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藩镇割据”后,为什么李唐皇室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却毫无作为?

 炫叶楓雪 2023-06-24 发布于广东

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先为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局势。

中国古代封建历史有这么两个基本的“铁律”:

其一、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

其二、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而唐代“藩镇割据”的局面恰恰违反了这个铁律。

这不是因为“天意”(统治者的个人意愿),而是地方势力(包括安禄山、史思明等地方武将在内)过强之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藩镇割据时期,唐朝基本上已经丧失了对地方的“绝对掌控”了。

地方藩镇势力手握重兵,而且经济独立,已经完全可以不受中央节制了。

这一点在“河朔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安史之乱结束以后,由于安史降将势力过大,中央已无法对他们进行完全掌控了。

唐肃宗为求暂时的自保,只好册封安史降将和镇压有功的功臣为“节度使”。

“河朔地区”的三个节度使镇势力最为强大。

而且要说在这一百多年里,唐朝皇室一点作为也没有,其实也不对。

一·唐朝皇帝的努力

1.唐宪宗李纯削藩

唐宪宗时期,任用武元衡和裴度为相,积极改革吏治,使得唐代有了改变的局面。

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后,他的儿子吴元济为了“子承父业”,于是选择秘不发丧,反而

上书中央,请求继任职位。

唐宪宗当然不傻,于是选择了严厉拒绝。

吴元济恼羞成怒,竟然举兵谋反,一路打到了东都洛阳。

唐宪宗于是派遣李愬带兵平叛,李愬采用奇袭战略,连夜攻占了蔡州,并活捉了吴元济。

唐宪宗本想“杀鸡儆猴”,没想到其他节度使率先出手。

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竟然派遣刺客当街刺杀了唐宪宗的宰相。

好在唐宪宗及时处理,这才将“藩镇势力”维持到了可控的范围内。

但唐宪宗在位仅十五年,他死后,生前的努力大多付诸东流。

2.唐德宗削藩

唐德宗时期,处理藩镇势力的方法也很高妙。

鉴于当时中央已经没有能力武力控制地方了,所以唐德宗采取了“分化、离间、联合”的方法。

上台之后,唐德宗将西川节度使崔宁紧急征召到了京师,不动声色地夺了他的兵权。

之后唐德宗不断用不同的方法削弱地方,将藩镇力量逐渐削弱。

但好景不长,山东道节度使梁崇义敏锐地意识到了唐德宗的“野心”,并开始公然反叛。

之后唐德宗用计谋拉拢了李希烈,并成功干掉了梁崇义。

只可惜此时的藩镇已经尾大不掉了,所以他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唐朝的局面。

二·藩镇未解之局

唐玄宗统治后期,宠信杨贵妃,不理朝政,并且还“认贼作子”(杨贵妃认安禄山为干儿子),导致安史之乱一发不可收拾。

安史之乱爆发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唐玄宗的纵容,他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

地方因此不仅获得了兵力,还获得了钱粮,有了和中央叫板的资格。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还是执迷不悟,他的儿子唐肃宗即位之后,唐玄宗不甘心放弃权力,竟然派自己的儿子外出领兵,进一步搅乱这摊子浑水。

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ps:李璘受封之地位于江东地区,并未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李璘凭借江淮地区的赋税维持了数万人的军队。

当然,地方势力之所以能够和中央叫板,最重要的还是“募兵制”。

“募兵制”实行之后,节度使们彻底掌控了地方的财源,成为了“称霸一方”的割据势力。

藩镇里的军队基本上就是地方的私军,他们不仅不用听从中央的调遣,而且俸禄也由地方自行补给。

在这种情况下,藩镇军队当然对中央也就没有了忠诚度了。

这才是唐朝皇室没有办法根除藩镇势力最根本的原因。

三·宦官的崛起才是唐朝灭亡最主要的原因

中唐以后,虽然藩镇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形势,但总体可控,也并没有与中央成常年作战的局面。

真正使唐朝灭亡的,还要看那些宦官们。

唐朝晚期,宦官成了大唐的实际“掌控者”,他们借助皇帝的权威,肆意排除异己,杀害忠良,使得唐朝的朝政一发不可收拾。

号称“小太宗”的唐宣宗即位之后,任用贤能,贬谪李德裕,结束了牛李党争,并且大力抑制宦官势力。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唐朝一度有了恢复的局面,并出现了“大中之治”。

可惜,唐宣宗也和他的祖先唐太宗一样,服用了“仙丹”,导致重金属中毒,一病不起,最终去世。

唐宣宗去世后,太监们彻底掌控了政权,大唐的江山也来到了末路。

总结

1.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根本上无法破解,因为藩镇的军队和钱粮都由地方节度使供给,这导致地方军队对中央根本就没有忠心可言。

2.真正使唐朝走向灭亡的不是“藩镇”,而是“宦官专权”,宦官们架空皇帝,唯利是图,只想要借助皇权为自己谋利。

宦官乱政才是唐朝灭亡最根本的原因。

3.唐朝皇帝不是没有为结束“藩镇割据”局面而努力过,只不过他们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藩镇问题”。

而且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皇帝根本没有实权,又怎么能解决地方问题呢?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明史》《大明历》《明书》《战国策》《清史稿》《晚清血泪》《太平天国》《曾国藩家书》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