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诲白书香世家理论建构

 愚然楼 2023-06-24 发布于湖南
为了重建生命之学问,承接儒家道统,使国学热之实践符合传统文化之真义,兹以古人进学次第,结合今人修学背景,提出文人国学之理念,以此理念为建设书香世家之理论架构:
一、基本概念释义
(一)文
《易》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人,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人者,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人,即今者所谓教育家与哲学家合二为一者也,非所谓酸腐、下流、轻狂无行之文人,而是中正平和,以天下为之已任之儒者,能够化民成俗,至少有志于此方可谓之文人。文人未必圣贤,圣贤必是文人,故志在圣贤必先求为文人也。
(二)国学热
国学本无其名,是国外汉学家对中国文化之别称,当前为方便而将就使用,实指儒学,也是中国传统教育之正脉,人文教养之来源,语文教育之通则也,以后儒学恢复正常,则可取消国学一词;
(三)文人国学
有两义,一是此等文人来推动国学,谓之文人国学;二是尚未成为此等文人,但是读着读着,也就成了此等文人。如此国学热,才能不歧出不偏离,符合儒家之学与教育理想;
(四)书香家长
教育之目的在开发人性,扩而充之在化民成俗,故教育之架构必是内圣外王,核心为修身,第一步开用为齐家,故凡言教育者,莫不言书香世家。世家之建设需要三代,第一代尤为重要,盖无第一代,第二第三代则无所从来。第一代家长须是书香家长,书香世家之建设才能启动,否则遥遥无期,永无实现之日。书香家长介于普通家长与文人之间,见识高于常人,但学养不够。其价值在于启动世家之建设,能做真正的铺路石,从小家开始化民成俗,营造国学热之体系及土壤,让传统文化之恢复有成功之可能。
(五)修学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修学即修德、进学、徙义、迁善之意,非徒见闻之知,应试之学而已矣。今之国学热,多将国学教育扭曲为应试之学,失却修学之意义。此乃时弊,无碍千年之大局,但亦需要及时调整,以免当下的国学爱好者罹于忧苦也。
(六)体系

在现代学术观念中,一般解释为若干有关事物或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但此等解释实无意义,不能让人把握体系之真实含义。体系实为无限在有限中得以呈现之化身和代言人,体系之于无限,犹如耶酥之于上帝。体者本体,是形而上依据,相对于无;系者统系,可以用手提契之绳索,相对于有;无限只存有不表现,必须有一个坎陷,将无限在限制中表现于现实世界。此坎陷必形成一个体系,方便以概念描述之,让处于有限时空中的人类能够把握,按现代人之说法,有一个抓手,使无限能在有限中表现。故体系乃沟通有无之桥梁,形上形下之通孔。

二、书香家长修学体系的宗旨与意义
(一)指点体系之意义及其重要作用
体系之力量至高至大,现实中无任何力量能够比拟,因为它本为一切力量之来源。体系第一步呈现为文明形态,再进一步呈现为时代观念,最后直接化为生活方式,让老百姓日用而不知。故个人之活动必依赖于体系,无体系则无法视听言动。盖人之意识虽无限,但必须借助一体系,使自己处于时空与因果律之中,才能有所表现。能表现乃有意义,否则只是一虚无,依老子意,包含无之有才是真有,包含有之无才是真无。“无”无需体系言,“有”必以体系言,无体系不可言有。故人之思维、语言与生活方式,皆有一体系,视听言动一出,必有体系支撑,亦必表现一体系。出于体系,归于体系,此千古恒常,所不同者,在见不见道耳,见体系乃可言见道。
儒家文化首重建体,建体之行为称为工夫,但第一期国学热很少有人懂得工夫路径,故不做工夫,而是糊糊涂涂地盲目追随,直接跨过建体一步走向功利,连铺路石都做不到,反而扼杀国学教育。
此概念之提出,旨在提高国学爱好者学养,以切实完成此建体之工作,解决旧瓶装新酒之问题。国学教育目前之问题,即旧瓶装新酒且不自知,故动则得咎开口便错,而且不知错或不知错在何处。既不能使自己受益,更不能化民成俗,反而自误误人,造成大量负面案例,但一出问题往往归咎于儒家文化,使儒家文化蒙冤受尘,陷国学教育于困境。譬如徐庶之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忠于刘备,被曹操抓走老母亲胁迫其归顺曹营,他就是身处两个体系,因此不肯为曹操出力。徐庶是明白自己的状态,故意不出力,一般人不明白自己的状态,身处两个体系而不自知,所以肯出力而没有效果。体系即方向,处于旧体系而用新体系之法,亦是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所谓体用,有体才能开用,无体固然不能开用,体系错了,强力开用必然出问题,此即国学教育实操层面之病根所在。
教不得法,病根是学不得法。教育乃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之事,学即是己立己达,教便是立人达人,自己未立未达,必不能立人达人。有己立而不一定立人,未有己未立而能立人者也。学不得法便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能跳出旧体系,故还是应试思维,重视技法与效果,心态与动机还是功利,当然动则得咎,开口便错。
在应试体系之内,全日制学国学也是应试教育,在儒家体系之内,体制教育也是国学教育。
须是对智慧与知识之学有清晰分判,在智慧之学的体系内实操方可成功,若自家无此体系,则需及时构建,不可躐等也。
智慧之学是做人做事与读书打成一片,浑不可分,没有知识与生命之隔阂,心灵活泼,上通下达,随时可观天文之时变,以化成人文并安顿现实生命,故谓之生命的学问。既学国学矣,仍以知识求之,以技法为之,以功利待之,自绝于智慧,下乔木而迁于幽谷,岂非惑与?
本体系之作用,直白言之,就是儒家文化之拐杖,国学爱好者循此用功,更易读懂儒家文化,从而兴起一个成为儒家之徒的真实意愿,若能如此,则国学教育自在其中矣。
(二)指点建体之下手处
从体系到文明形态,到时代观念,再到生活方式,亦是知行合一,体系好坏皆是如此。生活方式乃体系最后之呈现与运用,是建体之目的。是故建体即是建设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斯谓之化民成俗,故凡宣导一种理念,莫不影响甚至改变生活方式,且以此为成功之标志。反之,欲建体系,必从生活方式入,舍此别无他途。文人国学正是从生活方式切入,使没有真生命之现代人从工具理性中跳出来,把工具化、物质化的生活方式,转变为有道德有性情的生活方式,置于生命之学问的体系之中,恢复真生命,乃有可能成功国学教育。
盖学绝道衰百年之后,中国文化虽已开始强势复兴,然西方观念已深入人心,受此降维打击,现代人已无根源性之思考与反省能力,每日处于海量资讯与观念的灾难之中,日益远离真生命与理性,欲复兴文化而不得其法。但人性总是愈不会思考愈爱乱思考,恒作无根之谈,故犹太人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良有以也。文化复兴之根本在国学教育,此乃废墟中建高楼之工作,故第一步必是厘清概念,重建体系,否则只会加剧观念之灾难,非徒无益后必有灾,焉可不慎与?此事本为儒家所重,亦已指点出工夫路径,然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恒以功利为事,孳孳于技法与效果也。故文人国学乃是践行儒家之言,强调践建体之重要,并非另立他说也。
教育乃千年理想,本不措意于一时之成败。然圣人不能不仁,不能以百姓为刍狗,故文人国学不是要争一时之成败,而是不忍此一阶段内国学热家庭之忧苦也。吾非圣贤,然国学爱好者必须志在圣贤,志在圣贤则必有此担当。非独国学爱好者应该志在圣贤,人人皆须志在圣贤,故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崇尚国学而无此担当,何异于禽兽哉!然国学爱好者多无此担当,何以故?非不为也,亦非不能也,实不知也。文人国学点破此事,使国学爱好者先知之,而后痛下工夫进德修业,按儒家工夫之路径做学问,做工夫,日益能之,则国学教育之理想庶几可致矣;
(三)构建一建体之体
书香家长修学体系乃文人国学之实操和途径,故称建体之体。书香家长未必是文人,但文人必是书香家长,文人家庭亦必是书香家庭。从圣贤到文人再到书香家长,并非等而下之,而是指点道之所在,构建一建体之体,豁显工夫路径,使国学爱好者学得其法,教得其法也。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朱子释曰,孝弟非本,为行仁之本也。是说孝弟不是本,是行仁之本,此注非常高明,其中包含一“在外而不外在”之理论。即孝弟在仁之外,只因一般人无法理解仁,只好指点为仁之本,意即如果不解仁,只管做好孝弟,仁就在其中了,此即行仁之本。故孝弟之外是从理解力而言,因此在外而不外在,此理非常高明,能够指点一般人行仁。
同理,书香家长在文人之外,而不外在于文人,文人在圣贤之外而不外在于圣贤,此“外”是从学问和能力言,本质上还是一事。如此才能指点普通人从渐修直至顿悟。首先使其知道书香家长和文人和圣贤是同一个高度,只是量上的区别,而无质的区别。同时,亦给现代人一个所谓接地气的抓手,使之能一步一步走上来,不因圣贤太高而不敢承担,也不因书香家长太低而放弃了理想。此谓建体之体,所谓接引是也。
就个人修学言,欲至圣贤,必先求为文人,欲至文人,必先求为书香家长。就体系建设言,欲为往圣继绝学,必先倡导国学教育,欲成功国学教育,必先重建人文传统,欲重建人文传统,必先建设书香世家。而欲建设书香世家,必先培养书香家长,故书香家长之培养乃国学教育成败之关键。
书香家长修学体系,即为此故而构建,期在使国学爱好者明白工夫路径与进学次第,扎扎实实进德修业,使好学者善学,善学者乐学,早日把握一心开二门之哲学模型,能尽其心知其性,进入生命学问之体系,使其“国学教育”真为国学教育,还国学教育之高明,庶几不自误误人矣!
(四)扭转现代学问之立场
现代学术源自清末民初,是在全盘否定中国文化之基础上,以西方文化解释中国文化,使中华民族丧失文化自信,自我放逐,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从文化入手动摇国本。故自冷战以来,西方以文化入侵为主要手段,对我国民之精神生命进行了深远影响和严重戕害,而今愈演愈烈,天下兴亡只在一线之间,扭转学问立场乃根本手段及避免武力之上策,华族命运和世界和平皆在其中,个人修养和国民教育亦随之不同,此诚急务亦且根本大事也,国学热其知之乎?
文人国学和书香家长修学体系,在包容西方和学习西方之基础上,用中国解释西方,解释世界,解释宇宙,以扭转现代学术之偏见,而为人类理性之价值而奋斗也!
但是扭转学问立场谈何容易?思想观念必融入生命之中成为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无异于害其性命,所以扭转已经成熟之学问立场非常困难,主要依靠重新培养。从没有学术基础的书香家长和孩子开始,赋予其全新的学术立场,乃根本之法,待其成熟后以儒家立场来著书立说,影响风气,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时代,中华文化之复兴才算真正成功。复兴文化亦三代之功,第一代最重要,而且最难。因为第一代人责任最大,但学问最差,甚至不懂何为学问,以这样的人去改变学术方向,不啻痴人说梦,故曰最难。但其实又是最易,因为一张白纸最好画图。既定观念之学术界不易改变,只能靠书香家长来开疆拓土。
学术观念不改变,国学教育将永受质疑,中国孩子永不能光明正大地接受国学教育。跳出旧体系,从普通家长而书香家长,再到文人,再到圣贤,重建新体系,乃国学教育和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故培养书香家长,意义深远而重大!今人已能谈心性、功夫,甚至号称为国学教育护法,但多是口头禅,皆学不得法也。
我个人并无学问,在每一个领域皆非专家,只能建立体系,陪人共学而已。惟以专家身份传授知识之学,本非当前要务,当前要务是厘清观念,导正观念,重建立场,重构体系。故此体系并非以授业为主,而是以传道和解惑为主,对现代学术偏见及其影响下的生活方式逐一分判和解析,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为其定位,让第一代书香家长先成为明白人,先使智及之,才能做工夫从而触及仁守之的问题。

龚自珍云“但开风气不为师”,大贤以上才能开风气,也是真正的师,但是他谦虚,不自居为师,此儒者风范也。我自然不敢谓之开风气,只是在文化复兴风气之下,幡然奋发构建一建体之体,至于不为师之谦虚,更无此资格,因为我本不配为师,又何来不为师之谦虚呢?我只是把这个体系、次弟和路径摆出来,给大家做一个参考。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则千虑亦未必有得,识者见之,若能体察我心,也来做此建体之工作,必在我之上,则我亦算抛砖引玉,对时代有所补助焉。

三、基本构架与学习原则
(一)学问体系
以二十字简要言之,儒释道西武,琴棋书画印,诗词歌赋文,农耕与百工。儒释道是中国文化之主流,其中涵摄了印度文化,西则是泛指西方文化,此四家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主流,亦是发自源头的原创性智慧,新儒家之志业是中西汇通,即是通此四家。此四字已笼罩后面十六字,后面十六字乃前四字之展开和呈现,农耕与百工指生活与科学技能,故此体系实已包含人类全部的学问。
(二)学习原则
少也贱,多能鄙事,博学多能,以实践理性为体,开出思辨理性,以思辨理性为用,呈现实践理性。一切学问归宗于儒家,一切学问由儒家开出。
这些学问当然不可能全部掌握,在每一个领域都成为专家,既有现实上之不可能,亦非智者之虑。庄子云,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此乃对待知识的态度,朱子之所以被陆象山批评学不见道,又有阳明对其反省才接上心学道统,正是因为朱子容易陷人于以有涯逐无涯之殆。
故学习之道在构建体系和驾驭体系。先知道何为体系,再知道体系何所从来,再知道体系内有何内容,再知道自己最低限度应该掌握多少学问,最后知道体系如何构建,以此原则学而时习之,庶几亦可“四十不惑”矣。
何谓见识?见之且能识别,谓之见识,对体系有客观之了解,能把握体系甚至能构建体系,即是见识;何谓见道,对体系和学问能分判、归类和定位,即是见道;何谓悟道,以此见识进德修业而有所得,即是悟道;何谓行道?依赖体系而不为体系所缚,有驾驭体系之能力,以此能力做人做事,即是行道;何谓证道,长期行道而能将良知天理如如朗现,并能大而化之,不自居圣贤,即谓证道。
道德的宇宙必包含知识的宇宙,智慧必然追求知识,此谓实践的智慧学,智慧一定会敦促自己去将智慧实践出来,此过程即形成知识和应用知识之过程,本身已包含知识的形成原理和使用原则。故对知识技能之掌握,亦须尽力为之,不可以智慧为搪塞,放弃对知识技能之训练和学问之追求,以免放荡而虚者也。

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学习能力、年龄和意愿,确定一个可行之目标。对于知识技能之掌握,我划分为知其名目,知其大概,粗通,精通四个层次。按这四个层次,对于一个合格的读书人,我的愚见是:知其名目,要达到90%以上,知其大概,要达到50%以上,粗通,要达到40%以上,精通,要达到20%以上。先生有通家之谓,多个专家之和乃可谓之通家,而非忌讳知识技能和成为专家,此谓通家,此谓实践,孔子少也贱,多能鄙事,博学多能,正是最佳之学习范例也。

四、藏书体系
(一)藏书范围
有此体系自必有此藏书,家无藏书,不可言书香世家。藏书范围须以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四大类为主,其次为个人专攻方向之专业书;再次为科普与科学史读物、政治、经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再次为一些生活技能方面的实用书籍,如理疗、种菜、养花、酿造、维修维护等。谨慎购买一般畅销书、时尚读物、童书和绘本等杂书。
(二)藏书原则
1、要有体系,每一门类之基本著作及经典著作尽量购齐,不可考虑懂不懂,能不能看完,那是市侩精神,不是贵族精神;
2、要达到基本的数量,结合家庭面积大小,一般藏书应该达到三千册到一万册之间,低于三千册免谈书香世家。如果条件允许,家庭面积达到数百平甚至上千平,藏书超过两万册亦不为多。

3、要讲究版本。这个讲究不是指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而是指正版及学术水平,故要注意出版社、编者或译者。

五、自我定位与学习规划
(一)学习对象
1、十五岁以上,有志于传承道统的青少年;
2、基础较好,年纪较轻,学习能力较强的书香家长;
3、基础较差,年纪较大,学习能力不强的书香家长;
(二)学习规划与自我定位
1、第一类学者自我定位应是专职的学生,以学习为本分,十年课程(见《李诲白书香世家共学体系》)全部学完,全部合格,十年学迄,应在学问上有一基本立场和规模,见识超迈,学养深厚,志向高远,格局开阔,博学多能,道心笃定,有圣贤气象与学者风范,可进一步深造、历练而趋圣贤之域;
2、第二类学者之目标是比较优秀的书香家长,以推广国学和教育人才为本分,十年课程全部跟着过一遍,功课合格率达到百分之三、五十,作业可按需完成。学问上亦有一基本立场和相当规模,大体已立,见识超迈,志向高远,格局开阔,道心笃定,有圣贤气象与学者风范,有一定学养,对学问的规格和路径有客观之了解,能随机指点,知道自己做教育不会再误人子弟;
3、第三类学者之目标是合格的书香家长,以推广国学和辅助教育为本分,十年课程全部认真跟着学过一遍,只求见道,不求学问上合格。有此学习经历,知道何为学问,何为书香家庭,孩子将成为何等样人,不再两眼一摸黑,病急乱投医,自误误人即可。对于学问能知其大概,见识超迈,志向高远,格局开阔,道心笃定,有圣贤气象,对学问之规格和路径有客观之了解,能随机指点,不会再陷入无端之焦虑,不会再为现实心所蒙蔽,从而障碍和牺牲自己的孩子。
此乃理论架构,课程体系与进学次第见《李诲白书香世家修学体系》
2022年5月初稿
2023年5月修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