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子玉老师修炼笔记(珍藏)

 勇敢的芯2 2023-06-22 发布于湖南

祝吴老师身体健康,吉祥如意。

修炼笔记

——大道太极拳功中体验及认识

吴子玉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个春夏之交、阳光明媚的日子, 在同跟吴图南先师学过拳的陈惠良师兄带领下,我们到北京著名的紫竹院公园,看到黄震寰师兄正在教授大道太极拳养生推手。“只见他一会儿不动声色,轻轻将对方浮起拔根,重心自失;一会儿看似神态自若,转瞬间风云突变,爆发出极强的力量,使对方六神无主,惊慌失措,跌出丈外。其情其景,深深吸引和感染着在场观看的人们。”从此后我便同黄老师及大道太极结下不解之缘。

图片

一、历次功中体验及突破概述

我在学习太极拳特别是修炼大道太极过程中,有过若干次比较难忘的功中体验及突破,对我最具有指导性及影响。

(一)丹田得气,初步得中第一次功中体验和突破,我将其概括为“丹田得气,初步得中”。那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当时我由本单位同事兼友杨振兴(即后来的杨思澍研究员,吴老的亲戚、弟子)特别介绍,跟吴图南大师学习太极拳。我在学习吴式太极拳定式、连式、松功、玄玄刀的同时,学习太极拳气功。口诀是:丹田后命门前,中间一点是玄关,若要参透其中意,延年益寿不为难。”我得此口诀和调息方法后,进行练习,有一天夜晚卧床调息时,突然丹田内气发动,玄关洞开,丹田聚集的强大气能,大有将我从床上掀起之势。我清楚记得,当吴老知道我得丹田气后,第一次见到我,连说:“子玉,好气色!”吴老就是神采奕奕,面带微笑,脸是淡淡黄色中透着红色, 一派仙风道骨。这团丹田气很奇妙!劳累时助我很快恢复体力;天冷时,小腹部时有发热,助我不受寒。可知,这团气很奇怪!它助进也助退。因此,修炼不进则退。它是太极拳气功的养气、炼气、化气、使气的基础。尽管我后来无意中通了小周天(夜卧处于恍惚状态,有股热流自尾闾沿脊骨如闪电般快速上升至头顶而下 ……),但从我后来修炼大道太极中深刻体会到,修炼内功是一个艰难曲折而漫长的、能收获健康甚至长寿的快乐过程。

(二)气沉涌泉,得而复失

黄老师指出:“'头戴白素,足丹田。’头戴白素指头顶上有白色光气,即神光。足丹田指涌泉丹。所以对太极拳修来说,获得涌泉丹是头等重事。”第二次功中体验和突破可概括为“气沉涌泉,得而复失”。那是 2000 年 12 月 24 日(周日),风大,北航练功场去的人少,但黄老师去了并同我搭手,叫我不用劲把他挪出。我全身放松,气沉涌泉,他就是不动。他说:“开胯!开所有的关节。”我有所悟,我照做,将涌泉已凝聚的气团能量想着开胯及所有的关节,这时黄老师立刻起身后退。我当时的感觉自己两手一点劲未出,全是涌泉反射上来的力量,身体只是通道而已。后来风大,又换到北航的汽车库前,黄老师又同我试手三回,每回 2 次,我都按以前做的一样,从头到脚放松,气沉涌泉,涌泉虚虚的,不但两手,而且整个上身都不出劲,6 次都将黄老师浮起后退。黄老师当时很高兴,每次都肯定我做得对,并说有突破。同时嘱咐我:“要好好练,将来就能不思而得。”12 月 25 日(周一),我同黄老师通电话,他说:“你周日同我试手,全身哪里都未动,就是动涌泉,很纯。”这次突破最明显特征是:气沉涌泉,大脑意念涌泉空,聚于涌泉的气团散开,反射到上身,两手丝毫不用内劲,对方被浮起拔根。这次为什么能突破?原因有三:一是黄老师当场及时指导,要我开胯开所有关节;二是我站桩中,无意中碰到中重心重合,涌泉得气,逐步形成涌泉气团,当时不知道这是否就是涌泉丹元能。黄老师于 2003 年出炉的《太极拳丹元场》首次提出“丹元场”、“丹元能”概念,“就是说虚静中,一气归涌泉,神与气合,产生'丹元能’,由'丹元能’而产生'丹元场’”。更早之前是提“大脑是开关(神),涌泉是气机”;三是当时我按黄老师推荐读《道德经》,读到虚中章“器物以空为用,以无为中”,看懂这一章受很大启发。很可惜,由于我对黄老师大道太极理法未悟透等原因,将得到的成果不但没有发展到不思而得,连心想事成的成果也丢掉。要不是借助于修炼笔记,就连这一过程也不会想起来。黄老师指出:“现在看来,这说明理法尚未完全明白和悟醒。”

图片

(三)心脑做空,化解外力

第三次功中体验及突破是“心脑做空,化解外力”。时间是 2008 年 11 月上旬,功中突破最明显特点是:神虚领,心脑做空,气沉丹田,全身放松,能毫不费劲地将对方施加的大力或内劲化解。有时在做空时产生爆发力将对方弹出去。对方感觉力量很大,而自己并未用力,只是做了个“有无相生”。例如:我记得在那以后的一个周日,同修朱跃军先生带一位朋友到北航找到我说:“你上周同我搭手'做空’,发我力量很大,可否给我朋友试试。”我从此知道“做空”原来能自动产生大力。鉴于以往的经验教训,“同陌生人搭手要慎重”,我没有试手。心脑做空是怎么练的?简要说,是心脑带着身体同练,练到相当程度,使用时,心脑可同体合,也可同体分。黄老师常说:“神气相合是养,神气相分是用。”在对待中,对方施力,我方接手,瞬间平衡。我方立即做空:神虚,体空(气空),并自动由空生有,对方失去平衡同时受到无中生有的打击。过程很简单,练起来有难度,只要坚持,定能成功。心脑做空,不能带有“空相”。举例:2016 年春天在陶然亭公园,我同一位安徽来京的黄姓太极拳教练试手,我做空将他弹出。他问我:自己想着做空就是空不了,我说:“你是带着'空相’做空,就是想做空,所以空不了。”他听明白了。头脸部七窍按摩、开合皆属于心脑修炼。张三丰《太极行功说》:“必须功拳并练,功属柔而拳属刚。”

(四)气沉脚底,敛入脊骨

第四次功中体验及突破是“气沉脚底,敛入脊骨”。2015 年 9 月 17 日上午 10 时许,我在陶然亭公园一座半山腰(山高约 50-60 米)松树丛中,面南而站桩,两眼轻合,淡淡神意从头到脚直下地心无限远,此时突然出现:说时那时快刹那间,有股很强的气,从涌泉下方大地中起(收敛入骨,然后)沿着脊柱直冲头顶散开,顿时感到整个头部、脊椎、双下肢都很轻松,两条腿及整个脊椎不调自动拉直。当时我心情平静,不惊不怖。一阵大动之后,接着全身不大不小晃动、摆动,腹丹田内气转动,带动两涌泉内气转动,勿忘勿助。约 40 分钟后收功。不同往常的是,收功后全身轻快,精神振奋,在回家的路上,整个人身心,有同公园绿树、花草和蓝天白云,融为一体之感。回家自做午饭,吃得很香,午睡一个多小时,起床后整理一年多来练功日记,并回忆上午练功过程,欲用文字将此情景表达出来。约过 1 个多小时起坐,在屋内踱步,仍然是全身轻快,有飘飘然之感,比之上午在公园有过之无不及。使我没有想到的是,走着走着此时突然出现整个腹丹田变成虚空状态,而且连同双下肢同大地虚空连成一大虚空整体,使我的愉悦程度超过了上午。此情此景大约持续了整个下午。此次突破最重要的效果是,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比过去有较大的改善,即:神虚领起来,身体的轴立起来。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特别是在厨房做饭时,都能保持桩态,避免了许多老人腰不直、背驼的老态。此后黄老师说:“吴子玉与人推手搭手,涌泉气收敛入骨,直上脊柱。感到他聚脊柱节节拔升,气机直冲头顶能量出手,势不可挡。”黄老师多次提及,“这个收敛入骨、 脊柱出手的突破,在太极拳里是上乘功夫,多少人都梦寐以求的。但总的来说,还是有形有相的。”

(五)涌泉聚气,初有反射

黄老师指出:“凝结谓之精,流动谓之气,妙用谓之神。得神才能妙用。如何得神?必须炼气化神。涌泉能得气聚气,神气相合得能,才能化神,才能进入无形无相层次。”第五次功中体验及突破是“涌泉聚气,初有反射”。2018 年 5 月 7 日,我站无极桩进入虚静无为状态,神意集中到腹丹田,外呼吸很微,不知不觉间丹田内气发动,如原始星云般象铅一样沉重,缓慢转动,带动涌泉及其他有气感的地方同步转动,谓之真息。真息即无息之息。自我感觉丹田气、涌泉气转到哪里,体重被带到那里,全身自动分阴阳。全身在腹以下沉重,沉中有浮,因为有内气在活动;在头、胸部由原先的 稍有不适感转变为很轻松感。明显出现“浊降清升”,上虚下实,自然形成神虚灵,由气沉丹田到气聚涌泉的功态。此时是“神驭气,气包神”,此时内气活动已是纯任自然,勿忘勿助,若存若亡,不受后天识神支配。此次站约 80 分钟收功。功后全身轻快,精神振奋。当日身体活动强度比平时增强明显,但并不觉得累。走路时两涌泉如有两团气相垫,轻松舒适。2018 年 5 月 27 日(周日),黄老师听我桩后说:“好!终于突破了。气已下沉涌泉而聚能,两肩都下去了。”黄老师经常给我提醒:“长期以来,两肩有框架的问题,一直不能很好解决。即使推手时,能量气敛入骨,由脊柱出手而不可抗拒,但仍表现为内劲出手,仍属有形有相层次。如何消去肩架问题,是关系到全身松透、沉降、聚气的攻关问题。这次真的解决这一问题,是一大突破。总结这一开悟过程,对后继同修们的修炼有极大的启示效应。”现在想来,“肩框”产生主要有两点:一是长期以来,我站桩的位置是在脚底靠涌泉之后,这样浊气不易下,清阳不易升;二是靠后天之神虚领,带有内劲。时间愈长,后天之神愈易着相,所以形成“肩框”。后经黄老师指点迷津:“站桩的位置,不能把涌泉压死。”我照此法站,调到身心虚静后有两个重要变化:一是涌泉气很足,好像要把自己身体托起,二是头颈、脊椎自动拉直,显然是产生反射,由神虚领转化为神虚灵(先天),神虚领是后天的。这样造成“肩框”的两个问题迎刃而解。最近站桩进一步验证了黄老师常说的“神无方,意有向”。即先天神,后天意根本不同。“神无方”表明神即光,光芒与虚空合,亦即场的概念。站桩处于身心虚静时,神虚灵显现。此神在泥丸,它可透过百会和脑壳弥散于头外部周围空间,似丹元场。这与过去常用心意悬在百会上方的“有向”截然不同。由此可见,修炼中由后天返先天是多么重要和难得!

图片

二、功中突破验证的修炼理法

修炼大道太极,必须步步如理如法,在实践中又不断验证理法,使得功夫和认识不断步步提升。

(一)两会一点一垂线

黄老师曾指出:“两会一点一垂线,其中一垂线既是中垂线,也是重心线,也是气机发动线。”通过上述第四次特别是第五次功中体验,我对黄老师上述理论内涵有了感悟:重心线、中心线是在全身放松自然得到,而非去刻意转移体重找到的。在全脚特别是脚底部充分放松后,气沉腹丹田,再沉脚底,再聚气到涌泉,这就接近了中心线、重心线,但它们都是身形线,我以为还有条无形的线,即神意中线,这神意非后天的。只有这三线重合才能发动气机,形成气机发动线,也就是人的生机线、生命线。《悟真篇》:“道自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黄老师指出:“可知,这一理法何等重要。但修炼中能实践上身是很难的。”

(二)浊阴不降,清阳不升

黄老师无数次引用经典修炼口诀指出:“'浊阴不降,清阳不升’。'大道全凭静中得’。这是何等重要。”我通过第四、第五次功中体验,对此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如何实现在静中“降浊升清”?当站桩调心调息达到心息相依,虚静无为时,不知不觉真消息出现,腹丹田气机发动,沿腹丹田、涌泉象原始星云般铅一样沉重,缓慢转动。感觉丹田气、涌泉气转到哪,体重被带到那。上身轻,下身沉,沉中有轻。腿脚沉,脚底着地点自动分阴阳变化,绵绵不断,一灵独现。正如《大道太极》(133 页)指出:

浊阴下降,清阳上升。下则凝神聚气,阴阳交合。升则炼气化神,神虚灵。”还要开悟的是,黄老师常说的“起于涌泉,化于神,发于丹,出于手,是'玄同’的。”

(三)太极拳“三主宰三宾辅”、大道太极无极静桩功

“六字诀”(《大道太极》133 页)《吴图南太极拳精髓》引许宣平《三七心会论》:“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地心为第三之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掌指为第二宾辅,足掌为第三宾辅。”“许宣平者,唐江南徽州府歙县人,身长七尺六寸,髯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马。所传太极拳名三十七,因有三十七势而名也。其传授心法有……《心会论》、《周身大用论》。”无极静桩功“六字诀”:一领二沉三直四松五静六敛,即:一领神二沉气三直体四松透五虚静六敛脐。我在第四次功中体验,整个身体被涌泉下方很强一股气流冲上来,身体不调,自动拉直,这都是在无极桩态下发生的。不但验证了无极静桩功“六字诀”的理,更符合第一、第二、第三主宰的要求。同时也验证了陈樱宁《黄庭经讲义》阐述的人身自脐以上生机向上,自脐以下生机向下之理。特别是对第三主宰是地心的验证,我在上文中介绍了当时自己腹丹田虚空同大地虚空融为一个大虚空,当时的感觉腿脚都不存在了。这不但使我惊奇不已,更重要的是给进一步修炼“太极五空”,特别是腰胯空、涌泉空提供了一次佐证,即使是短暂的。增强了修炼的信心。功中体验,看似偶然,实是隐藏着平时练功的佳态及对功法正确理解的潜意识的必然。

三、对大道太极修炼几个问题的认识

(一)对什么是放松的再认识

一个修炼家整个身心的放松,应该表现在“外挺拔内虚灵”。黄老师就是外挺拔,内虚灵,是我们的楷模。当年我看到吴老就是这种虚灵的气势,给人以人中之仙的感觉。外挺拔不是做出来,而是放松得来的。先放松心,再放松身。心放松属性功,不但要靠练功时的心身合练,更要行善积德,这要在社会实践中练。身功就是命功,身怎么放松?整个脊椎放松,带动全身及四肢放松。《太平经》:“骨之一在脊”。道家讲“得一则万事毕”。脊椎放松了,全身的骨头都放松了,其它就容易放松了。太极拳论:“行气如九曲珠”,有 8 个珠子在四肢,脊椎就 1 个珠子,即腰脊。黄老师讲九曲珠时指出:“脊椎有 3个珠子,即尾闾、夹脊、腰脊。四肢有 6 个珠子,即胯膝踝(脚)、肩肘腕(手)。”最后又特别加 1 个珠子,即颈椎,

叫做神珠子。这样共有 10 个珠子。“下三(下肢)、上三(上肢)、中三(脊椎),三三得九,九九归一,归一归到神珠(过神珠即颈椎珠)。”这就是大道太极与一般太极拳对形体描述及修炼的不同之点。黄老师还指出:“尾闾珠子是管双下肢,夹脊珠子是管双上肢。”郑曼青《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太极拳两手两脚分虚实转换时,枢机在夹脊、尾闾。“但要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无极静桩功中,如果脊椎三个珠和颈椎确的身形就容易形成。正身形是除心以外的最重要修炼内容。“形不正,气不顺,意不宁,气散乱。形不直,气不通。”身形正了,神虚领,就可进行内虚灵的修炼,就是要进行开关展窍。黄老师指出:“修炼家有'明理不知法,总是空头话,知法不懂窍,真功得不到’。”“修行第一步在于开关通窍。”由开关通窍,使体内松空通,从而进入更高层次“虚空无”的修炼。

(二)气沉丹田,以气沉涌泉为究竟

历来修炼家都十分注重丹田得气、炼气。这里有“道修”、“武修”之别。《大道太极》(141 页):“丹田要聚气,不积气,得一复忘一。”黄老师指出要聚气,即是要道修。不积气,即是不要“武修”。聚气,积气,两种得气的方法,得到气的质量,炼气、运使气都有质的区别。搞清这个问题,不但搞清了“道修”和“武修”之别,对修炼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丹田聚气,是大道太极之要求,是在“凝神调息,调息凝神”中得到的,丹田积气是太极拳(重武术)之要求,是在后天之神和后天呼吸中得到的。关于丹田聚气,我在无极静桩功修炼中作了一些探索,现将初步结果写在下面,以供参考珠都能松开,正第一步 站桩以黄老师的无极桩“六字诀”为标准,以《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极拳《三七心会论》“三个主宰,三个宾辅”为方法,调心和调整身形,使精神和形体充分放松。特别是除了“展慧中”、“松密处”,还要松到脚底,要松透。要做到黄老师说的“脚平”。第二步 聚气到涌泉。“涌泉不能压死”第三步 心息相依。张三丰 《道言浅近说》:“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眼观鼻,鼻观脐,在丹田用心听鼻息,调息先调心。如果不是先调心,心不虚静而急着去调息,极易击偏。慎之!因内息外息皆由心生。吕祖《金华宗旨》:“心何以静?用在息上。息之出入唯心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则细。”“细即耐心,轻轻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之忽然微者遽断,此则真消息现前,而心体可识矣。”

第四步 调息达到上述境界,丹田内气发动,如原始星云般在丹田内部转动,进而带动涌泉气转动,此时神驭气,气包神。腹丹田之气已不受后天之神支配,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勿忘勿助,若存若亡。第五步 根据黄老师的要求修炼涌泉丹。《大道太极》(143 页):“腹丹田得能,再下降至足涌泉,当涌泉气盈有暖信后,再神光下照涌泉而得丹。称涌泉丹。”《黄帝阴符经》: “机在得涌泉丹后,进而调息练气,练气而反射化神,再进一步炼神还虚。”

(三)修炼必须掌握火候,防止着相

着相,我体会就是大脑发呆(不灵),身体发滞,轻则行动、练功受阻,重则伤神伤身。不论是否练功,随着年岁增长,着相问题愈来愈突出。2015 年 9 月 17 日在陶然亭公园瑞像亭下站桩,气机发动。同年 10 月 30 日(相隔不到 20 天),在那里静坐练功,腹丹田气场自动扩散到体外,同周围虚空连成一体。使我有“瑞像亭前显瑞像”的感觉。好像此地真有“灵气”。以后再去那里练功,并未出现希望的结果。说明自己已经着相。这就是《金刚经》“无四相无四见”指出的问题。2014 年下半年,我已经 79 岁,查骨密度开始减少,未引起重视,不但不减少而是增加练功量和强度,致使腰部受伤,当时走路都很困难,后通过治疗和站无极桩,较快地恢复了健康。这是我着相较严重的一次。使我彻底反思,反复阅读《大道太极》、《金华宗旨》、湛愚老人《心灯录》“高高山顶立,深深海行”、张三丰“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等,丢掉了部分宿世业力带来的心放不下问题,进一步放开身心,才有了后来站桩的突破。修炼如能掌握火候,不但能避免着相,而且能向高层升华。马丹阳真人指出:“元神的妙用方为火候,这是内炼的秘诀。”张三丰引用孔子的话:“知几其神乎。”“几”就是“微”, 就是天机,地机,人机,也就是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只有神觉知。黄老师指出:“无为入,有为炼,归无为”;“神气相合,以神炼气”;“用意不用力,用气不用劲,用神不用气”;“心息形相依”等等,这些既是练功的理法,练功的层级,更是练功的火候。这里所说的神,是指先天之神,不神之神,即元神。什么是元神?“无念时之正觉即元神。”对于内炼的火候,胡孚琛教授指出:“心是火,息是侯,心息相依即火候。有息相依为武火,无息入定为文火,定久浑忘为止火。”元神白天居于泥丸,夜卧时藏于肝。由于世事干扰, 一般修炼人白天很难显元神。我有过不少次在夜里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之时,体内气机活跃,似有冲关之感,但只要心生追求,即落入识神,机会丢失。对此过去一直不知为什么,后来看到胡孚琛教授一段话心里才明白。他说:“睡功功法的关键处,要体验由醒入睡和由睡至醒这两段时间中恍惚杳冥的感觉,久之于此,玄关洞开,进入无天无地无人无我之境,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则大丹成就。”

图片

四 感恩黄老师及大道太极

我自 1995 年跟随黄老师坚持修炼大道太极已有 20 多年,内功修炼经历了丹田聚气、养气、炼气、化气、运使气及以神炼气的全过程,又经过 4 次较大的功中体验及突破,使我逐渐接近或进入大道太极之门。这都应归功于黄老师对我真诚无私的传授和精心指导。每到我练功遇到困难,都及时鼓励,当练功有进步时,给以充分肯定并指出不足及努力方向。最初我见到黄老师,向他提出腹丹田得气后怎么炼气问题,他明确指出:丹田不能存气、积气,要气沉涌泉。并反复强调:大脑是开关,涌泉是气机。给我明确指出练功的方向。2000 年 12 月 24、25 日,黄老师发现我涌泉得气并反射至顶,能在不用内劲时将他挪出,他很高兴指出:“你同我试手,全身哪里都未动,就是动涌泉,很纯。”“要好好练,将来就能不思而得。”2008 年 11 月以后,黄老师发现我能在推手中“做空”, 并能毫不费劲地化解别人的大力和内劲。他多次同我试手,给以充分肯定。如《大道太极》(144 页)列出我和几位同修与人推手,能在动中“玩真空”。但同时也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如他有一次同我搭手并未象往常一样给我,而是用沉涌泉等着我,这时我露出破绽,他说:“你只是气沉丹田,并未气沉涌泉,要继续努力。”使我非常感动。2015 年 9 月 17 日,我站桩中有股气从涌泉下方大地起直冲到头顶后散开,遇到一些过去未有的现象,说是奇异,但又符合道的理,并同平时练功的佳态密切相关。当黄老师

知道我这是学大道太极后第三次突破后,在我写的《无极静桩修炼功中体验及认识》 一文中写出评语:“文章极好,大道太极修炼层次,步步进阶,过程生动!”之后,他又多次说:“老吴的功是脚底得来的,并且气敛入脊骨。这已经是很好了,一般人练不到这个程度。但是这还是属于有形有相,神虚领还是属于后天识神。有形有相都是假,无形无相才是真。”黄老师的话我听得已是十分明白,但我的修炼实践还是跟不上,说明并没有真明白。在 2017 年冬~2018 年春,黄老师去海南这段时间,我同大家试手还是以神虚领,气沉脚底,靠脊椎带动四肢及全身放松,很管用。直到 2018 年 5月 6 日黄老师回到北京,听我桩后说:“上面(头顶)有意识领,而非反射;肩部有个框。”并深情地对我说,“要多练涌泉功,要涌泉会呼吸。”这些话使我受到很大震动,决心加倍努力。2018 年 6 月 4 日,黄老师在 5 月 27 日、6 月 3 日两个周日听我桩后,认为我终于有了突破,并给以很高评价。他说:“吴子玉,80 多了,多年来在无极桩态上两肩杠杠,内劲顶顶,松不下去。不能虚静空灵和干净,而就最近两周开悟了,全身松静虚灵,无形无相,感而遂通。这时其乐融融,开心得无以言表(指他和被感者)。”当我看到这段评语后,受到极大鼓舞,坚定了继续修炼,进一步提高的信心。2018 年 8 月 12 日(周日),黄老师同我搭手,让我不是用体而是用内气把他拿起来。我“两手不干活”而以涌泉吸气,开祖窍,轻轻将他吸起,黄老师特别高兴。而我在另一场合同永生师兄搭手时,尽管是用微意虚接对方,但归根结蒂还是用后天识神让“手干活”,黄老师从旁洞察后说:“老吴用内劲根深蒂固,要把内劲去掉就会做得很漂亮。”这前一个肯定,后一个否定,又一次使我深感震撼。当时我暗下决心,一定告别顽固存在身体内的“内劲”。2018 年 11 月 11 日(周日),黄老师查验并肯定我的无极桩态后,多次摸我伸出的两手时,又非常高兴地向大家说:老吴现在已出手无手,彻底改变了过去长期顽固地带着内劲状态。真不容易!而我自己是自修炼大道太极以来第一次感到出手无手,无形无相,完全告别了体内顽固存在的内劲之手、有形有相之手。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如何炼成出手无手?站于无极桩态,涌泉聚气得能,反射到头部得神。谓之不神之神。此神自然与周围虚空成一体。此时开始修炼动功,两手纯任自然,不加任何后天意识,不久自会功成。使我特别感动和感谢的是,黄老师不辞辛苦,亲自为此文做了两遍重要修改,以题为《修炼笔记》定稿,同时增添了很多有针对性的精彩论述,使我得到精准理解和把握大道太极修炼真谛的启示。感恩黄老师及大道太极!

大道太极修炼永无止境,我将生命不息,修炼不止。我之所以将我的修炼过程、经验与教训,毫无保留和盘托出,就是希望能给有需要的同修提供一点借鉴,坚持“明理法、修心性为基础性命双修”,少走弯路,早有所成。

2018 年 11 月 15 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