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卢秀辉 原标题: 张百熙筹办京师大学堂,就想到起用他。他是袁世凯长子袁克定的老师;他晚年把心力都花在程砚秋身上,颇有几分教父的意味。 《书法家诗传·四六三·罗惇曧》 诗文/卢秀辉 为罗惇曧瘿公歌 求仁得识君,能写荐诗匀。 京兆儒冠者,方传懿行身。 簪缨顺德为,长素入门宾。 弃政问诸艺,雅怀重万钧。 切谋流俗翅,于己唯存真。 欲细学书究,亦何闲视邻。 驰情菊部中,宜若唱伶人。 深处妍精妙,痴抛念是尘。 御霜知己厚,微语用心陈。 有幸师生牵,恩荣双手伸。 张百熙筹办京师大学堂,就想到起用他。他是袁世凯长子袁克定的老师;他晚年把心力都花在程砚秋身上,颇有几分教父的意味。 罗惇曧(1872年—1924年9月23日),字掞东,号瘿公,祖籍广东顺德。 知道罗惇曧本名的人很少很少,提起他的号瘿公、罗瘿公,爱好京剧的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他。 罗瘿公罗家在广东顺德,乃是簪缨世族。他幼攻诗文,聪慧过人,被人称为“顺德神童”。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讲学时,主讲“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取万国公法比例推断之”,“大发求仁之义,而讲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引起了青年罗瘿公的兴趣,他参与学习,并拜康有为为师。康有为结束了在广州讲学后,罗惇曧转入广雅书院,继续深造。 罗瘿公求学于广雅书院时,广东学政为湖南长沙人张百熙。张百熙此人善识人、爱教育。戊戌变法前就以经济特科推荐康有为,认为康有为是个非凡卓越的政治才干,必须予以重用。戊戌变法失败后,因此事而问罪。张百熙深受康有为、梁启超的“废科举、办学堂”的思想影响,担任管学大臣后,就大刀阔斧地进行废科举的改革,恢复和改革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张百熙在广东时,非常赏识罗瘿公,认为他诗文俱佳,日后定是个可造之材。 罗瘿公二十三岁中乡试副榜,不数年,来北京投奔张百熙。时张百熙为管学大臣,正是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开创基业,物色人才、改革教育制度之时,对罗瘿公的到来,张百熙很是开心,安排他到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做编纂工作。张百熙为了延揽人才,曾经跪请“桐城派”领袖吴汝纶为大学堂总教习。张百熙对吴汝纶说:“吾为全国求人师,当为全国生徒拜请也。先生不出,如中国何!”阳湖古文家张筱浦任副总教习;于式枚为大学堂总办,李家驹、赵从蕃为副总办;李希圣为编书局总纂;著名翻译家严复任译书局总办,林纾任副总办;知名人士杨仁山、屠敬山、王瑶舟担任国学老师,孙治让、蔡元培担任史学教习,一时群英荟萃、高人云集。 1907年,张百熙去世后,罗瘿公等门生痛悼恩师,捐款七千两银子,准备在京师大学堂铸铜像纪念,但是,看到张百熙身后家境实在清贫,将此款改存于北京商号义善源生息,以供养张百熙遗属。谁知道,没有过了多久,义善源倒闭了,这笔款也被没有了,张家遗属失去了依靠。当张百熙遗孤前来投奔罗瘿公时,罗瘿公泫然泣下,吟诗道: 张稚野释服入都,相对悽泫,次日书来,宛然先师手迹,怆然为赋: 握手相看泪不收,北来知汝困粱谋。 一廛无地容孤托,广厦当年庇万流。 玉垒浮云伤北极,石桥斜日怆西州。 负薪未敢呼优孟,惭愧年时旧辈俦。 张百熙对罗瘿公有知遇之恩,京师大学堂筹办之初,张百熙就想到了罗瘿公,张百熙不仅仅是佳言懿行,更对他恩重如山。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就是这个道理。 1908年,罗瘿公出任唐山路矿学堂(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坐办。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罗瘿公先后出任过总统府秘书、国务院参议、礼制馆编纂等职。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袁世凯有意拉拢他,他是袁世凯长子袁克定的老师。罗瘿公拒绝了袁世凯,决定弃政。其实,罗瘿公此人对革命、革新兴趣不大,他之所以反对袁世凯,一是觉得张百熙一生就知道革命,最后有可能让机会主义者袁世凯得了果实;二是他为政的路也走的越来越窄;三是兴趣发生转移,京城内诗人云集,修禊正甚。 ![]() 罗惇曧书法 罗瘿公在广东时,就与诗人梁鼎芬、曾习经、黄节等唱和,并称为'岭南近代四家';与其堂弟、著名诗人罗惇㬊并称'顺德二罗';又与王闿运、陈宝琛、樊增祥、林纾、陈三立、陈衍、易顺鼎、郑孝胥、赵熙、黄潜等人为京都雅集的诗友;1913年4月9日(农历三月初三),梁启超发起在北京万牲园举办修禊赋诗作画写字活动,梁启超特意致书师兄罗瘿公,请他参与修禊盛会。 罗瘿公迷上了戏曲,他在《扰扰》诗中写道: 扰扰名利趋苦恼, 纷纷蛮触自争持。 终年听曲行吟处, 尽是先生快活时。 菊部雅事是罗瘿公的乐趣,是他落寞的表达。罗瘿公的同乡挚友黄晦闻在《瘿庵诗集》序说中说:“瘿公与世可深,而不求深于世。学书可深,而不求深于书。为诗可深,而不求深于诗。至其驰情菊部,宜若深矣,然自谓非有所痴念,则亦未尝求深。”黄晦闻是言洞察罗瘿公的心态。 罗瘿公与王瑶卿、梅兰芳深有交往,尤与程砚秋交谊深厚。程砚秋的老板荣蝶仙在程砚秋变嗓时,不加爱惜,为每月六百元包银,逼程砚秋去上海演唱。罗瘿公借来七百大洋,赎出程砚秋,让他重获自由身,并严格地让程砚秋学习。1918年4月30日(农历戊午年三月二十日),程砚秋由罗瘿公以千三百元代向其师荣蝶仙商量出师。程砚秋17岁时,嗓子恢复得差不多后,罗瘿公安排他拜梅兰芳为师。程砚秋18岁生日,罗瘿公为程砚秋请康有为、梁启超、林纾、陈师曾等一众名士为他题诗作画。罗瘿公晚年把心力都花在程砚秋身上,颇有几分教父的意味,罗瘿公不让程砚秋沾染梨园中抽烟喝酒、赌博的坏习气。 罗瘿公和王瑶卿联手,为程砚秋重新设计了新音,用岭南的“云遮月”粤讴,使唱腔抑扬幽眇、似断还连,让程砚秋形成了特殊的“脑后音”的发音。罗瘿公开始为他创作剧本,写出新戏十二出。程砚秋在上海大获成功后,罗瘿公提醒程砚秋,后辈走红,定要克己自律,对梅兰芳要尊重,保持“不即不离”。 程砚秋成名后说:“程有今日,罗当首功”。 罗瘿公晚年不幸,女死妻疯,在他死后,两个儿子命途多舛。长子罗宗震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清华大学开除,后来参加了共产党,1933年在上海被捕,随后步母亲和姐姐的后尘,精神失常,不久就去世了。罗瘿公的二子罗宗艮,当兵后亦下落不明,生死未卜。罗瘿公去世前,为程砚秋做好了安排,他找来剧作家金仲荪为程砚秋写剧本,又安排旧学造诣很深的陈叔通继续教程砚秋学习。罗瘿公死后,金仲荪依罗瘿公遗嘱为程砚秋创作的《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等剧本,使程派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罗瘿公生病后,住在北京的德国医院,德国医院收费高昂,全由程砚秋一人承担,他的后事也是由程砚秋独力料理。罗瘿公遗嘱墓碑请陈三立书写,于是,罗瘿公殁后第二年,程砚秋专程往杭州找陈三立,乞书“诗人罗瘿公之墓”七字,并酬以润笔五百金。陈三立感其情谊,拒收润金并赠诗一首: 湖曲犹留病起身,日飘咳唾杂流尘。 斯须培我凌云气,屋底初看绝代人。 绝耳秦青暗断肠,故人题品费思量。 终存风谊全生死,为放西山涕数行。 康有为得知程砚秋的行为,也赋诗道: 落井至交甘下石,反顾同室倒操戈。 近人翻覆闻犹畏,如汝怀恩见岂多。 惊梦前程思玉茗,抚琴感旧听云和。 万金报德持丧服,将相如惭菊部何! 罗瘿公除提携过程砚秋外,齐白石、徐悲鸿都得到过他的提携。 罗瘿公的书法,亦负重名,字体从唐人碑帖化出,参以宋人米芾的神韵,劲气内敛,章法、行气雄阔不羁,一反“馆阁体”拘谨呆板的书风。同时他也受到了李文田、康有为崇碑思想的影响,由唐楷而上溯北碑,取法六朝,气势雄伟,笔力矫健,绝无瘦软之意。他的书法,楷书功力深厚,故其书法能融通诸体;他的行书即使是信手而成的书信手札,亦姿态多致,才情与工力俱见;他的草书,尤其是章草,突破明、清诸草书名家的牢笼,另觅新途,融今草的笔意入章草,使章草、今草合为一体,灵动多变,气势联畅,显得高雅脱俗,体现出独有的创新。他的书法,劲气内敛,结体宽和,雄健飞动,耐人观赏。鲁迅说,当时北京城里:“写字找罗瘿公,作诗找黄晦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