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是晚清名臣,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16岁时就中了顺天府乡试的第一名解元,但是直到27岁时才得中进士。张之洞殿试时因为“押题事件”,险些被监试官把试卷扣留,后来多亏了慈禧太后对他青睐有加,破格提升,才改变了他的命运。 【出身官宦世家】 张之洞祖籍直隶南皮,于道光17年(1837年)9月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贵州省安龙县),是张锳的第四个儿子。 张锳是清嘉庆18年(1813年)的举人,历任清平、安化、贵筑、威宁、古州知县,后来又升任黎平、兴义、遵义知府,张之洞正是在父亲任兴义知府的时候,出生在官舍中的。 张之洞从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天赋,他5岁就开始学习读书。 由于父亲在当地为官,他家设立了“家塾",请来老师在家中教授。张之洞从小就读书用功,对儒家思想有很深的体会。 在张之洞的老师中,丁诵先、韩超两位比较有名,丁诵先后来担任翰林院侍读,韩超后来官至贵州巡抚。 而且,张之洞还是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唯一的入室弟子。 更了不得的是,张之洞的族兄张之万是道光27年(1847年)的状元,和李鸿章、沈葆桢等人都是同年。 有这么好的条件和家世,张之洞想不在科举考试中出人头地都难。 【少年得意】 道光30年(1850年),张之洞回到祖籍直隶南皮参加县试,一下子就考中了第一名,成了一名秀才,当时他还不到14岁,可谓少年得意,被人们称为神童。 考中秀才后,张之洞又在县学中学习了2年,之后参加顺天府乡试,又是第一名,这时他才16岁。 但是,从这以后,本应一气呵成,金榜题名张之洞却遭遇了许多波折,直到11年后才有机会参加会试。 【波折频繁】 顺天府乡试以后,张之洞先是抽时间去帮父亲办理军务,没想到没怎么参与过军旅事务的他一下子累倒了,不得不回家养病,被迫放弃了咸丰3年(1853年)的会试; 咸丰6年(1856年),张之洞的父亲张瑛在贵东道的任上病逝,张之洞要为父亲守孝,也不能参加这年的会试; 咸丰9年(1859年),又赶上三年一度的会试,张之洞这下可以参加了吧,结果他的族兄张之万任考官,为了避嫌,张之洞又只好放弃参加会试; 咸丰10年(1860年),朝廷开了恩科,加试一次,结果还是张之万担任考官,张之洞只能继续放弃。 就这样,张之洞一直耽误了11年。他考取秀才的第二年,道光皇帝登基,一直到道光驾崩,把皇帝都耗死了一个,张之洞也没能参加会试。 【殿试曲折】 同治2年,张之洞终于参加了会试,取得了141名,获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而正是这次殿试,使张之洞差点与功名失之交臂。 原来在殿试之前,应试的进士们谈论什么样的文章能被皇帝看上。有人说顺治朝的马士俊、乾隆朝的汪廷珍,都是因为在策论中直指时弊,言辞犀利,结果一个中了状元,一个中了榜眼,所以今朝也应该以“谠论”为主。 结果这批考生们在殿试上一个个全都激昂慷慨,这下可把监试官给吓坏了,全都是挑毛病的,歌功颂德的一个没有,那慈禧太后还不得急眼阿。 其中江苏贡生吴大澂的考卷就被扣了下来,监试官们互相商量不能让慈禧太后看到,还打算治他一个“壅蔽”之罪。 轮到张之洞的试卷,监试官们一看,这简直就是一份声讨科举考试的檄文嘛。 他的文章题目是《得贤才所以治天下,而总论资格科目之得失》,他在文中大谈科举考试的弊端,说不经科举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 按说,像这样一篇文章,依着监试官的意思,也应该被打入冷宫。但是张之洞的文笔实在是太好了,加上他又有前状元弟弟的这么个身份,监试官们踌躇再三,把他放到了二甲第一名的位置。 没想到的是,慈禧太后在观看呈上来的文章时,不知怎么就对张之洞的这篇文章越看越顺眼,破格把他往前提了一下,这下就成了一甲的第三名,张之洞成了这年的探花。 晚年张之洞 清朝文人朱克敬在《瞑庵杂识》中谈到了这件事,评论说:“人生遇合,固有莫之为而为者。” 张之洞没有参与其他考生的“押题”,却险些被牵连;被排到二甲原本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没想到被慈禧太后给提成探花。而原本那位不走运的探花,最后被排到什么名次,也就无人提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