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卢秀辉 原标题: 他的童年,苦不堪言;十四岁时,被毫不留情的推向了社会;青年遇吴昌硕,经吴昌硕为他苦心经营,改变了命运。
《书法家诗传·四七八·陈年》
诗文/卢秀辉
为陈年半丁歌
读画呈新面,与之徐缓亲。 倾城多识遇,爱雨少安真。 因懒终惊起,笙歌也弗贫。 悠哉梅朵醒,轻举好风轮。 饥饿犹难及,琴书拙步频。 幸逢吴缶老,照顾尽无巡。 平昔能声叠,得师如古人。 诸公衮衮中,高洁此君仁。 执着称诚许,劝耕掸俗尘。 唤文重启日,挟技乃传神。
他的童年,苦不堪言;十四岁时,被毫不留情的推向了社会;青年遇吴昌硕,经吴昌硕为他苦心经营,改变了命运。
陈半丁1876--1970),名陈年,字静山,号半丁,以半丁号行于世。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陈家本是中医世家,因家中多变故,才致陈半丁命运多舛。陈半丁为双胞胎兄长,还有一个一起降生的胞弟。他六岁丧母,致使父亲心情大坏,失业在家,而家中还有祖母及兄妹三人,乏人照看,生活也成了大问题。只好交由外祖母抚养,被外祖母送入私塾读书。祸不单行,陈半丁九岁时,父亲又亡故;到端午,外祖母又亡故。他的祖母只好收养了他,他九岁就开始参加劳动,织带、纺线、务农以助自存,从此失学。 陈半丁十四岁时,在祖母家遭到叔叔、婶婶的强逼而离家。受到惊吓的陈半丁逃至舅婆家,数日后,他的姑夫出面将他送往兰溪的大来商店,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自谋生活。来年,陈半丁转至一钱庄从事学徒。开始接触笔墨,从此,“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他的童年,幸亏外祖母,才能入学读书,否则,他是不是能读书都成问题,叔叔、婶婶的冷漠,将少年的陈半丁,毫不留情的推向了社会。苦难是个砥砺,正是这种砥砺,才成就了他。陈半丁《花卉》: 仙姿婥约绎罗神,何日移根傍紫宸。 月霞冷团金带重,天风香泛玉堂春。 千年想见翻阶咏,一笑羞称近侍臣。 不似人间易零落,上方元是隔红尘。 1894年,在上海经营书画篆刻用品的表叔吴隐回绍兴,见到十九岁的陈半丁陷入艰难,遂带他去上海谋生。当时,中国近代企业开拓者,“宁波商帮”的开路先锋,大资本家严信厚在家开印《七家印谱》手拓本,缺少人手,吴潜将陈半丁介绍到严家做伙计。正由于吴潜此举,彻底改变了陈半丁,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严家还聘请了吴昌硕等诸多上海知名书画、篆刻家,陈半丁有机会认识了他们。 陈半丁书法 对于陈半丁这样的苦孩子,勤快能做事是他的唯一的优点。加上吴潜与吴昌硕的关系,吴昌硕自然对陈半丁有了关照。知道他喜欢书画,吴昌硕亲自指导他,从此陈半丁一发不可收。没有吴昌硕就没有书画家的陈半山,对于陈半丁来说,吴昌硕犹如再造父母。处久了,吴昌硕对他更为厚爱,为他的学习生涯作了规划,将他介绍给好友任伯年、蒲作英,请他们关照他,不吝相教。吴昌硕时常亲自带陈半丁往任伯年处,请任伯年给陈半丁补习禽鸟、人物。陈半丁从吴昌硕学习书、印、大写意花卉;从任伯年学翎毛、人物;从蒲作英学山水。年轻的陈半丁也很珍惜机遇,以自己的努力学习,回报老师们的厚爱。可惜,不及一年,任伯年驾鹤西去。陈半丁《策杖访友》: 何处野人村,微茫涧若分。 林多太古树,山有四时云。 鸟迹还成道,猿啼或作群。 秋风茅屋破,谁赋隐思君。 1903年,严信厚去世了,他家所聘请的书画家、印人也皆散去。严信厚之子严子均邀请陈半丁同往宁波,帮助他治丧,负责接送来宾。丧礼结束后,陈半丁回到了上海,已回苏州的吴昌硕去函约他,到苏州吴家作伴。陈半丁在苏州雍睦堂居住了一年有余,吴昌硕给他找了个事,为吴昌硕临摹祖宗像。于是,陈半丁边干活,边与吴昌硕“旦夕得同室深研”,吴昌硕手把手地教授书画印,为他篆写印面,然后指点他奏刀之法。 1906年,严子均致函吴家,邀请陈半丁去上海严家作画。为宁波会馆临摹已经破烂的任伯年作品。陈半丁在宁波会馆北楼画的一幅大画,为画家金城所见,金城与严子均商量,力邀陈半丁同往北京,严子均乃开明人士,深知机会对陈半丁的重要性,他欣然同意陈半丁北行。金城在北京,人脉极其广泛,他将陈半丁推荐入肃王府作吴柳堂侍御画像。画像完成后,陈半丁迁出了肃王府,开始了他在京城的鬻画生涯。当时,陈半丁初来乍到,很难融入京城画圈,购画的人寥寥无几,很难生存。他将情况告诉了远在上海的吴昌硕,吴昌硕为他的处境十分忧虑。为了帮助他打开局面,六十七岁的昌硕先生特地赶往北京。陈半丁《幽居论道》: 青山之青如佛头,白云化作寒泉流。 世间尘土飞不尊,脱屣乐从鱼鸟游。 却笑时人苦不知,漏尽鸣钟犹未休。 君不见小庐塘西玉峰下, 一庵已遂吾菟裘。 共论心事肯相过,斗酒当为山妻谋。 北京画坛听说吴昌硕来了,颇为好奇:此老为何北上?搞了半天才知道,他是为他的学生陈半丁而来的。吴昌硕在北京盘桓、操心了几个月,才帮陈半丁理顺了北京的关系和画店。还为他制订了润例,亲自书写,悬挂在琉璃厂南纸店:“整张:四尺四两,五尺六两,六尺八两,八尺拾贰两。条幅:视整张减半。册页、纨折扇:每件一两。半丁旧友,性嗜古,能刻画,写花卉、人物直追宋远,近写罗汉变幻百出,在佛法中可称无上妙谛,求者履盈户外,为定润目如右。庚戌长夏,吴俊卿。刻印:每字壹两。砚铭:另议。”吴昌硕在京期间,为陈半丁治了不少印。吴昌硕的大力推介,使陈半丁声名鹊起,陈半丁的书画开始为京城人接受。吴昌硕为什么能大成功?其为人格局可见一斑。试问当今天下,有哪位名家肯如吴昌硕一般为学生苦心经营? 从此,陈半丁在北京站稳了脚跟,还与鲁迅、蔡元培、陈师曾相往还。蔡元培介绍他去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得到了馆长章士钊的指教,陈半丁于文史方面学到了不少东西。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聘请他,出任中国画教授。齐白石特意将他的第三子齐子如送来,拜在陈半丁门下。1922年,肃亲王善耆逝于旅顺,无力举丧。陈半丁为感谢善耆的知遇之恩,为他治丧并筹措棺柩返京之资费。在大连连开两次个人画展,报纸刊登,一时盛况空前,所得款项全部充作运费。陈半丁的两次画展,开了中国书画家画展之先河。陈半丁《石榴图》: 高枝重欲折,霜老折丹肤。 试剖紫金捥,满堆红玉珠。 根虽传大夏,种必近仙都。 题作江南信,人应贱橘奴。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陈半丁拒绝日伪政府聘请,辞去了教职。以卖画、刻印为生。1940年,陈半丁刻治《天生半个汉》印,他在边款上记道:“予孪生也。今已年六十早五,尚强健,弟则强于予。去年岁首,家乡遭灾,弟以白手抗敌,遍体鳞伤,浑(身)是血,居然得脱,至今生存无恙,可谓勇也。有感于此,因而记之,弟称英雄我也汉也。” 新中国成立后,陈半丁迎来了艺术和政治上的高峰。1951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任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1954年,陈半丁写信给毛泽东,为文字改革提了建议。毛泽东特意回信,希望陈半丁多提意见。1955年,陈半丁任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10月17日,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作《莫负此生》一印,记款道:“真心待人,于心便无愧矣。如专作一味叨(道)好,不但失真,尤可耻也。今天是吉月吉日,得蒙毛主席赐宴在一席,此身之荣幸足矣。” 1957年5月14日,北京中国画院成立,任副院长。1962年,周恩来指示:要培养“陈派”接班人。陈半丁的儿子陈燕龙入北京画院,专事学习陈半丁。1970年1月29日,陈半丁因病逝于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享年九十五岁。陈半丁《达摩渡江》: 碧髯老祖谁更瞻,复履飘芦渡大川。 绛袖飞霞海日速,片石孤峰空界县。 九载面壁得真诠,波涛汹涌心湛然。 白昼天花堕眼前,欲问禅心妙中玄。 水底无云月正圆,神通变化悲人天。 伟哉斯形图万年。 陈半丁花卉、山水、人物兼擅,以花鸟、山水画最为著名。陈半丁他一方面研究古法,一方面发挥个性,形成与古不背,却与古不同的的绘画风格。陈半丁以拓印起家,师承印坛巨匠吴昌硕,对篆刻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都很有见解。治印遵缶翁钝刀之法,然篆法、章法略异,浑厚高迈,一洗时人浮媚险怪之习。 陈半丁书工四体,行书深得米元章韵趣,颇负时誉。陈半丁建国前,与齐白石齐名,建国后尤其是在当下,明显不逮齐白石。就拿他的书法而言,他与齐白石在技法上都明显欠缺,但是,齐白石书法力能扛鼎,自开面目。而陈半丁书法,小心捉笔,不免匠气。陈半丁是吴昌硕的学生,在书法上,吴昌硕对他的影响甚微,吴昌硕运技法、才气于一炉,有重造审美的气概,这是陈半丁很欠缺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