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填报志愿之浅见》

 斐言乱语 2023-06-23 发布于湖北

《高考填报志愿之浅见》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尽管还没有放榜,但很年轻人的命运已经被家长认为的“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所框定。与多年前的高考不同,现在是高考成绩揭晓了填报志愿,相比以前碰运气,现在比拼的更是实力。每年放榜后,有很多的家长就会咨询专业机构,或者咨询熟人中的“成功人士”,咨询如何填报志愿。每每到6月底7月初,我也总能接到几个曾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的咨询,当然更多的时候,是我的意见给了,但考生或者家长志愿该怎么填还是怎么填,再后来,我也基本上不给什么明确的意见。对于苦读十多年的莘莘学子,还有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我实在不愿意敷衍,当然也不愿意违背良知,于是以我的认知水平,写下此文,仅供参考,也不再做单独的咨询。

   都说现在内卷严重,贫寒子弟无出头之日,但我依然负责任告诉朋友们,任何的时代都是拼爹(当然也拼妈)的时代,我这里说,最终比拼的不是父母的财力和权力(大多时候认知和地位是成正比,但只是大概率相关),而是拼父母的认知。对于填写志愿,我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选地方(高校所在地)

        2016年,二胎放开了,2021前,三胎也放开了,但是近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大多数还是独生子女,很多的父母认为自己只有一个儿子(姑娘),大多都倾向于让子女在本省(直辖市或自治区)内就读。自己生养大的孩子,突然要离开自己到外地,于亲情难以割舍,但是靠感情去决策,往往容易出现失误。我的观点是,期望子女出人头地的,往远里送,渴望儿女陪伴左右的,就近就读。古时候有个谚语,成大器的孩子都在外地,孝顺的孩子都在父母身边,这两者很难兼得。对于大多数孩子,18岁前基本上远离父母的很少,再之年轻人的心智模式还没有成熟,不管在为人处事或者心理上都有依赖父母的习惯,如果送到远处的大学就读,不能经常回家,慢慢的就学会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当然也有可能学会独立的精神,甚至独立的人格。如果就近就读,两三天的假期,甚至一个周末都可以回家省亲,孩子依赖大人的心里无法撇除,如何去培养独挡一面的能力。其次,讲孩子送远了还有个好处,就是能够增长孩子的见识,日后在职场上打拼,见识有时候比学识更为重要。万科招聘应届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喜欢用家在北方但在南方上学(包括家在南方但在北方上学的)的毕业生,理由当然是在外地上了四年学,见识比只待在出生地的学生高一些,适应性更强一些。就算毕业了回到家庭的所在地就业,也要比出生上学一直不挪窝的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要强一些。再之,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留在本地或者本省上学,往往省外的同档次的高校录取分数相对低一些,如果考生的分数卡在一二本的分界线,往往能占到意想不到的便宜。

   二、大学

   前些天,听到一位教育界的朋友谈到一个观点,就是高考分数相对较低的考生,考上大学基本上意味着停止学习。尽管这个说法比较武断,但是仍有其根据所在。一个孩子,从7岁开始,到18岁高考,如果不加上幼儿园的三年,基本上在学校读书12年,如果能一直保持成绩优异(优良),挤过独木桥(现在这个说法不太准确,权且用之),就已经证明他先天智力良好,意志坚定(能在全军万马中脱颖而出),而且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坚持把一件难的事情干成。而成绩相对差一些的,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困难面前习惯性的放弃,这个习惯养成了,送到大学也很难有大的变化。古人言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能有点夸张,但把这个年龄限延后到15岁,是比较客观的。按照正常年龄,一个考生首次参加高考的年龄是18岁,也比15岁晚了3岁,所以说后天的努力基本上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走势影响不大,这里说的后天的努力没有多大影响,是很多人18岁后基本上就不去努力了,不是说努力没有用,而是现实中大多数的人都是靠惯性在生存或者生活,因为改变一个人的先天(年轻时)养成的习惯太难。这一条说的选,实在是没办法选,因为高考成绩已经决定了一个考生大头朝上,还是大头朝下。

   如果有的选,宁可选排名靠前的高校,而不要选排名靠后的高校(由于选专业的因素,随后再说)。一个家,能够传承的是家风,而一个高校,传承的是学风,好的高校胜出的实际上是学风。人是环境影响的高级动物,选择一个好的高校,实际上选择了一个好的环境,“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就是这个道理,孟母三迁也是遵循这个道理。还有就是如果考生的成绩实在不怎么样,建议宁可选历史更悠久的学校的大专,也不要选成立时间较短的本科,至于理由还是学风和传承使然。

   再之,上一所相对排名靠前的高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就业后,当你要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的时候,你曾经的大学同学,可能曾经没有什么交往,但是要拉你一把,简直太容易不过。不过有两个前提,是你个人的能力没得说,再就是你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在进入中年(45岁左右吧)前依然非常的上进,而且你还要在毕业后的很多年要跟未来可能出人头地的同学保持链接,或者说要进行一定的感情投资。如果你上的是不入流的高校,毕业很多年后,你的同学混的还不如你,或者大家混的都不怎么样,那么所谓的帮衬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三、选专业

   再讲如何选专业,我经常听到很多学生提到什么“天坑专业”(我也曾经就读的是天坑专业之一),什么热门专业,但我想说的是专业并没有那么重要,如果说重要,就是应届毕业的时候找工作的时候的那次机会,说不重要,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也没有从事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再之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很多人也会脱离本专业的工作(说明下一直从事某一专业工作的人当然也有),其次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直接用到工作中的只有15%左右,而且随着时光的推移不断衰减。再之,热门专业这个东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上学的时候是热门,毕业的时候可能就是冷门了,所以不要迷信所谓的热门。想当年,我读大学那会,会计专业比较热门,结果过了一些年,会计专业就已经相当的冷门,选专业这块,要用发展的眼光去选,也就是要学会看趋势。其次,还有垄断行业的专业,一般家庭慎选,大家都知道这个专业毕业后起点高,起步薪资也高,但是你要想想自己有没有相关的资源,挤破头都很难进去的专业岗位,要问问自己家有没有这个后台。有后台有关系当然好,没有后台没有关系,就业时随便找份工作,相当于靠专业就业这个机会就丧失了。

   铺垫了这么多,选专业这条,首先让考生选自己热爱的专业(不过多大多数没有走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热爱所在,更多的人只是有点兴趣,或者算作爱好罢了),选热爱的专业,有一条就是自己选择自己会负责,通俗点讲自己会认账,加入选的不好,不会怪罪到父母头上。其次,选择父母有资源的企业,或者说父母在什么行业子女就选择什么行业,龙生龙凤生凤还是有道理的,毕竟父母在这个行业内积累的时间比较长,相对来说比在其他行业优势更明显一些。再之,选择父母有资源的行业,例如父母的直系血亲或同学挚友所在的行业,当然前提是父母在这方面提前做了投资。选专业这块,很多人喜欢用“喜欢”、“感觉”、“爱好”等词眼,我想说的是,这些字眼都不理性,恰恰相反,决策和选择只有在理性的时候才能做到英明正确。

   关于志愿填报,我谈了上面三点,再扩展一下,毕竟读书是为了就业,或者工作,我就站在职场的角度(我打了14年工,创业近10年),谈谈站在用人单位更看重于应届毕业生那几点。第一是学习力,衡量一个人才是看他的学习力,或者说是自学能力,也就是进入职场后保持终生学习的能力,学历只能代表一个点,就是毕业了;第二是可塑性,就是后天被打磨的能力,现在时兴讲一专多能,也就是除了专业以外的能力,专业能力必须掌握,专业以外的能力也要熟悉,职场需要专而精的人,更需要广而博的人;第三是态度,态度积极乐观的人,能力迟早都能培养起来,消极悲观的人,遇到事情就推诿逃避的人,再好的机会也很难抓住。态度背后隐藏的是动机,但要让一个人改变动机,很难很难,这点就不展开讲了。

   最后补充两句,我以上的观点只是大概率可能,个别特例不在讨论之列。再之,所谓的校址、学校、专业都是某一固定时段的静态选择,一选也定不了终身,淡然处之,因为人的职业生涯很长,人生也很长,就算选错了,还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淡然处之就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