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艺术界,对于师法古人的观点层出不穷,但对于董其昌这位曾经独树一帜的书画大家,我们能否借鉴他的师古之道,从而在自己的探索中吸取经验与智慧,开拓更大的艺术空间呢? 从董其昌的师古方式来看,他并非固守古人的传统模式,而是将自己对古人的理解作为创作的支柱,取法古人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致力于在师承中融会贯通,以己意统摄临习对象,以“平淡天真”为核心价值,注重对古人精神内涵的把握。 那么,追寻董其昌师古之道的关键是什么?在他的创作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透过临帖抓住古人的“真精神流露处”。这一点意味着,我们要深入古人的内心世界,激发自我,而非盲目崇拜,仅仅停留在对古人外在形式的模仿上。董其昌认为,在艺术学习中,发掘出古人真正的才情与气韵才是临习古迹的核心所在。 在董其昌的观念中,古人书法的气氛和神韵才是真正需要“复活”的价值。他提倡“默想古人”的方法,以意为之的再创造,并把这种理念贯穿到临帖、很多作品中,使创作与临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正是董其昌将师法古人的态度和方法提升至精神层面的典型表现。 从一定程度上说,董其昌的师古之道提醒我们,在现代书法学习中,该如何取法于古人。我们需要将师法古人的智慧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对古人的精神内涵进行深刻理解,而非停留在形式模仿上。真正的艺术创新不仅仅是对已有形式的复制,更重要的是触摸古人心灵,走进名家的内心世界,从中吸取养分,将自己的才情和学识融入其中,从而达到“不合而合”的境界。 附·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 释文:“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傍人唤此言。似高还似痴。欲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倣东坡书。董其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