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谍王”冒死发出德国入侵警告,为何斯大林置之不理?

 冬不拉拉 2023-06-22 发布于新疆
文章图片1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之一,在行动初期德军取得的辉煌战绩也是难以复制的。在开战的第一个月,苏军就有130个师被打垮溃散,其中42%全军覆灭,29%损失过半,其余的也丧失战力,被迫重组,数以万计的坦克、火炮、飞机被摧毁、遗弃。对于苏军在战争初期的惨败,曾有人将其归因于德国成功进行了战略欺骗,蒙蔽了苏联高层,达成了突然性。然而,冷战结束后大量战时档案解密,各种证据显示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领导层对于德国入侵的危险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在战前积极扩军备战,那么为何还会被德军打得措手不及,令苏军遭受“开门黑”呢?

文章图片2

■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初期,一名德军士兵注视着阵亡的苏军坦克兵尸体,背景中可见燃烧的苏军坦克残骸。

入侵警告接踵而来

自建国伊始,社会主义的苏联就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封锁之中,在四面受敌的国际环境下,苏联高层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危机感,大力加强国防建设,防备与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战争。为了了解潜在对手的实力动态,提前获得战争预警,苏联极为重视情报工作,投入大量资源建立了复杂缜密、涵盖广泛的情报系统,如苏军总参谋部情报局、内部人民委员部情报局、外交人民委员部情报部门等等。尽管在30年代中期的大清洗运动中,苏联情报系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但总体而言在苏德战争前夕,苏联情报工作依然是卓有成效的,这得益于一战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民族独立浪潮和大萧条时期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西方各国左派政党和组织的蓬勃发展,便于苏联情报机关在各国建立情报网络,安插谍报人员。

文章图片3

■20世纪30年代初斯大林与苏联党政军高层领导合影,其中很多人死于肃反扩大化,比如最右侧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

二战爆发后,对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侵略早有警觉的苏联加强了相关情报的获取、研究与分析不惜动用大量资源进一步强化在欧亚地区的情报网络,通过各国亲苏官员向权力部门渗透,以达到准确摸清对手动向,及时发出战争预警的目的。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关于德国入侵的情报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地送往莫斯科。

不论是苏联战后编写的官方战争总结《伟大卫国战争初期:结论与教训》,还是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苏军将帅的回忆录,或是依据苏德相关档案文献编撰而成的西方著作,都提及早在1940年12月苏联驻柏林武官报告称:“一位德高级官员……从一个消息灵通的军队小圈子里得知,希特勒下令准备对苏联的战争,将会在1941年3、4月宣战。”

文章图片4

■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下大街的库尔兰宫,从1841年到1941年,这里是俄罗斯/苏联驻德国大使馆所在地。

1941年3月,化名科尔西康察的谍报员从柏林发出两份情报,经内务部呈递斯大林,情报显示德军将在当年4、5月进攻苏联,“(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大将预计德军会闪电般占领苏联,首先是乌克兰”。4月,总参情报局接到柏林密电:“(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原本不支持进攻苏联,但因为希特勒态度坚决转而拥护。”不久后,被誉为“红色谍王”的理查德·佐尔格从日本发出的警报最为人熟知:“德国对苏联的军事行动将在6月下半月开始,(德国驻日大使)奥托有95%的把握认为战争会开始。”(上述电报原文均引自《泥足巨人:苏德战争前夕的苏联军队》第9章《战争前夕的红军情报工作》)

文章图片5

■被誉为“红色谍王”的理查德·佐尔格,以记者身份为掩护获取了德国入侵的准确情报。

德军暴露蛛丝马迹

除来自苏联情报部门的战争警报外,德军的战争准备活动也并非天衣无缝,毫无迹象。“巴巴罗萨”行动从发布指令、制定计划、筹措物资、集结部队直到最终实施,耗时半年以上,只要其中某一个环节漏出风声,都可能被苏联方面捕捉到。而且,德军对苏联的进攻需要投入的军队、装备、物资要超过以往任何一场战争,数百万军队的调动集结,海量装备物资的运输储备,都很难做到绝对保密。尽管德军采取了周密的隐蔽措施和情报欺骗,仍有很多蛛丝马迹被苏联察觉。

文章图片6

■希特勒与德军将领们谋划“巴巴罗萨”行动方案。

据战后苏军总结,“1940年苏联有关部门共逮捕232名间谍……而1941年第一季度在西部边境地区落网的敌间谍总数,比去年同期平均增加了5倍多……纳粹军队侦察了将要发动进攻的全部地区,纵深达150~200公里。”(《在危险事件到来之前》,军事历史杂志第5期1988年5月刊)除了间谍频繁的越境侦察外,伴随着大量部队、装备、物资在临近苏德交界地区集结,自1940年9月起,越来越多的苏军边防部队上报“德国人开始集结军队,并大规模修筑道路”(《在危险事件到来之前》)。布列斯特边防总队的报告表明,德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在当年12月9日至14日巡视过边境沿线,陪同者包括利斯特和赖歇瑙两位陆军元帅。在这次巡视过后,“该地区的工程兵准备(通信、道路、机场、后勤等)大幅增强”(《伟大卫国战争初期:结论和教训》),甚至在进入1941年后,西部军区、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的值夜官兵在凌晨时分可以听到明显的“坦克及汽车引擎的轰鸣声“(《在危险事件到来之前》),并且整夜不息。

文章图片7

■1940年时的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元帅(左)和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右),他们曾建议斯大林开始全面动员。

不仅在地面,德军在空中也没闲着。在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之前,苏军有统计的轴心国(包括德、芬兰及罗马尼亚)飞机入侵领空事件多达500余起,甚至出现过德军侦察机因机械故障或导航失误而降落在苏联境内的情况。苏军在德机上不仅搜出了大量侦察照片,还有用以标定苏军机场、防空阵地、交通枢纽、仓库的大比例尺地图。有鉴于此,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元帅和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曾一再提请斯大林下令实施全面动员,但因为斯大林不愿过分刺激希特勒,该提议被否决。

斯大林是作何打算?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来自敌我两方面的关于德军侵苏的战争预警已经足够引起重视,可为何斯大林没有在战争前夕采取任何针对性措施,以避免交战伊始苏军蒙受巨大损失呢?

首先,苏联与西方长期敌视,导致苏联对源自西方国家的情报缺乏信任。众所周知,十月革命后,为将新生的红色政权扼杀在摇篮中,西方国家不仅公开支持白俄军的反苏维埃军事行动,甚至组成干涉军直接入侵苏俄。苏联成立后,英法等西方国家又企图以经济和贸易封锁的手段困死苏联。在西班牙内战之后,苏联在谋求与英法建立针对法西斯国家的集体安全机制时,屡屡被“放鸽子”,更加让斯大林意识到英法对于联手合作的三心二意。在这种背景下,苏联对于从西方获取到的情报无不保持着极为小心审慎的态度,以防掉入西方“祸水东引”的陷阱。即便是后来的情报已经十分清楚地显示德军的进攻迫在眉睫,苏军总参情报局长戈利科夫中将仍在呈递国防人民委员部与斯大林的汇报中表示:“关于对苏战争在今年(1941年)春季不可避免的谣言和文件,应该被看做是英国,或者德国情报机关散布的假情报。”(《回忆与思考》第1卷)

文章图片8

■苏联总参谋部情报局局长戈利科夫中将。

其次,相关情报的前后矛盾,给苏军决策层造成了根深蒂固的误导。前文已述,从1940年起,苏联便收到过多份关于德军将在1941年开战的情报预警,但对于具体开战时间,先后有过3月、4月、5月乃至6月等多种猜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当1941年5月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建议实施全面动员时,由于3、4月份的入侵警报实际上均未发生,这就难免令斯大林及苏共中央高层产生了“狼来了”的误解,认为这是德国人的心理战,从而对德军真实的入侵意图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文章图片9

■即便正式成为盟友,斯大林对于英美的情报也有颇多不信任感。

再者,1941年春夏期间,正值苏军著名的“铁木辛哥改革”的关键时期。尽管苏军在当时已发展到500万人的庞大规模,表面看是一支足以令任何人生畏的武装力量,但斯大林十分清楚苏军的弱点:政治清洗导致优秀指挥员缺失,大量老旧武器亟待替换,各军兵种协同化建设刚刚起步。预想中的29个机械化军仅有4个完成编组,超过1.8万辆坦克中新式坦克(KV及T-34坦克)只有1800余辆,海军更是要到1942年中期才能建成第一艘现代化战列舰。为了给苏军备战赢得足够的时间,尽管斯大林“意识到战争在日益临近,却要尽最大努力推迟苏联卷入其中的时间”(《华西列夫斯基回忆录:毕生的事业》)。故而,面对德军的咄咄逼人,斯大林不得不一再隐忍,坚持通过外交渠道解决问题,甚至不惜牺牲苏联的国际名誉,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共同瓜分了波兰。

文章图片10

■苏德战争前夕铁木辛哥元帅与苏军指挥员一道研究地图,当时由他主持的军事改革正在进行。

最后,1941年苏联面临的国际局势极为险恶,加重了苏联高层的谨慎态度。当时英国早已被逐出欧洲,美国依旧保持中立,苏联独自面对两大法西斯国家德国和日本的虎视眈眈。在西面,已经称霸欧陆的德国伙同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兵临苏联西部国境线;在东面,盘踞中国东北多年的日本对苏联远东地区觊觎已久,虽然在1939年诺门罕战役中领教了苏联铁拳的滋味,但并未放弃野心,屯驻重兵,威胁丝毫不减。有鉴于此,斯大林需要竭力避免德日两国同时入侵,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窘境。

文章图片11

■1939年夏季,在诺门罕前线作战的日军步兵,背景中可见被击毁的苏军装甲车和坦克残骸。

正因为上述原因,斯大林不愿意在情报尚不明确,尤其是情报的信息源均出自英美的情况下,就贸然招惹实力强劲的德国。即便是面对手下败将日本,在战场上占据优势的苏联也退了一步,只是维持诺门罕战役之前的边界状态,目的就是不愿过分刺激日本,防止其在苏德交战时背后插刀。直到1941年底,通过佐尔格送来的确切情报,确认日本不会在1942年之前对苏作战,苏联才敢于将远东地区的生力军投入苏德战场,不过,依旧没有调动驻扎远东的第30机械化军和几个独立坦克师,足见斯大林对日本始终保持着警惕。

文章图片12

■1941年夏季向苏联腹地挺进的德军坦克纵队。

危局之下,哪怕是微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灾难。对于斯大林和苏联高层而言,在德日法西斯的扩张正处在上升时期,英法战败,美国隔岸观火的局面下,任何战略决策都要慎之又慎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战争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那种一拍脑门便开战的傻瓜行为也只有日本能干得出来。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何苏联在得到战争预警后却始终没有做出针对性的反制措施,从而避免1941年夏季惨痛的失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