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婬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四圣医苑 2023-06-23 发布于广东

卷十九 【外科】 疮痈肠痈浸淫 七章

    疮痈者,营卫壅阻之病也。营气得寒,血脉凝涩,壅阻卫气,蓄积结硬,卫郁热盛,肉腐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则人死矣。浅者为痈,深者为疽。痈者,营卫之壅塞于外者也;疽者,气血之阻滞于内者也。疽之外候,皮夭而坚;痈之外候,皮薄以泽,阴阳之分也。

仲景于疮痈之门,独列肿痈、肠痈二种。肿痈即痈之浅者,肠痈即疽之深者。证不多举,而义已概矣。《灵枢》痈疽之篇,条绪繁多,不过此两者之传变而已,无烦详引也。

疮痈病相关内容可参《四圣心源·疮疡解》。

    疮痈一

    【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疮痈。】

此段见《伤寒·脉法》。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此热郁于内,不得外发,阳遏不达,故见恶寒。若有疼痛之处,则内热郁蒸,肉腐脓化,当发疮痈也。

痈疽之病,《四圣心源·疮疡解·痈疽根原》在引用《灵枢·痈疽》的内容后,示:“痈成为热,而根原于外寒,故痈疽初起,当温经而散寒,行营而宣卫;及其寒化为热,壅肿痛楚,于此营卫遏闭之秋,仍宜清散于经络;至于脓血溃泆,经热外泄,营卫俱败,自非崇补气血不能复也;如其经络阴凝,肿热外盛,气血虚寒,脓汁清稀,则更当温散而暖补之,不可缓也。”该表述可称之为“痈病四法”。《四圣心源》该章并示相应治法。

一是桂枝丹皮紫苏汤(桂枝、芍药、甘草、丹皮、苏叶、生姜),大法乃开表行瘀、通经行郁。即前文“痈疽初起,当温经而散寒,行营而宣卫”之理,为“痈病四法”的第一法。此法,可认为是芍药清营热、桂枝行营郁的桂枝汤法加味,即加苏叶开表气、丹皮行瘀血。临床用桂枝茯苓胶囊或桂枝茯苓丸+藿香正气水代之可也;体虚之人,酌加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方后“取微汗”之法也重要。可于药后服热稀粥,并略卧床覆被以取汗。可并用苏叶或浮萍50-100克,水开后煮10分钟左右,略放温,涂擦患处,助解表。(该章《癞风根原》之紫苏丹皮地黄汤方后:“外以青萍热汤熏洗,以开汗孔。”)可重复加热,每日涂擦3-5次。服药及涂擦后,避风。

二是丹皮黄芪汤(桂枝、桃仁、甘草、桔梗、丹皮、生姜、元参、生黄芪),大法乃行瘀达郁、破壅消肿,并兼凉血理卫气,即前文“及其寒化为热,壅肿痛楚,于此营卫遏闭之秋,仍宜清散于经络”之理,为“痈病四法”的第二法。方中桂枝、桃仁、丹皮行血分;桔梗、元参、黄芪行气分。方后的天冬、地黄,亦宜易为连翘+桑叶,或金银花+浙贝母。

三是桂枝人参黄芪汤(人参、炙黄芪、桂枝、炙甘草、当归、芍药、茯苓、丹皮),大法乃双补气血、清热行瘀并去湿达木。即前文“脓血溃泆,经热外泄,营卫俱败,自非崇补气血不能复”之理,为“痈病四法”的第三法。脓泄后溃烂,不能收口者,用黄芪人参牡蛎汤(黄芪、人参、甘草、五味、生姜、茯苓、牡蛎),大法乃培中补气、去湿通经、敛金固气。此法与前方桂枝人参黄芪汤法相近,也是“痈病四法”的第三法。方中参、芪宜重用;血虚者并用制首乌或大枣或当归补血。依理,人身气血之虚,实亦阳虚之证,并宜桂枝升肝脾。

四是参芪苓桂干姜汤(人参、黄芪、甘草、茯苓、桂枝、干姜、丹皮),大法乃温中培土、补气行瘀、去湿达木。即前文“经络阴凝,肿热外盛,气血虚寒,脓汁清稀,则更当温散而暖补之”之理,为“痈病四法”的第四法。此法乃《四圣心源》天魂汤法加黄芪补气、丹皮行瘀。参、芪、姜、附宜重用。

    疮痈二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按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内热盛,则蒸腐血肉而为脓。以手掩肿上,热者,是内热已盛,脓化结消,而阳气外达也,故知有脓。不热者,血肉肿结,阳郁未达,故知无脓。

此条,痈肿之“欲知有脓无脓”,《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引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等医书的辨别方法,可参考。

    疮痈三

    【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云何?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寸口脉浮微而涩,气虚则浮微,血虚则涩。法当亡血,若汗出(下文:“非亡血即汗出”。“若”者,“或”也)。以汗者,气血郁蒸而外泄;汗去则血消,血消则气亡。寸口脉浮微而涩,气血俱虚如此,是非亡血即汗出也。设不汗出,必当亡血。若夫身有疮痈,或被刀斧所伤,营血外亡,故脉如此。

    肿痈四

    【肿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

    肿痈者,少腹肿痞,痈之外在肌肉者也。肌肉臃肿,内阻肠胃之气,结而不行,故痞硬不软。按之里气愈阻,膀胱经脉壅塞,木气郁迫,故其痛如淋。病不及腑,水道无阻,故小便自调。阳气郁蒸,皮毛不阖,故发热汗出。而阳郁不能透泄,故仍复恶寒。其脉迟紧,则血肉凝塞,隧路不通。脓尚未成,可以下之,当有血也。脉洪数者,热盛脓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丹皮、桃仁、瓜子,排决其脓血;芒硝、大黄,洗荡其郁蒸也。

    ◎大黄牡丹皮汤百四十五

    大黄四两 芒硝三合 瓜子半升 牡丹皮一两 桃仁五十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此条原文言“脓未成,可下之”“脓已成,不可下也”;方后则言“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四圣心源·疮疡解·痈疽根原》释此方“治疽近肠胃,内热郁蒸者。”但并未明示治证有脓或无脓。

据本卷“疮痈一”释文“若有疼痛之处,则内热郁蒸,肉腐脓化……”“疮痈二”释文“内热盛,则蒸腐血肉而为脓”及本条释文“丹皮、桃仁、瓜子,排决其脓血”,依理,大黄牡丹汤所治之“内热郁蒸”,至少内热有脓之证是可以用的。但是,若果是“脓成热剧,皮肉松软者”,简单说,即确定是“脓成”者,《四圣心源·疮疡解·痈疽根原》用排脓汤(炙甘草、桔梗、生姜、大枣)。

原文“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之下剂,《四圣心源》未多讲。结合本条释文,“其脉迟紧,则血肉凝塞,隧路不通。”窃以为,下剂可用下瘀血汤(大黄、桃仁、䗪虫),或加败酱草“破血而宣壅”(“肠痈五”)。寒盛加附子。

释文“阳气郁蒸,皮毛不阖,故发热汗出。而阳郁不能透泄,故仍复恶寒”之“阳气郁蒸”,指右路相火炎蒸而不降;“阳郁不能透泄”,指左路风木下郁而不达。此与“阴中之阳下陷,则病郁冒;阳中之阳上逆,则见头汗”(“郁冒十二”)之病机同。“阳下陷”在左路,“阳上逆”在右路。

痈疡之证,《校注妇人良方》的仙方活命饮(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外科证治全生集》的代刀散(皂角刺黄芪甘草乳香。治痈疡肿毒,内已成脓,无力外溃),用药方面可参考。

    肠痈五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肠痈者,痈之内及六腑者也。血气凝涩,外不华肤,故其身甲错。肠胃痞胀,故腹皮紧急。壅肿在内,故按之濡塌。形如肿状,其实肌肤未尝肿硬也。病因肠间痈肿,腹内原无积聚。瘀热在里,故身上无热,而脉却甚数。此为肠内有痈也。《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是痈成为热,而其先则寒也。寒非得湿则不凝,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去湿而消滞;败酱破血而宣壅;附子温寒而散结也。

    ◎薏苡附子败酱散百四十六

    薏苡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排脓汤百四十七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此方要在桔梗之“消结而化脓”(《长沙药解·桔梗·排脓汤》)。窃以为,宜并用连翘+元参,或丹皮+浙贝母。

    ◎排脓散百四十八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子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本条释文:“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去湿而消滞,败酱破血而宣壅,附子温寒而散结也。”查《长沙药解·败酱》,该药“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经。善破瘀血,最排痈脓。”“用之治肠痈脉数”。但此证虽瘀热在里,究竟“寒非得湿则不凝”(本条释文),是湿为病本也,故薏苡附子败酱散,药用薏苡仁十分,而败酱草仅五分。

此方非前条所称之“下剂”,其所治者乃肠痈,或曰“疽近肠胃”而未成脓者;成脓者,《金匮》用排脓汤或排脓散。

    金疮六

    【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金疮失血,温气外亡,乙木寒湿,必生风燥。王不留行散,甘草补中;厚朴行滞;椒、姜,暖血而扶阳;芩、芍,清肝而息风;蒴瞿细叶行瘀而化凝;桑根、王不留行,通经而止血也。

    ◎王不留行散百四十九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烧;甘草十分 厚朴二分 黄芩二分 芍药二分 蒴瞿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烧;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烧;干姜二分 川椒三分,除目、闭口,去汗

    上九味,桑皮、蒴瞿、王不留行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捣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则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南根勿取之。烧灰三物,皆阴干百日。

    浸淫疮七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素问·玉机真脏论》:夏脉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气交变论》:岁火太过,身热骨痛,而为浸淫。《灵枢·痈疽》: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四淫者,疮之淫溢于四肢,即浸淫疮之谓也。热毒浸淫,从口流向四肢者,毒散于外,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毒结于内,故不可治。黄连粉,泻热而清火也。

    ◎黄连粉百五十

黄连

原方阙载,大概以黄连一味作粉,粉疮上,以泻毒热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