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真的不能'快乐'只能'安康'吗?这算不算智商税?

 我的书海601 2023-06-22 发布于广西

一个有态度的朗读号

图片

不记得从开始,忽然有人告你,端午节不能说“快乐”了,只能说“安康”。

这都好几年了。我看今年我收到的端午的祝福,一律是“安康”,没有一个人祝我快乐的。

那么,端午就不能快乐吗?

为什么不能快乐呢?

据说,因为端午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投江自杀的,所以这是个祭祀性的节日,比较沉重,因此不能“快乐”

而且,投江的还不止屈原,还有伍子胥、曹娥。

别人都投江了,多悲伤,这一天你还能快乐吗?

图片

好吧,下面是打脸时间。


我们先看一下学者张颐武的意见:

图片

  张颐武表示,自古以来,很多诗文都讲到欢喜快乐过端午。例如北宋诗人晏殊的端午诗:“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

  看,“喜气多”。并没有因为有人投江就必须愁眉苦脸。

又例如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的序中说道,在端午节“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
你看,有“乐”。而且说这话的是皇帝哦。

  北京青年报记者致电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学家杨利慧。杨教授表示,端午节并不是祭祀性节日,可以互祝“快乐”

所以,问题的核心显然是,端午节是不是个“祭祀性节日”?也就是说,是不是屈原投江以后才产生了这个节日?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是不是也是出自于屈原呢?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万建中,长期从事民俗学方面研究。他说:
“直到魏晋,端午节才与纪念屈原联系起来。但其实在魏晋之前,粽子和赛龙舟应该就已经出现了。
粽子最早记载于晋代,其用植物叶包裹米粒扎紧,再蒸煮熟,曾经是普遍的熟食方式,后来被更为简便、快捷的方式所替代。但粽子由于与屈原、伍子胥等传说联系在一起,便成为应节食品,一直延续了下来。
龙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由送魂的魂舟到鸟舟,再到龙舟。其中,鸟舟体现了鸟崇拜的观念。龙舟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南方水网地区广阔,河流四通八达,人们习惯乘船出行;另一方面是需要乘船进行送魂仪式。直到后来传说人们乘船打捞屈原的尸体,才将竞渡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有了赛龙舟的习俗。”
杨利慧教授也解释说,端午节的设立和传统农业民族注重时令节气相关,五月初五气温上升,天气开始进入暑热时段,这时各种害虫、五毒等滋生,老百姓为了祛邪避毒、祛病防疫而设立了端午节。
所以,节日和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先后,大部分民俗学家认为,是先有节日之后,才有传说附着在节日上,赋予节日以其他意义,但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因此端午节就成为了一个祭祀性的节日。
最后,一锤定音,杨教授说:“没有听说过端午节不能祝快乐的说法,端午节设立初衷就是一个欢乐的节日。
图片
以上算是正本清源,我们彻底搞清楚了,端午节能不能说快乐?
其实,快乐和安康,都没问题,说吉祥、如意,也没有问题。只是不要刻意回避“快乐”二字。否则就上了奇谈怪论的当了。
相信这个,倒不是智商税。第一,没有人为些付费,不存在“交税”的事;第二,这个事与智商无关,与知识有关。知识欠缺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了解真相后,不坚持传播错误,那就没问题。
本来,我也一直很奇怪,为什么隔三岔五的,网上总会有些反常识的奇谈怪论出来?“纠正”了不少大众的认知,但往往回头一看,其实是传播错误。
后来我想明白了,这是因为钱啊!

图片

在网络上,流量就是钱。只要有人点击,有人传播,谣言的始作俑者,就可以挣到钱。
有时候这种收入的金额,是善良的人无法想象的。
比如我亲眼见过有一个在疫情期靠造谣挣钱的公众号。比如造谣美丽国的调情非常严重,已经到了人吃人的地步。我大致算了一下,差不多每篇文章能挣17万左右。
这个造谣实在太过分了,后来被腾讯封号了。可是像不能快乐只能安康这样的“造谣”,应该不至于被封号。
但你要信,甚至帮他们传播,你就傻了。
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有意思的,中国的传统文学也非常有魅力。但是有一点,可能很多人不注意,那就是学习文学的时候,一定要同时学习文化。
不然,你有很多东西是理解不了的。也容易被网络上这些人带偏。
这不是智商的问题,是知识的问题。
作为一个朗读爱好者,本质上热爱的,其实是读书与文学。而对于读书与文学的理解力,其实必须放在文化的背景和中去才行。
看古诗文,孤立地理解字词的意思,是根本看不懂的。只能看懂表面的意思,无法理解作品的内涵。
比如在我的经典诵读课中,讲到《诗经》《楚辞》和古诗文的时候,就必须结合着古代文化来讲,而不只限于认识字词,学会读音。
并且,实际上古代文字的读音是很复杂的事。往往并不能找到一个权威的无可争议的读音,真正有益的是研究探索读音的过程。
比如,孔子不姓孔,比如项羽不姓项,孟姜女不姓孟;
比如古代的公主为什么叫公主?知道真实原因后你可能会崩溃,一点也不浪漫;
比如喂马劈柴为什么意味着婚姻?
比如“婚姻”二字的来历完全与古代娶亲习俗有关;
比如周朝的时候,男女之间非但无大防,反而政府鼓励集体相亲,当场“野合”;
比如孙膑的“田忌赛马”的计策,在当时并不能显示他聪明,反而广受世人唾弃,在现在就得被网暴了,网友愤慨程度不会亚于谴责四川大学女生诬蔑农民工偷拍;
比如古代犯罪,不需要真的去做,只要心里想了,就可以判刑了,这个叫“诛心”;
比如大词人陆游,一生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写了那么多宋词,这背后藏着宋词中的一个惊天秘密!
还比如“衣裳”的“裳”字不读shang,因为这个词在古代指是的两件东西,“裳”字单独出现的时候要读chang ……
这些知识,我的经典诵读课的学员都懂。他们是真正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学那一扇门的人。
这些文化传统,其实映射着古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你读古代的文学,不懂这些,无论你怎么理解字词和读音,最终必然是盲人摸象,雾里看花。
在朗读者“四力”中,最基础的就是“理解力”,没有这些知识,你对古代文学基本上谈不上什么理解力,又怎么能理解那些文字背后的情感和精神?
不理解古代文学,你朗读的那些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也只有吐字发声的表面面貌,根本不可能深入文学的精髓。
我前面说过,一个朗读者理解文学作品,与传统的文学赏析不同之处有二:
1、理解文字背后的内在语
2、如何把书面文字转换为声音形式
其实在古代诗词文学方面,还要加第3条,那就是必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你不妨查一下“文化”二字是什么意思。以上说的这些,都是文化的点点滴滴而已。
所以,能达到以上三点的诵读课,目前全网只有我们这一家。没有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