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万字剖析——从《万历十五年》到2023年的历史演变规律(第一章)

 阳城书生 2023-06-23 发布于广东

“这篇文章我写了很久,起初只是想要验证和论述熵增和朝代更迭之间的关联性,而后又想要分析乡土文化在中国社会的演变与发展问题。

但由于我个人才疏学浅,发现文章越写越复杂,因此只能草草收场。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的学识能够提升到更高境界时,还能够再回过头来更深入的研究这两个问题。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总字数达一万八千多,因此我将此文分为四个章节进行发布,这四章的主题分别是推动历史演变的规律、王朝的平衡与毁灭(上)、王朝的平衡与毁灭(下)、乡土文明与现代文明发展的关联性。

文章如有错误之处,希望读者们能够多多指正!

文中所有图片都是我在北京时自己拍摄的。

图片

01

引言

一个王朝的没落,并非朝夕之间的腐朽可败,贪婪的统治者日复一日的恶行,终将亲手埋葬自己的帝国。

一个时代的崛起,也绝非几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可兴,无数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牺牲,才换来了泱泱中华的振兴。

1.1 望古

事物之间的关联并非是单向的影响,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只不过是时代更迭时,真相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中华民族从远古走到现代,历经无数次政权的迭代与社会的分崩离析,却依然能够实现如今的大一统局面,这其中藏匿着无数的秘密。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的我在思考,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到底给中国留下了什么?推动历史演变的规律本质上到底是什么?封建社会运转的根本逻辑是什么?王朝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道德与法制之间的关联有哪些?

图片

1.2 思今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与小农经济缔造了独特的乡土文明。

而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其中新兴城市文明的建设与传统乡土文明的传承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亦在思考,封建社会与乡土文明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联性?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的矛盾又究竟有哪些?其中哪些规律是可以利用的?

对于研究以上问题,读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乡土中国》和黄仁宇先生所著的《万历十五年》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因此我想以这两本书的内容为核心,总结并延伸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尝试去拨开历史的迷雾,寻找到更清晰的答案。

图片

1.3 书籍介绍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从作者的大历史观的宏观视野出发,通过对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万历年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进行剖析。

书中所剖析的人物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与朝野氛围,将中央集权制度、皇权专制制度、内阁制、科举制、文官制度等各类制度与社会阶层演变的内在联系,通过精确的描摹绘制成了一幅海纳百川的众生画卷,从统治阶级与制度变革的层面探析了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用通俗、简洁的言语对传统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涉及乡土社会的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血缘地缘关系等方面,可以说从社会视角全面剖析了中国传统社会运转的深层规则。

注:

史学界认为秦汉以后实为帝制专制社会,而非殷周时期的封建制社会。但是为了方便阅读理解,我在文章中将会沿用国家统一的封建概念。

图片

02


推动历史演变的规律是什么?

2.1 宇宙的终点:熵增定律

问题:是什么在推动着宇宙运转?

电脑会越来越卡、公路会越来越脏、组织会越大越臃肿、国家越封闭便会越混乱和落后、生命会走向衰老与死亡、太阳会不断燃烧直至热寂、宇宙也会终将走向寂灭,而这一切都是熵增定律演化的过程。

熵增是宇宙的终极演化规律,物种从出现到毁灭、王朝从建立到衰亡、制度从高效到僵化,都是熵增的规律在推动着一切的演变,让世间万物从有序走向无序,从初生走向毁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命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拥有抵抗熵增的能力,从而寻找新的生机。

在独立系统中,熵增是不可逆的,因此需要外力来突破熵增,从而实现熵减。比如明帝国从建立到灭亡便是熵增的过程,而朱元璋在开国之初设计的各类统治制度,可以看作是为了实现熵减的努力。

不管是秦始皇朱元璋还是其他的开国皇帝,总是认为只要高度集权并设计出更完美的制度,便能将皇权传承至千秋万代。

历史却一遍又一遍的推翻着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

图片

2.2 改革还是封闭?

问题:该如何抵抗熵增?

2.2.1 改革的价值

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人或事物可以逃过熵增,哪怕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有史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众多的改革家尝试去优化甚至重建制度,从而抵抗熵增,为王朝续命。

这种努力可以说是有所成效,春秋战国的管仲和商鞅变法,各自成就了一代霸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中央集权制改革上的成就,亦缔造了无数代兴盛的封建王朝。

从整个历史的演变来看,制度的完善的确延长了历朝历代的“稳定期”(没有出现大规模动乱的时期)的统治时长。但在官僚制度愈发完善的中后期,封建体系与社会中的矛盾却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尖锐。

如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道德(道统)与法治的矛盾、开放与封闭的平衡矛盾、新经济与旧经济的迭代矛盾、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社会形态矛盾、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矛盾、伦理束缚与人性解放的阶级矛盾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改革便成了救命的良药在不突破根本性的封建制度下,王安石、张居正、雍正等人的变法虽卓有成效,但往往还未深入就会被既得利益势力所摧毁。

图片

2.2.2  改革的局限性

因为在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中,改革方案的制定者与执行者都无法代表普通群众的利益,因此改革也难以彻底推行下去。加上受到封建体制的影响,所谓的改革很容易便会成为既得利益群体之间的争斗工具。

所以制度越完善,社会越稳定,既得利益群体的势力便会越庞大,而改革所遇到的阻力也就越强,文明的发展便在这种重复的矛盾中陷入停滞。

这些复杂的社会矛盾会不断冲击统治者的根本利益,于是统治者会更趋向于通过“封锁”的手段来降低这种冲击的力度。

在内部通过八股文、文字狱、封建礼教等方式加强对民众思想与行为的控制,在外部通过“闭关锁国”的政策来减少外来因素的影响。

一直到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封建社会封闭的大门,这种持续的熵增才算是进入了新的阶段。

图片

2.3毁灭与重构的轮回

问题:王朝迭代的根源是什么?

2.3.1 小农经济特性

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封建社会,必定也会受到自然经济局限性的影响。以农业为主且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了中国乡土社会寻求稳定的天性

土地资源的分散造成了劳动人口的不均衡分布,组织形式的涣散让整个社会对外要防范天灾的降临与游牧民族的侵略,对内要提防族群的分裂与斗争。

因此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央集权来统一负责资源的组织与调度,便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的一种需求共性。

这也是数千年以来,中国这片土地上为何总是能出现统一中央集权王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片

2.3.2 战争与和平的矛盾

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统一与分裂总是在交替进行。

战争的发生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小农经济的农业剩余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减少,人口增长总会超过生产力与资源的承载限度。

且长时间的休养生息也会让国库过度充盈,此时皇权便会急剧地膨胀,开疆辟土既能满足帝王建功立业的欲望,也能通过资源掠夺来维持社会的持续发展。

但是毫无节制的战争又会带来沉重的徭役与赋税,对小农经济的稳定性造成巨大的破坏,激化社会矛盾的同时也埋下了内乱的祸根。

另一方面社会的稳定发展为生产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生产力突破带动的生产关系变革又会催生出新的领域与新的利益群体。

新兴利益群体与既得利益群体之间的争斗造成的内耗,都会以各种方式转嫁给普通的穷苦百姓,于是无路可退的百姓便会走上起义的道路,最终造成政权的分裂。

和平的回归

当战争持续的时间久了,和平又会重新成为社会的主流需求。于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中周而复始地循环着。

这种毁灭与重生的轮回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从发展到结束的所有历史阶段。

图片

2.4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影响

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演变对封建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我们都知道生产力的提升会改变生产关系,而旧生产关系和新生产关系的矛盾,又会通过人们分工合作的各类组织体系,逐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中。

2.4.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化

明朝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朝代,在手工业(冶铁铸造和制瓷)、农业(农耕技术)、天文(发明望远镜和浑天仪)、医学(本草纲目和天花接种)、化学武器(采矿和火器应用)等各个领域都有重大突破,可以说是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明朝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农业科技的进步,在提升粮食作物的亩产值的同时,也推动了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手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商业贸易,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最终催生出了资本主义萌芽。

2.4.2经济对政治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封建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化会催生出新的利益团体,它们为了谋求群体利益,便会组建属于自己的政治势力。

例如明末东林党和南人集团是代表着东南沿海商人与市民阶层的利益,齐楚浙等党代表着各地域大地主的利益,晋党代表着矿产边贸等商业群体的利益。

因此明朝后期的党争,其本质就是新兴利益群体与既得利益群体之间的争斗。

图片

2.4.3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催生了市民阶层意识的觉醒,这不仅在经济格局和政治势力上动摇了封建皇权的统治,也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掀起了社会思潮的变革。

许多启蒙思想家开始宣传与传统道德礼治相悖的论调,满足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民俗文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共同汇成了文学启蒙的洪流。

2.4.4政治对社会的决定性影响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行政权力并支配一切”的社会,从社会生产与资源分配再到人民的衣食住行与一言一行,都完全被政府的权力直接支配。

其中权力对于经济利益的支配,便成了腐败的根源。

而决定一切社会运转机制的皇权专制本身就是最大的腐败,而官僚不过是皇权用于控制社会的衍生品,也因此历朝历代的腐败往往都是由上至下而滋生。

加上古代中国的民众并没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因此也就不存在民间的舆论监督。当官僚体系内部的监察机构也彻底被腐蚀后,腐败便会到从中央逐步蔓延至地方的每一处角落。

长此以往,腐败的肆意滋生对行政机构的合理运行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腐败便成为了社会衰败的根源。

图片

2.5人类文明的进步

文明的迭代,王朝的兴替,这一切正是熵增与熵减的对立和自洽。

从古希腊文明地毁灭到春秋战国的终结,从文艺复兴的科学发展到明王朝的挣扎与灭亡,熵增定律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封建王朝乃至人类历史,而人性的演变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性因素。

历史中的人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所谓人类历史,不过是写满人性坏话的记事本”,所以历史的本质就是一部人性史。

社会诞生于人类的聚居行为中,也发展于人性的复杂变化中,人性使得人类区别于其他任何生物开始尝试脱离丛林法则与本能的束缚。

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在人性驱动下的利益斗争的产物。

为了平衡利益,便设计了秩序;为了维护秩序,便分出了善恶。

从此“争私立”还是“护公德”便成为了社会中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核心矛盾。

人性的复杂中,有弊亦有利。从猿人创造工具,再到文字与制度的发明;从原始部落的聚集,再到现代文明的诞生;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人性始终推动着人类在自我革新的道路上不断奋发前进。

正因为有人性的存在,我们才能拥有如今的社会文明。

这种通过自身智慧来对抗熵增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与追求,也在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地进步,从而了解到宇宙更深维度的奥秘。

接下来的三天我会将文章全部更新出来,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就请给我点赞转发一下吧,感恩!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