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汝昌:“永字八法”是书法学习的必修课

 新用户48566685 2023-06-23 发布于江苏

提起周汝昌,大家第一反应多半是:红学泰斗,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三十几岁时出版的《红楼梦新证》,在文化界引起轰动。更别说他后来系统、全面研究曹雪芹及《红楼梦》,著书立说,笔耕不辍。

但他曾不止一次说过:我对“书学”下功夫,比对“红学”多得多。

周汝昌(1918—2012)

自幼学书

其实,周汝昌对“书学”下功夫,也比“红学”早得多。周汝昌的学书经历并非一路坦途。他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就善书法,在当地小有名气,一年到头求书者络绎不绝。只是,父亲虽然写得一手好字,却从来不直接教他怎么写。他小学时临过颜、柳,中学的时候学习魏碑。直到有一天,四哥周祜昌看见了他的字,皱着眼眉叹气说:“你这个字怎么越写越难看。”

周汝昌恍然大悟——“原来我的字在哥哥眼中这么难看”。于是立刻调整学书方向,不再追摹魏碑。后来,他慢慢摸索,仔细读碑读帖,开阔眼界,由欧阳询书法,上溯“书圣”王羲之。至此,周汝昌总算找到了自己的书学方向:晋字代表着中国书法的高峰造诣,是书法学的真正命脉。

在他成长的20世纪20—40年代,战乱频仍,生活困苦,学书条件并不优渥。1940年秋,周汝昌入燕京大学西语系读书。谁知只读了一年半,燕园便被日军侵占,学生被迫解散。1941年冬,周汝昌回到天津咸水沽家乡,为逃避汉奸的搜索,遁居在“暗室”中,以书法为寄托。他曾在收藏的宋拓《圣教序》帖题跋中自述:“沦陷于日寇时,精神苦痛几不欲生,赖学书、学词二事为活,结习遂不易拔。”难怪他自己曾说:“我是在自幼失学、没有良师、盲人瞎马地摸索一点可以通窍的道路。”到了和平年代,又经历了简化字改革,目睹过无视章法的书法乱象,见证了印刷字的兴起……似乎中国书法的优秀传统,被无视了;中国书法的美,被糟蹋了。

周汝昌在宋拓《圣教序》末的题跋。“受百”即周汝昌的四哥周祜昌。周祜昌在红学和书学方面,对周汝昌影响很大。

有感于斯,他“发愤著书”,将自己的学书心得与见解,一笔一笔落在纸上:

1947年,他完成《欧书皇甫碑新跋》,考证欧阳询的《皇甫君碑》,提出此碑乃欧阳询晚年之作。

1965年,郭沫若提出《兰亭序》文字与书法皆为伪作,他广泛搜集《兰亭序》版本,撰写《兰亭秋夜录》,力证《兰亭》的真伪优劣。

1973年,岁在癸丑,正值《兰亭》诞生之后的第二十七个甲子,他再次为《兰亭》撰文,是为《兰亭综考》。

《兰亭秋夜录》手稿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他蜗居避震棚中,“倚坐于床上,垫一硬板于腿上写字,……将素日来访询问书法的问题以及多年来在'书学’上想讲的诸多体会粗为解答讲论”,完成第一部书法著作《书法艺术答问》。

1981年,完成书法理论文章《说“遒媚”》,澄清“遒媚”这一书法概念的内涵,认为“遒”是骏爽峻利,“媚”是风度气韵,“遒媚”是从神气方面来形容王羲之的书法,而不是骨力和姿态。顾工点评道:“周汝昌以两万字的篇幅来考证'遒媚’的真实含义……周先生的文章,结构之绵密,语言之精炼,也颇具羲之'遒媚’之意。”

2001年,周汝昌在女儿周伦玲的协助下,将《书法艺术答问》与平生写作的重要书论文章,编辑整理成《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一书。此书自2001年首版后,至今已推出第四版。

《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封面

《永字八法》汇集了周汝昌70年研习书法的经验见解,更是他写给后辈的书法讲义。

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周汝昌反复强调:“讲书法要先懂中华文化,晓悟汉字、毛笔两大特异文化创造所组构成的中国书法的规律和审美要求。而这是书法书学的基本课与'功底’,只能在这一重要'基’'底’上逐渐寻创今后的进展——即求'新’。”

笔法,作为中国书法规律的重要内容,是周汝昌《永字八法》的核心。

周汝昌提出:书法的事,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用笔、结构、风格。学书法,关键在于用笔,或不妨说,学书法就是学用笔——笔法。所以,必须由讲求用笔入手。

周汝昌背临《兰亭序》(局部)

在古代,书法学习一般是师徒或父子“口传手授”,而传授的核心内容就是笔法。传说王羲之十二岁时,发现父亲把前代人的笔法藏在枕头里,于是“窃而读之”。到了自己晚年时,写《笔势论》一篇,将笔法传授给儿子,并嘱咐说:“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之诸友。”

由于笔法诀窍不轻易示人,属于“不传之秘”,学书之人为求笔法秘籍甚至做出“傻事”。关于此,史书中多有记载。

比如东汉末年至曹魏的大书法家钟繇,与王羲之并称“钟王”,被后人尊为“楷书鼻祖”——地位相当高了——曾学习书法“十六年未尝窥户”,后来“见蔡邕《笔法》于韦诞坐,苦求不与,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诞死,繇盗发其墓,遂得之”(东晋虞喜《志林》)。为了获得笔法真传而掘墓,钟繇可谓相当疯狂。

虽然记载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无不反映了这么一个事实:在书法学习中,“笔法”相当重要。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就曾提出,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亦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古代文献记载中,关于“笔法”的论述很多,有传为卫夫人的《笔阵图》、传为蔡邕的《九势》、梁武帝萧衍的《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唐高宗李世民的《笔法诀》、唐孙过庭《书谱》等等。古人注重个人体悟,注意体察玄微,由此总结出来的书法用笔经验,就会有很多个性化的元素,但内容主旨上往往大同小异。

其中备受推崇、流传最广的,当属“永字八法”。

取“永”字而立“八法”

为什么取“永”字而立八法,历来也是众说纷纭。

从字体结构来看,“永”字无重复笔画,从中可寻出八种不同用笔之法。而且笔画向八个方向分开。如果你把它的“外尖”连成一条线,正围成一个八角形,这是其他字所不易有的结体。

周汝昌进一步提出,“八法”还意指汉末“隶书”发展到“八分书”的“八面铺展”。

在隶书之前的篆书,整体上是“抱团儿”——众笔画皆弯曲而拱向一个大致如“圆”的中心点。篆字难写,于是,众多“书吏”想出(或逐渐形成)一种省劲儿的写法,将弯画改“直”,将曲连画改“直散画”,亦即一个弯曲之画,分成两笔(或多笔)来写来刻。弯变直,连变分,这种俗体称为“隶书”(古隶,非汉隶)。大致说来,古隶、汉隶的字形偏于横方,即扁方;而“八分书”则向着“正方”与“竖方”的趋势进展而定型。这样一来,汉字笔画的“走向”,成为向四面八方的分布与铺展。笔画的方向不同,用笔就各异——不再是篆书笔画同一匀停的单线法,而形成了轻重、迟复、放敛、转侧、起落、顿挫等诸多不同的行笔运笔之法。古人对多种笔法进行归纳总结,拿“永”字做代表,故而有了“永字八法”(八是泛指)。

由此可见,“永字八法”不仅指笔画名称、用笔方法,还暗含了书体演变的线索。

周 毛公鼎铭文 大篆

秦 泰山刻石 小篆

云梦睡虎地秦简 秦隶

东汉 乙瑛碑 隶书

在《永字八法》中,我们不仅能窥见周汝昌的书学源流、理论观点,亦能看出他对书法之酷爱与痴迷,以及数十年如一日所下的功夫:

上编《书法艺术答问》“答疑解惑”——模拟古人“口传手授”的教学方式,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实实在在解答了书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选狼毫笔还是羊毫笔,初学者由篆隶入手还是从楷书入手,学碑还是临帖,一定要中锋行笔吗,“藏锋”“锥画沙”“屋漏痕”的内涵,“八法”诞生的来龙去脉,执笔、用笔、运笔的技巧……

中编《书道圣经》“更进一步”——追溯书法的源流,剖析书法美学中的几个关键词——沉著、劲险、明利、遒媚等等,从更宏观的角度阐释了书法艺术的历史与美学。

下编《书法的奥妙》“步入堂奥”,就书学笔法、“遒媚”之内涵、中国书法“聿(字左下还有两撇,音津)学”之起源、石涛“一画”论与中国书画艺术的精神等,进行专门探讨。

三部分内容层层深入,由笔法入书法,又在艺理的层面上讲述书法艺术之美,从书法中窥见独特的中国传统精神。

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曾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要想懂得笔画之美何在,至少要懂得什么叫“笔力”,什么叫“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什么是“鳞勒”,什么是“轹”,什么是“遒媚”。

周汝昌以“永字八法”为切入点,讲述书法学习的法、理、艺、道,但他更大的目标、更深层的用意,其实就是讲好书法这门艺术:

窃以为,几千年大师们创造积累的书法原理法则,必不可弃,必当讲求,然后再谈创新,庶几有真“新”可言。我深深祝祷中华人都热爱汉字,珍惜书法艺术,不要破坏她的美,也不要“戏弄”糟蹋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