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说法叫“无业游民”,但是中国历史上却出现过一个特殊阶层,不妨称之为“职业游民”。而要搞清楚这两个概念,自然得先弄明白什么是“游民”。 近代科普出版家和翻译家杜亚泉先生认为,游民是过剩的劳动阶级。此定义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游民是劳动者,至少曾经是劳动者;其二,游民是过剩劳动力,被主流社会抛弃了。 而当代文化学者王学泰教授则进一步认为:游民是指一切脱离了当时社会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脱序人”。这个定义从社会结构关系上揭示了游民的本质——他们是一群“处江湖之远”的社会异类,其中一些“无业游民”因各种缘由上了“梁山”成为反社会“好汉”,于是“职业游民”诞生了。 关于“职业游民”,杜亚泉先生亦有精彩论述:那些过剩的劳动阶级,有时候和过剩的知识阶级中的一部分相结合,形成足以与贵族统治阶级相抗衡的势力,于是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革命”即层出不穷,而新朝的建立却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社会改造…… 在杜亚泉看来,即便是辛亥革命,也算不上一场真正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其与传统的改朝换代式“帝王革命”并没有根本差别,仍然是“过剩的劳动阶级”与“过剩的知识阶级”相结合的产物,“财产阶级”(即资产阶级)至少在一开始并没有参与其中——何况中国的“财产阶级”实际上也“不了解立宪共和为何物”。 总之,游民阶级的反抗性和落后性,都可谓与生俱来,免不了的。 皇权专制社会的治乱循环中,游民不断从“四民”中剥离出来,成为“第五民” 游民可谓古已有之;而游民意识、游民文化这些概念的提出,却是近现代学人的发明——王学泰更是在其名著《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系统并详尽地阐述了游民意识和游民文化的形成及其实质。 毕竟,没有游民意识就不会有游民意识形态,没有游民意识形态就很难出现那些“波澜壮阔”的游民抗争——“说走咱就走哇,你有我有全都有……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何谓“不平”?何时“出手”?这些正是意识形态需要回答的问题。 而游民意识形态则集中体现在《水浒》《三国》等等脍炙人口的“游民文学”中。或许很多人会对此说嗤之以鼻,然而它却是事实。“游民文学”大师如施耐庵、罗贯中等人,本来就是游民出生的文人,王学泰先生则称之为“游民知识分子”。 施耐庵、罗贯中都没有功名,有人说他们考取过进士云云,其实是没有事实依据的。相反,他们都有过绿林军师的亲身经历,否则也写不出“水浒”之类文学经典,塑造不出那么多栩栩如生的“好汉”形象。 正是缘于游民及游民文人所拥有的“脱序者”底色,所以民间乃至庙堂才会出现“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类说法。 写到这里,想起以前看过的王鼎钧先生回忆录四部曲之《昨天的云》,其中有句话是真的过目不忘,即“绿林也有文宣”。请看下图: 三联版王鼎钧回忆录,请长按识码了解一下 “绿林也有文宣”这话,说明那些已成气候的游民集团,确实具备建构意识形态的自觉和能力,游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一样,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 游民和游民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现象,同时也普遍存在于各个时代。要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就不能不关注这一现象及其所衍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王学泰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指出,皇权专制之下,游民成为脱离所属时代社会秩序的最重要群体,有着不同于主流社会、主流人群的思想性格,这就是所谓游民意识,它构成了游民文化的主体。而游民意识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强烈的反社会性; 2,在社会斗争中最有主动进击精神; 3,注重拉帮结派,注重团体利益,不重是非; 4,失去了宗法网络中地位的游民,同时在社会中也没有了角色位置和角色意识,进而在一般社会生活中的自我约束、文明规范等等对他们而言就毫无疑义了,游民意识往往表现出中国传统思想意识中最黑暗、最野蛮的一面,也就不奇怪了。 “社会动乱的主力军——流民”,而流民是游民的主体 那么,研究和了解游民文化对于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王学泰在他的书中指出,游民意识、游民文化通过通俗文学——戏曲和小说,广泛地影响到社会上的各个阶层,它的非规范性特征对现实的社会秩序起着瓦解作用。而由游民知识分子创作的那些反映游民意识的文艺作品所教给人们的,基本上全是暴力及为实现暴力而诞生的种种阴谋诡计。 同时,鉴古知今,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由于种种原因,城乡游民亦在大量增加…… 历史不管它怎样花样翻新,却总是押着韵脚。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确也盛行着《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但这是为了(因了)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的缘故。 王学泰先生在书中写道,所谓“三国气”“水浒气”,其实就是游民意识和游民文化。而鲁迅先生所言至今并没过时,在那个十年的红某兵运动等等恐怖暴行所养成的“暴民意识”,其实就是游民意识在特殊条件下的表现;即便今日,遍布网络的种种反智暴戾言行,也无一不是游民意识的各种“升级版”,其危害程度与以往相比,可谓难分高下。 历史上的“游民”,一方面是一个弱势、受压迫的群体,另一方面又是一股庞大的社会力量。中国皇权专制之所以延宕两千年,可以说游民意识和游民文化的推动与影响“功不可没”。然而在我们所熟悉的各种历史、社会、文化研究中,游民文化的研究却长期缺席。所以先知书店要向大家推荐已故著名学者王学泰先生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此书不仅是相关领域的开先河之作,更是与吴思先生的“潜规则”、余英时先生的“士文化”并称为中国当代三大人文发现。 如张鸣先生所说:王老师这本书有两个非常大的贡献,第一个揭示了我们的社会中,还有我们的革命里,一些游民的痕迹。第二个就是民间通俗文化和游民知识分子问题。 著名历史学家雷颐教授认为:王先生分析朱元璋很到位,游民在社会动乱中成功之后,掌握政权之后,会更加专制、集权,更加残酷。历史上形成过一种游民文化,流民文化跟特定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后果是很可怕的。这本书的一个意义也在于让人们注意到这个现象,一定要从制度上让成为游民的人尽可能融入到当地社会当中。 已故著名诗人和杂文家邵燕祥先生如此评价:这本书可以说是我们建立游民学的一个很坚实的发轫之作。我联想到更多的是现实问题。这部书引而不发,吊起我们的胃口,给我们一个很广阔的思想和联想的空间。 |
|
来自: hercules028 > 《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