讲的很清楚,獬豸是楚人祟拜的一种居住在水中的独角神羊,因与蛟龙共处,为了避免蛟龙窃食,楚人就用具有避邪功能的“五色线”缠缚“棟实”(即先秦粽子的别称)。 可见,在纪念屈原之前,粽子已经诞生,开始只是供奉神灵的,后成为夏令或夏至时节的食品。同时,古人也以粽子祭祀水神或龙王的。后来,因为纪念屈原,粽子得到了进一步的流传。 “五月为毒月,初五是毒日。”民间信仰认为,“避五毒”,就要佩戴避邪植物。《燕京岁时记·菖蒲·艾子》中曰:“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就荆楚民俗来说,端午节的饮食,除了吃粽子,还要饮用菖蒲过滤的酒,后来发展成为雄黄酒。为了人们还将雄黄用酒调制后,涂抹在小孩的耳、鼻、额、脐等处,以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如今,在屈原的故乡,“清水粽子”已经成为荆州名小吃。 荆州的“清水粽子”,是没有加入任何馅子,只是单纯用芦苇叶包裹糯米做成的。荆州人包的粽子,呈三角锥形(俗称“美人脚”)、或四角形,煮熟后蘸白糖食用。这样,能够比较完整地留住芦苇叶和糯米的清香,甜嫩而不腻。 芒种节气一过,荆州城的大街小巷旦粽叶飘香,已成为初夏时节一道靓丽的习俗风景。 在年轻人嚷嚷着过“粽子节”的时候,我们更需要认真思考,怎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导“粽子节”回归原本意义上来,引导年轻人跨越空间与时间的束缚,与古人心灵相通,真正体味传统民俗文化的智慧与美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