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氏乡贤与平湖发展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3-06-23 发布于山东

陆氏在平湖立足发展,由来已久。明《平湖县志》(程志)有载:“凤凰基在县东北二十七里,汉太守陆闳隐居处,光武时为颖川守,致凤凰甘露之瑞,因以名基。” 凤凰基,位于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星光村东南部,俗称陆家栅,紧挨华亭谷古东泖之水,毗邻大海。凤凰基东有鹤喈泾,西靠窑滩自然村,南即鹤喈泾与窑滩相接的水泾朱童港。

图片

凤凰基,这个地名自汉初形成以来,就一直沿用至今,已近2000年的历史。清代诗人陆氏灵溪支后裔陆增有诗云:“故居千古尚堪知,斯土相传东汉时;甘露瑞徵贤太守,至今犹号凤凰基。” 凤凰基这块风水宝地是古华亭最古老的一方,也是当时最有名气的地方,那里人才辈出,是陆氏的世居地,宋末元初为陆氏灵溪支的祖居之地。

自汉以来,有很多陆氏名士都隐居在凤凰基,也出了很多非常有名的乡贤人士。从东汉颍川太守陆闳因战乱隐居,到西晋文人陆机、陆云读书饲鹤的鹤喈泾,再到宋代进士陆能仁的避“伯颜兵乱”,这块地方始终是陆氏的福地,也是是陆氏的史迹。凤凰基高士墓,也称陆家坟或大老坟,面积较大,墓型奇特,墓上树木葱郁,杂草丛生,是平湖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古墓。据《平湖县志》(1991年版)记载:“陆家坟位于南桥乡(现为新埭镇)新浜东北约2公里,占地约10余亩,封土墩今存,与农田最高差为2米。原四面环河,今存南、东两段。相传为凤凰基灵溪陆氏家族墓地。”凤凰基的左侧是灵溪陆氏宗祠,里面供奉着灵溪陆氏的风云人物,是灵溪陆氏后人精神寄托。清《平湖县志》(彭志)记载:“灵溪陆氏宗祠在窑滩,康熙十九年(1670年)建,祀宋进士陆能仁、处士陆百乘、处士陆德润、元进士陆景云、登仕郎陆宜、处士陆骐、赠文林郎陆序,以封奉直大夫陆谦、广德知州陆凤、刑部主事陆槐、赠布政使陆传教、保宁知府陆懋功、封布政使陆瑞铨、日照知县陆又机、山西布政使陆之祺、举人陆上澜配。”这些陆氏人物,是陆氏家族的骄傲,也是灵溪人的骄傲。

据《陆氏家谱》记载,陆闳为陆氏第十七世孙,汉时任颖州太守,年轻时英俊美貌,是出名的美男子。喜穿越布单衣,凤凰基盛产细布,也就是平湖杜经布。《平湖县志》(程志)载:“灵溪,县北二十七里,水秀沙明,控带三泖,产细布,人争市之,方圆数里俱陆氏居,亦呼陆家栅”。现今平湖乃古吴越交集之地,秦汉两朝,吴越合为会稽郡,东汉光武帝见陆闳穿的越布舒适漂亮,常要会稽郡献越布。

汉、晋时陆氏为江南“吴姓”四姓(朱、张、顾、陆)之一,为地域内世家望族,并为当时社会所公认。自陆氏17世陆闳而下至三十三世共析为49支。之后又至五十一世,又列14支。至清共有陆氏200多支。今平湖境内有陆氏7支(祥里支、南陆支、泖西支、灵溪支、靖献支、县西支、陈田支),而这七支,有的来来回回,去了又回。故乡始终是割舍不下的乡愁,那里有始祖生活留下的气息和回忆。

图片

明清时期,由于“王权不下县”的体制,县以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靠乡绅。所以,县及县以下治理均有乡贤及里长倡导自治。现平湖境内七支陆氏,在明清二代共考取进士40人(不完全统计),出现了许多乡贤,为平湖的发展,贡献了绵薄之力,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百姓的爱戴。

陆氏聚族而居直接催生了市镇的建立。旧埭,原名旧带、陆家带,明清时期,是陆氏聚居之地。据考证,旧埭形成较早,约在13世纪后半叶,所谓陆淞入居(1483),逐渐成市。据《平湖县志》记载,“明东滨公讳淞,石溪公讳杰,稚石公讳光弼,云台公讳光宅,三宅屋宇数千间”,其中还有“宝纶堂”、“天心书院”、“来鹤楼”等。这么大规模的房屋和书院,反映了当时旧埭的繁华和陆氏家族的兴旺,而耕读传家,诗书礼仪,更能体现陆氏家族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贡献。俞金鼎的《泖水乡歌》有诗云:“书声隐约出平林,大竹园边绿荫深。陆氏当年书院在,梅花开处见天心”。旧埭的集市就在陆氏的聚居地逐渐形成,也是当时平湖境内较大的集市之一。在明代嘉靖年间,平湖一带常有倭寇入侵,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些大户人家及其建筑也纷纷被毁坏。陆家埭就在遭受多次洗掠后,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被倭寇彻底烧毁。之后,旧埭也便成为一片废墟。旧埭被烧毁后,人们再东移一公里重建陆家埭,即后来的新埭。所以,当地百姓就有先有旧埭后有新埭之说,《泖水乡歌》有诗云:“马家桥畔绿成蹊,旧埭偏居新埭西。埭上昔年成市集,而今村落树云齐”。《嘉兴城镇》志载:“新埭原称旧埭(旧带),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倭寇焚毁,后东移一公里重建市镇,遂称新埭(新带)。” 明《平湖县志》都会篇云:“……在今则新带为最,朝来质剂,霞拥云奔,衽帷汗雨,曾不容刀,此又一都会也。据清《平湖县志》记载:明中叶以后,新埭成为商业重镇,“饶鱼米花布之属,徽商麇至,贯镪纷贸,出纳雄盛”。特别是清中期,新埭有东市、西市、中市、花街、上塘、下塘,已成为浙北商业繁华重镇。

图片

新埭老街至清末,已有绸庄、酱园、药铺、茶楼、典当等各色商业和碾米厂、油车坊、糕店制作等手工业。大户人家有俞家、徐家、高家、陆家等。排门严整,店铺林立,绵延数里,煞是热闹。近代工业兴起,工商联动,进一步促进了集市的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初,新埭镇商店有300多家。从业人员900多人。俞金鼎所作的《泖水乡歌》有诗描写新埭集市的繁荣景象——鱼蝦蔬果竞肩挑,尽日喧阗源会桥。东市喝茶西市酒,往来沽客踏虹腰。诗中描写的源会桥,俗称包家桥,是新埭集镇的中心,是最繁华的地段。清末还有东桥楼、西桥楼,是上街顾客,卖菜买菜,喝酒吃茶及听书的主要场所。包家桥至今还留有卖鱼、买菜的集市。

陆氏乡贤促进了平湖的教育发展。平湖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耕读传家思想理念根深蒂固,有句话叫作:“不为良相,别为良医”。无任做官还是做郎中,都必须有学问。唐宋以后教育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学塾、社学。就世家大族的乡贤们,主要是书院、义塾以及捐资兴学。明、清书院多半为准备科举的场所,书院设山长(乾隆中曾称院长)、主讲,由学者、名流出任。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学为主,旁及史书诗文,写作以八股文为主,兼及诗词格律。课程分正课、附课.每课又分生童两级。书院重在考课,分官课、院课。 平湖书院经费主要来自个人捐赠之学田或银两。

平湖境内先后设书院11所(元代l所,明代3所,清代7所)。迄兴新学前夕,县内有书院3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起,陆续改为小学堂。

平湖最早的书院为靖献书院  原为乡贤陆正义塾,有生徒上千人,元泰定间(1324-1328),由陆正门人改为书院,以祀陆正,设在乍浦陈山,也是嘉兴最早的书院之一。义塾属于民办性质,诗书礼仪,讲学于滨海,使地方斥卤之地成为教化之乡。

陆正,唐宰相陆贽之后,朝议大夫组十二世孙,宋枢密副使逢休六世孙,初名唐辅,字正甫,号率斋,世居广陈,后子孙大都移居新埭石牌泾、旧埭、泖口,也有移居上海金山、嘉善等地。宋亡更今名,字行正,与从父伯灵公皆隐。宋景定二年(1261年)生,元泰定元年(1324)卒,寿六十三,葬广陈西北一里之剑字圩,距丹阳公墓五十步。对陆正形象、聪慧、德性、学识的描述,《平湖县志》(程志)有载:“先生丰颔长耳,笃行寡言,读书一览不再读,终身不忘,闲居下帘,静坐恒至暮不起,盛暑重衣或行赤日中,未尝汗流,旁通律吕象数之学。元始祖皇帝平一宇内,寤寐求贤以辅化理,遣信臣行天下罗访,于是侍御史程君钜夫至江南。当时,先生尚年少,人称隐儒。程君闻其名,欲见之。先生称疾不见,荐之不起。后复与刘处士同征,惧不就,隐居教授生徒常数千人,其教法类胡翼之(胡翼之,即胡瑗(993—1059),宋初理学先驱,思想家、教育家,泰州海陵人士,世称安定先生,创立了“分科教学”法,先后主持苏州、湖州两州州学,所创“经义”、“治事”两斋,为高等学校分科分系的开端)。而尤以慎独存心为要,学者敬事如严父焉。先生外庄内和,能以德化人,凡及门人学徒与家之弟童仆见人皆恭默下视,人望而知为陆先生家出也”。

图片

先生所著有《正学篇》、《乐律考》、《七经补注》、《克己杂言》凡八十余卷。先生死后,元至治癸亥(1323年)门人谥“靖献先生”,建祠于陈山,名曰:“景贤”。置田四百余亩,以奉公祠。先生娶张氏,生子应礼,继严氏,生应奇、应褆。英辅君名唐俊(先生弟),先生死后,颜其堂曰“师正”,设像致敬,亦以文行称。昭大(即王昭大,元朝湖州路儒学教授)始疑先生本布衣,未有爵命于宋,抱道德才艺,其肯出而佐事明主,奚止萧、曹、房、魏(宰相之才),乃顾执小谅守一节,浩然而忘世,无亦异于大人之道与。然先生传经造士,饰己励俗,黄庆(1312年)后仕而著者往往先生门人,然则先生身屈而道伸,屈以徇志,伸以济时,允哉,哲人其体用具也。己为之铭曰:“平章,乃发先生,遭时革运,栖老藏名,其名则藏,其道孔明,箕颖之节,洙泗之经,一丘掩魄,千祀垂声”。陆正,为平湖靖献(景贤)支始祖,在明清两朝是平湖境内著名的文化型望族。先后涌现出21位进士,其中,2位武进士。出现了像陆淞祖孙三代一门七进士的显赫门庭。同时,陆正的门徒在朝中为官众多,不乏清官廉吏,受百姓爱戴。

明清两代,天心书院、介庵书院、尔安书院均为陆氏乡贤有私塾转化而来。介庵书院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总督胡宗宪为都督陆松(字介庵)建,院址在县城东南案山。天心书院  明隆庆间(1567 -1572),举人陆光宅建,院址在旧带(今新埭镇旧埭村)。成为晚明阳明心学的宣讲地。尔安书院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御史陆陇其归田后设立,院址在顾书堵东(今新埭镇泖口村)。陆陇其讲学泖口,四方学生慕名而来,昌明理学,影响巨大。观海书院  清乾隆四年(1739),乍浦海防同知林绪光集资创建,初名九峰,院址在乍浦南门内城隍弄西首(今杨家池旁),有房屋8间。聘进士陆培为首任山长。康熙年间平湖知县朱维熊说:“湖邑大海回环,生其地者多钟九峰三泖之秀,以故名臣辈出,科名盛甲七邑”。

陆氏乡贤促进了平湖慈善事业的发展。《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因子就是“积善行德”。平湖陆氏乡贤在尚义方面大有作为。明代有敕旌尚义之例,平湖尚义支始祖陆宗秀(号坦庵),为人敦厚,有至行。《平湖县志》(程志)载:“正统五年(1440),岁大祲,出粟麦二千九百石助赈。事闻,赐敕书褒美,表其门曰:尚义”。宗秀后人乐施好善,代有其人。宗秀长子陆珪携诸弟,在景泰六年(1455)为乡邻给谷种,为死难者施于櫘椟(棺材)、下一年,有碰上饥荒,出谷五千余斛赈灾。陆杲与子光祖、光祚等陆续置义田1078亩,周困优老,助婚恤丧,励节育才,尚贤劝廉。陆氏灵溪支宗祠在窑滩,据乡贤陆之祺《陆氏宗祠记》,有义田160亩。陆序,出粟千石赈饥,上闻,授序七品秩。陆瑞铨,值岁荒,平粜煮粥,百姓全活甚多。

图片

嘉兴府下平湖宗祠、义田最多,形成了独特的平湖现象,一种地域传统,这也说了平湖乡贤回馈乡里的为民举措。在慈善方面还特出表现在筹建公共实施上,像陆杲、陆光祖、陆葇等建设平湖报本塔,均出钱、出力并动员全县民众募捐,持之以恒,百折不挠,不遗余力。晚明陆光祖继承陆氏乡贤风范,于里间“立义仓,一乡赖之”。平湖发生饥荒,在通衢大道设粥,备药施济。

陆氏乡贤与平湖地域文化传播。陆氏乡贤建有藏书楼,藏书丰富。陆烜,有书楼名“奇晋斋”,藏书甚富。且深于校补,“凡治定之书必用雌黄,其色久而不渝。……修补古书浆糊必入白芨,则岁久不脱”。陆烜性嗜藏书,废产购书,收藏甚富,校勘甚精,为浙江著名藏书家之一。陆烜在《奇晋斋丛书》自序云:“余家鲜藏书,又力不能多藏,然唯好之深。故十余年来,得于书摊贾人者颇众,有出前人所见之外者。”陆维鍌,书斋名“求是斋”,积书盈架,尤富乡邦文献,在抗日战争期间,惜大多散失。清代还有陆陇其也藏书甚富。有藏书目《三鱼堂书目》不分卷存世,目中著录藏书500余种,间有旧本、抄本。此目有解题,语虽简略,颇可参考。陆氏著述等身,著有《读礼志疑》六卷、《四书讲义困勉录》三十七卷、《松阳存钞》二卷、《松阳讲义》十二卷、《读朱随笔》四卷、《剩言》十二卷附《陆清献公年谱》一卷、《三鱼堂文集》十二卷《外集》六卷《附录》一卷,以上七种均为《四库全  书》著录。还著《续困勉录》六卷、《学术辨》一卷、《问学录》四卷、《战国策去毒》二卷、《古文尚书考》一卷,以上五种均为《四库全书》存目。另著有《三鱼堂四书大全》四十卷、《陆清献公治嘉格言》、《陆清献公日记》一卷、《礼经会元疏 释》四卷、《陆清献公莅政摘要》二卷、《畜德录》等。还编有《灵寿县志》十一卷,对《祁州志》、《南皮县志》、《武功县志》等志撰写评介,阐述修志理念。后人将陆陇其的著作汇集编为《陆子全书》七种一百二十卷。2020年又在《陆子全书》的基础上,利用4年的时间,整理点校,有中华书局出版了《陆陇其全集》(15册)。

吏部尚书陆光祖长子陆基忠(1549-1616),字伯贞,为人正直,以荫官至刑部郎中。当湖东有陆鸿胪祠,祀基忠,陆鸿胪祠内有藏书三千卷,以供弟子修业。陆启浤(1590-1648),字叔度,后更名遁,字韬士。崇祯中贡生。学者、诗人、藏书家。以诗名京师,著有《读史十部》四十卷、《经世谱》八卷等。性喜聚书,藏书印有“陆印启浤”、“陆氏叔度”、“一名遁”、“韬士”、“一字韬士”、“象山之裔”、“陆叔度书画印”等。著有《贵趾山房集》。

陆坊(1764-?),陆烜子。字礼约,号野桥,平湖人,居胥山邱里。清诗人、藏书家: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授永康县训导。幼承家学,学问通博,尤长于诗。承父志藏书,著《草心亭诗钞》六卷、《鹤斋存稿》二卷、《百幻诗草》、《明诗精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