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文化圈共庆的端午节,还有这么多奇葩习俗?

 林笛LD 2023-06-22 发布于法国

今天起来,看到很多朋友发来的端午节安康祝福,啊,又过端午节了,我好像都没八过端午节呢,这可是咱们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啊!

端午节是汉字文化圈的传统节日,定在每年5月至6月期间每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进行,是夏季送离五瘟神,驱除瘟疫的节日,我们从小学到的是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诗人屈原,群众向江中投掷粽子以避免鱼去啄食屈原尸体,留下的包粽子吃粽子的传统,虽然我对这一传统一直有点困惑不解,但,先来说说什么是汉字文化圈吧!

汉字文化圈

又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儒教文化圈、东亚文化圈,是指历史上受中国文化中的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能使用汉字作为主要书面语之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的涵盖范围广泛,以中国为绝对核心,包括历史上曾向汉地朝贡过的国家、民族或部落,与现代划分之东洋地区在很大程度上重合,包括中国大陆、澳门、香港、台澎金马、越南、朝鲜半岛、琉球群岛与日本列岛等。

这些地域在古代均以农耕社会为主,接受册封体制型的外交模式,并且以汉字为最高级的外交用语。东亚各国从中国的历代王朝中引进各种服装、建筑、音乐、宗教和节日习俗,经过长时间的本土化后,均发展出与中国类似的文化,也同时保有自己的独立特色。

今年的龙舟赛就看AI猫猫们的了!

回来说端午节!

端午节的地位:华人四大节日之一,还有三个是春节,中秋,冬至。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的名称:“端午”一名,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鹜角黍”,此处作:“端五”。

有人认为“端五”先于“端午”,端午一词要到唐代才出现。

有人认为最初就是端午,端午节本是午月午日的“重午”,数字纪时取代干支后,才变作“重五”。

对端字的解释也有分歧,有人认为端”字是“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指“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也有人反对《初学记》等训端为始将“端午”解释为“第一个午日(或五日)”,而主张“端”是“正”的意思,并以端午又名天中节、正阳节为证。

哎呀,一个名字都扯不清楚,我们还是赶快往下看点好玩的习俗吧!

不过在英文里,就没有这么多麻烦,直接叫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 龙舟节

古人画的龙舟竞渡,也太安静了吧!

屈原的画像,他竟然满头戴花?

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较为普遍的说法是纪念屈原或伍子胥,但不少习俗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

端午节的习俗中又有恶日禁忌、划龙舟等相关内容,因此历代流传的端午习俗或许是融合多种起源而成。

端午节不少习俗都有禳毒驱疫的意义,始于对“恶日”的禁忌,传统上认为时值仲夏、疫厉流行的五月是“恶月”,人们在五月为了预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洁禳毒的措施。

端午节撒灰除虫是禳毒驱疫的习俗

最迟于春秋时代成书的《夏小正》记载,上古之时人们于五月已有储存兰草作沐浴之用以及采谷物煮豆汤消暑的习俗。而这期间的活动也以安息静养为主,《礼记·月令》就记载当时提倡在五月斋戒节欲。

而“恶月”禁忌也特别多,如汉代应劭所著的《风俗通》就记载当时一些俗谚如“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反映了当时的禁忌。

据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介绍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文集《荆楚岁时记》所载,五月在当时俗称“恶日”,禁忌繁多,忌晒晾床、草席等用品和忌盖屋。而五月五日更是恶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要避邪。

端午节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花草,枝梢系有香囊。盘中摆设粽子、荔枝、石榴,又贴灵符及锺馗画像驱邪。

端午节的植物文化

端午节的习俗有不少都跟禳毒驱疫有关,芳香类植物如菖蒲、艾草、兰草等经常出现在端午节相关的节俗里。人们常把这些香草挂于门上,称为“悬蒲艾”,有时还会加上蒜头、香茅、石榴花、龙船花等,或其他在当地夏季生长的植物如桃梗、葛藤等。

那我把这些植物都找出来认一认吧!

菖蒲(学名:Acorus calamus),也叫做水菖蒲、白菖蒲、藏菖蒲,古名蒖、䒢,是一种菖蒲科的水生草本植物。菖蒲分布很广,整个温带基本都能找到它,中国各地也都有分布。

菖蒲可以提取芳香油,端午节有把菖蒲叶和艾草捆一起插于檐下的习俗,根茎可制香味料,亦称为尧韭。

日本5月5日儿童节这一天,全家用菖蒲水洗热水澡,祛灾除病。

艾草(学名:Artemisia argyi),又称作艾、艾蓬、甜艾、香艾、冰台、艾蒿、灸草、藾萧、苹,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在诗经时代,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通常用于鍼灸术的“灸”。全世界的艾草种类可多达300~400种。

英文名称为 Asiatic wormwood 或 mugwood。

艾草有分野艾与家艾,野艾在古代央格鲁撒克逊人典籍中就有记载,认为是Woden神所赐予的九种神圣草药之一。

罗马人更将它栽培于道路两旁,并采摘嫩枝放于凉鞋中,用以预防远行时足部疼痛症状。

野艾则分布于中国、韩国及日本等地。台湾原生种的艾草学名称为(Artemisia indica Willd. )约有15种,有野艾、五月艾、尖叶艾、细叶艾、艾、鸭掌艾、宽叶艾、野艾、小叶艾、蔪艾、斑叶艾、红茎艾、祁艾……等,分布于台湾全境。

端午节有在家门前悬挂艾草的习俗。在民间传说中,这种草是神仙的宝剑。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来做他的地盘,可是这样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个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去找水怪决斗,在经过了几天几夜以后,神仙终于胜利了。水怪答应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孙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让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应了。

他们约定,只要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属于神仙,没有的,那就归水怪所有。到端午的时候,水怪乘着浪头来了,当他来到一户户人家门口时,总会看见这人家屋檐下挂着一束艾草和菖蒲,直到天黑,水怪只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只能悻悻退去。

这自然是神仙把这艾草和菖蒲大法传授给了百姓,所以,每年端午节,人们就会在自家屋檐下挂一些艾草和菖蒲,来保护自家。

除了菖蒲、艾草,还可以加入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菖蒲形似剑,插在门口象征驱除不祥,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
艾草则代表“百福”。
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

蒜头的浓烈气味可以驱邪,合称“天中五瑞”。

石榴花大家都很熟悉了,龙船花是什么?

仙丹花(学名:Ixora chinensis)又称为山丹花、龙船花,其他还有红绣球、买子木、卖子木、三段花等别名,英文名称为Chinese ixora。

常绿灌木,原产于中国南方与马来西亚一带,一般常见的多数为橙红色的花。为“冲绳三大名花”之一,是冲绳县宇流麻市的市花。

呀,还真的没注意过!

另一种“五瑞”的花单为:石榴、蔡花、菖蒲、艾叶、黄栀花。

这个蔡花是啥?找不到啊!

栀子花,大家都知道,那个香气浓郁至极啊!

不过要黄色的栀子花才行吗?

其实也不是,因为栀子花的众多别名里就有黄栀花一名。

栀子(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

又名木丹、鲜支、卮子、越桃、水横枝、支子花、枝子花、山栀花、黄鸡子、黄荑子、黄栀子、黄栀、黄栀花、山黄栀、玉荷花、白婵花、玉堂春。

属茜草科栀子属植物,因其强烈的香气,常和瑞香、桂花一并作为芳香用绿化植物,三者有“三大香木”之称。

关于天中五瑞的书画作品可多了,稍后单独整理下哈!

至于这个五瑞集合之后干嘛呢?最简单是把这些草捆扎起来挂上,也有加上红纸,还有制成不同的造型,制成人形、虎形者称为艾人、艾虎,也有制成花环、佩饰,不但有驱邪禳毒的意义,还富有装饰性,是民间艺术哦!

也有些人把香草和雄黄、朱砂等香药制成各种形状的香囊,佩带在身上,造型玲珑可爱的香囊也常常是给小孩佩戴的饰物,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纱灯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身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

呀,怀念小时候的香囊,那气味现在马上还能想起!

哎呀呀,这么可爱的香囊,我明天一定要补一期手工香囊DIY教室了!

至于香囊里装些啥?还可以装一些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气具有驱蚊辟秽的功效。

不过上面这些香囊都没有五彩缕呢!

五彩缕是端午节常见的驱邪避灾节物,又称续命缕,亦称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缯、五彩丝、五色丝、缯子等,是以代表五行的五色线结而成索,挂在身上或悬于家中,也可作为香囊的装饰,用以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也有直接用五彩缕扎粽子的,为什么呢?

五彩缕最初是代表五方的龙,自从中国端午节了纪念屈原的意义后,又有了蛟龙惧怕五彩丝的寓意,在祭屈原的粽子上系上五彩丝,投进江中就能避免蛟龙窃食。

菖蒲、艾草、兰草等香草不仅能悬挂或燃烧作驱瘟和装饰,自上古起已经常用于端午节洗澡,称为洗百病沐兰汤,有卫生保健的功效,故此端午节也有“浴兰节”的别称,实际上洗百病的草也会因应各地区所产之植物不同而有所变化,如广东会加上凤仙、白玉兰,广西、湖南会加上柏叶、大风根、桃叶等,有些地区洗百病用的水还要是端午节所取的,称为“井花水”、“龙目水”,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人相信端午这天的水有特别力量还有些地区要在端午节正午时份取水,称为“午时水”,俗信具有袂除疾疫、延年益寿之功效。

除了驱瘟去疫之外,端午节不少习俗都与龙有关,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人的节日。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中提到端午习俗,就指出竞渡源自南方,又引吴地乐府诗《五月歌》描述五月吃粽子是吴地习俗,认为端午源于南方,后来才流传至其他地区。

划龙舟和吃粽子也与龙图腾信仰有关——相传古代吴越人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

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或装在竹筒中,投到江里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呀,原来龙舟赛是这么随性的事啊!

传统上五方都有各自代表的龙,也对应五行,所以“五”这个数字也是代表龙,端午常见的五色丝也是代表五方的龙。

关于中国的龙,我稍后还要详细八的,前几天我就开始八:神话生物——东西方的龙,到底有什么不同?(上篇)

这里关于龙的部分就先这样了!

古人在端午节玩耍的项目可多了,除了龙舟压下不表之外,还有斗百草,斗石,立蛋,喝雄黄酒,抓蛤蟆......这个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就特别好奇!

古代小朋友端午为什么要抓蛤蟆?

首先,采药制药也是中国端午节的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端午前后是草药茎叶成熟的日子,此时采的草药药性好,功效特佳,人们相信这天采的药能医百病。

端午节采茶制茶,在广东就称为“午时茶”(这不是我以前感冒就喝的一喝就好的吗?原来源自这里!)

除了以草药制药,还有捕蟾蜍为药——以针刺蟾两眉之间,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状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即成蟾酥,可治疔疮、恶肿。

啊啊啊啊!

也有人在蟾蜍口中放进一块墨锭,挂起晾干,即成蛤蟆锭,可使脓疮消散。也有直接煮蟾蜍服用以消火清凉和预防疮疖者。

踏百草、斗百草则是衍生自采药之俗,踏百草也衍生成游百病和逛青等出外旅游踏青的习俗。

我突然觉得,端午节是普及中医草药知识的良机啊!

还有什么奇葩的我们不知道的端午节习俗?

多了!

射粉团

这是唐朝时流行的游戏,唐玄宗时宫中和长安城内还流行射粉团,是把粉团放在金盘中,以小角为弓,箭射盘中粉团,射中就拿来吃。

这习俗倒是非常好玩啊!大家不准备让它复兴一下?

当时民间又流行挂五时图,又称五毒符,是绘上蛇、蝎、蟾蜍、蜥蜴、蜈蚣图案的纸,用以防止毒虫作怪。

上面说了划龙舟是长江下游吴越人的风俗,那么中华大地上其他地区的人民有过端午节的习俗吗???

当然,简直太多了,别忘了咱们国家有多大!

而日本,越南,琉球,朝鲜都有传统的端午节,至于2005年韩国拿端午节申遗那件事,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言以及名表中皆找不到“端午的起源在韩国”的主张。

有报道称“韩国在申请江陵端午祭之际,曾说明过'(端午祭)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入韩国后已经历经了1500多年’。”

所以,汉字文化圈这个存在是杠杠滴没啥好争辩的,更多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明年再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