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胀、胃痛、肠鸣、腹泻、肚子总是咕咕咕叫不停,就找承满穴,理气和胃,降逆止呕!

 咸鱼片 2023-07-07 发布于广东
上一篇文章我们肠鸣音,了解到肠鸣音是肠道蠕动时,肠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产生气过水声,故发生“咕咕咕咕”的声响。肠鸣音有正常和异常两种,正常肠鸣音为断续的“咕噜”声,在脐部听得最清楚,每分钟4~5次。当人饥饿时,胃肠缺乏食物,但有气体和液体,如果胃肠蠕动增强,就会产生这种声音。这属于生理现象,不用过于担心。肠鸣音异常和气滞有关系,一个方面是肝郁气滞,它影响到脾胃和肠;另一方面可能是寒湿引起的气机不畅,大家可能也有这个感觉,我们睡觉着凉了,肚子痛拉肚子,经常也会肚子“咕咕”叫,这是因为寒湿阻滞于胃,胃肠气机紊乱,这是讲的是肠鸣。反过来说如果肠鸣音很少,就是西医讲的肠鸣音稀少,听不到肠鸣音,第一个就是由于堵住了,比如说腑气不通,肠道气滞,所以西医讲的肠梗阻,就出现肠鸣音消失。本病病位在肠,傍边涉及脾、胃、肝三脏,属于中医学“痞满”“嘈杂”“气滞”等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等导致脾胃失和降,肝胃不和,日久胃络痹阻,气滞血瘀所致。

中医认为,气机推动维护了身体的正常活动,气行不畅是百病之因,气不畅则精不生,内脏活力自然受损。
当气机无力亏虚时,无法把食物真正的磨成糜状,就直接进入小肠,虽然肠通过加速蠕动来进一步磨碎,但是,肠的蠕动毕竟不能代替胃的功能,无法真正达成磨碎食物的目的,只有快速排泄出去,这就是腹泻拉肚子了。所以就会出现“腹泻”“肠鸣”的情况。
《内经》有云:“肠中寒,则肠鸣飧泄”;就是说肠寒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肠鸣飧泄”。“肠鸣飧泄”就是说肠部鸣叫、排出清稀大便,并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那么这种情况下要调中化滞、缓解腹胀。
在这里我推荐一个非常实用的窍门给经常胃脘胀痛、腹痛、肠鸣、腹泻或大便溏稀拉肚子,饱受肠胃炎折磨的小伙伴们,这个方法对于泻下通腑、缓解肠鸣音、腹泻等胃寒引发的肠胃功能紊乱非常不错,而且只要有手自己在家就可以轻松操作!
方法很简单,就是多按摩承满穴。

承满穴位于上腹部,距离脐中上5寸,上脘穴旁开2寸。《类经图翼》云:“夹巨阙相去五寸名承满。”
最早出自《针灸甲乙经》。本穴位于足阳明胃经的上腹部。承,即承受之意;满,指充盈、满盛。该穴属胃经,穴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位置呈满溢状态。本穴物质为不容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所处为腹部肉之陷,故而地部经水为囤积之状,又因本穴肉陷也浅,经水一注即满,故名。如《会元针灸学》云:“承满是承胃气之满,推陈而致新,故名。”
本穴用于治疗饮食困难、呕吐、呃逆上焦气逆诸证。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均记载承满治“食饮不下,上喘气逆,肩息唾血”,《类经图翼》记载其治“上气喘急”。
其亦可治疗肠鸣腹胀。《针灸甲乙经》云:“肠鸣相逐,不可倾倒,承满主之。”《千金翼方》曰:“承满,肠中雷鸣,相遂痢下,两边一处各灸五十壮。”《神灸经纶》记载承满“治肠鸣”。
因此,经常刺激承满穴,具有调畅上中焦气机、理气和胃、调中化滞、降逆平喘止呕、健脾化湿等功效。
胃主受纳,是食物进入身体后的第一站。如果胃里觉得胀满不舒服、没有食欲,或者是胃部隐隐作痛,感觉难受,可以用按摩的方法刺激承满穴,以缓解胃满盈溢之感,方法为:以拇指指腹放于承满穴上,轻轻用力,缓按缓起,慢慢揉搓,让其发热至局部感觉温热为宜。再换另一侧的承满穴点按。

如此反复5分钟,每天1次。
脾胃虚寒的人,不小心腹部受凉,或者吃了生冷食物,很容易引起胃肠痉挛而导致胃痛、呕吐,这种情况可用艾灸承满穴的方法来调理,方法为:用艾条悬灸15分钟,或艾炷灸3~7壮。每天1次。

艾灸承满穴不仅能温脾阳、散胃寒,缓解胃痛,还对脾胃虚弱所致的完谷不化、脘腹胀满之症有很好的调治作用。

承满穴针刺可以主治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呕吐、咳嗽、哮喘、肋下坚痛、胃痛、胃十二指肠溃疡、不思饮食等疾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