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球比赛 女子陀螺选手正在热身 蹴球比赛 高山族运动员正在表演竿球 N本报记者 陈盛钟 马俊来 文/图 核心提示:5月9日晚,以“民族盛会、和谐海西”为主题的福建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莆田市综合体育馆落下帷幕。在为期4天的比赛中,近千名八闽少数民族运动健儿齐聚莆田挥汗拼搏,角逐蹴球、射弩等7项传统体育项目和16个表演项目的金、银、铜牌,展现出新一代各民族儿女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本届运动会于5月6日至9日在莆田市体育中心举行,由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省体育局共同主办,莆田市政府承办,是我省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民族体育盛会,共有来自9个设区市代表团的近千名选手参赛。本届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个大类。竞赛项目举行7个大项的比赛,分别为:蹴球、射弩、武术、陀螺、毽球、高脚竞速、板鞋竞速。同时,举行反映各民族历史、文化、风俗和生产生活的表演项目的比赛,表演项目设竞技类、技巧类和综合类3个类别。 打陀螺——勾起儿时记忆 提起打陀螺,人们都不陌生,那是少儿时代的玩具:一根系着线绳的小木棍,加上一个木头削的陀螺,不停地抽打,不停地旋转。 体育比赛中的打陀螺与儿时的玩具不太相同,比赛陀螺源于云南少数民族,1995年正式成为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昨天,记者专门请获得本届运动会陀螺男团冠军的宁德代表队队员刘马庆介绍了这项趣味体育。“比赛陀螺的直径和高度都要求在10厘米左右,木质越坚硬沉重越好。”刘马庆说,陀螺比赛场地一端是进攻区,一端是防守区,中间是一个圆形胶垫。比赛时先由防守队员在防守区将陀螺甩到胶垫上,然后进攻队员在进攻区用同样方式将陀螺甩向防守方陀螺,力争将其击倒。哪方陀螺先倒,哪方就算输。 蹴球——用脚踢的“斯诺克” 蹴鞠,可能会有市民听说过,可是什么是蹴球,知道的人也许就比较少了。 瞄准,出击!将球击至理想位置,或将对手的球击打出局……在本届运动会的一块比赛场地上,一场场精彩的蹴球比赛让观众大开眼界。 据了解,蹴球起源于清代的“踢石球”,曾在清朝宫廷贵族中风靡一时。比赛现场,记者看到,所谓“蹴球”比赛是在一块10米见方的垫子上,参赛队员脚跟着地,脚掌触球,用力蹴球,击中对方球或把对方球击出场外得分。所蹴之球为直径10厘米的硬塑料球,分为红蓝两色,由于比赛规则有几分台球的“影子”,所以也有人把它称为用脚踢的“斯诺克”。 一位参赛队员告诉记者,玩蹴球,更像是在玩游戏,蹴球运动量不是很大,但打起来趣味性很高,在进攻过程中,球的跑位、战术应用,都需冷静思考。 高脚竞速——蹬在竹子上赛跑 此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中,不少是平时大家看不到的。在田径赛场上,最让人觉得新奇的当数蹬在竹子上的“高脚竞速”。技高者健步如飞,能跑出“高脚”神行太保的风采;技逊者则晃晃悠悠,更有操作不当者,跑出不远便摔倒在地上。 高脚竞速原名“高脚马”,又因多用竹子制成而被称为“竹马”或“骑竹马”。莆田学院体育系黄树勇老师告诉记者,高脚竞速是一项既讲究力量又强调身体协调配合,同时还追求速度的运动。本届运动会中,年仅20岁的莆田学院大一学生李力一人勇夺“高脚竞速”两个项目的金牌。他介绍说,“高脚竞速”更多带有“踩高跷”的影子,比赛中运动员要“高脚”快速奔跑,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比赛项目。 起洪楼——闽东畲族绝技 昨日下午,宁德市畲族起洪楼第27代传人雷彭斌等在运动会上表演“起十三洪楼”,据悉,这是闽东畲族“起洪楼”在此类运动会上的首次亮相。“起洪楼”起源于畲族古代祭祀、祈祷仪式,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已逐渐成为流传于闽东畲族民间的一个传统体育运动表演项目。在表演现场,表演者不用辅助性手段,不设脚手架,直接叠桌为楼,轻身而上,在不足一平方米的12米高空桌面上,做出繁复多样、惊险万分的高难度动作,其技艺独特,堪称绝技。 竿球——台湾少数民族运动 表演项目是少数民族运动会特有的项目,是少数民族运动会区别于其他运动会的最大特色。本届运动会表演项目设竞技类、技巧类和综合类,通过表演项目的比赛,反映各民族历史、文化、风俗和生产生活方式等。 泉州市和漳州市代表队带来的高山族竿球表演,成为运动会上一大亮点,吸引了不少眼球。竿球又叫“卡不隆” 居住球,在台湾岛台东的排湾人,每隔五年就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祭祖典礼,各村都要组织代表队参加舞竹抛球活动。比赛中,族长将“卡不隆”球向空中抛去,队员们举竿刺球,刺到最多者获胜。被选上最佳杆球手,不仅是队的光荣,也是这个乡村的光荣,更是这个家族的光荣,族长要为最佳杆球手,献花披红。这个原属于台湾少数民族的传统活动,如今已在福建高山族同胞中得到传承,一亮相本届运动会就博得观众拍手叫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