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承德1972:有雨量纪录以来降水最少的一年

 老羊铲史 2023-06-24 发布于河北
老羊的话:
客观原因,老羊现在的时间有点儿紧,做不到像以前那样频繁地“铲”了。但写了六年的公众号,放弃了又有些可惜,尤其还有那么多陪伴了老羊六年多的朋友们。端午假期,除了回家去看了一眼外,就认真地找了这些资料,给大家看看50年前承德那场大旱。
阴晴雨雪,都是自然现象,暑热很快就会过去,心静自然凉爽。
朋友们夏安。
1.
1971年12月27日,承德县朝梁子大队干部群众,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隆重集会,庆祝毛主席为这个大队《所谓落后乡村并非一切都落后》一文所写的按语发表十六周年。
承德日报于12月29日发表的报道说,几年来,这个村已经修成高标准水平梯田七百亩,修建小水库一座,打大眼井和小井三十二眼,修建机井三处,建扬水站一座,绿化荒山二千四百亩。这些农田基本建设有效地发挥了抵抗自然灾害的作用。
文章特别指出:今年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仍获得丰收。
这是1971年底。
据承德市档案馆编辑的《1948——1981承德市大事记》:
这一年的7月,承德地区除了围场外,全地区连续23天没有降雨,八县一市出现严重干旱,气温高达摄氏零上三十五、六度。造成大面积农作物“掐脖旱”,受灾面积221.8万亩,占受灾县市粮食作物总面积的51%。其中较严重的82.3万亩,有3.8万亩田禾干枯。
然而,对于即将到来的1972年来说,1971年的干旱只是一个开始。

季增  摄影

2.
1972年,直接延续了1971年的干旱。
人们盼望着下雨,一盼就又是半年。宋人戴复古《大热五首》其一,能表述天气的炎热与人们的焦虑: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叶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久不下雨,天气炎热,水汽蒸发,到这一年的6月,武烈河出现断流40天(《承德市城乡建设志》)。避暑山庄内湖区的水旱成什么样,没有查到记载。
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关于那个年代的很多事情,都查不到相应的文字记载,即便是有那么多有名和无名的文人,还有那么多的官员,包括住在那里的那么多人,都很少有人写那个年代的阴晴雨雪。
与平泉紧邻的宁城自1971年冬到1972年7月,238天没降透雨(《内蒙古赤峰市气象灾害与农业年景》)。《承德气象灾害志》记载的平泉旱灾:
平泉县从1971年8月到1972年7月,降雨201毫米,10处发电站停止发电,15处水库到7月份干涸10处,地下水位普遍下降2米多,旱死林木2.4万亩,旱死幼树7800亩,干涸水井2000余眼,180个生产队,2.1万多人、1.4万多头牲畜饮水困难。
宋营子公社有1000亩杨柳树旱死,死亡大牲畜156头,羊2065只。
1972年6 月12日 中共承德地委、地革委关于抗旱斗争情况向省作了报告,由这段简短的文字,可以看出当时旱情严重之程度:

全区自去年八月初到今年五月底,十个月中降雨量只有一百一十二毫米,是承德地区自1921年有雨量记录以来降雨量最少的一年。全区五百多条长年有水的小河已经没水,三十一条较大的河流,有十八条已经 断流。四万多眼水井,有一万四千多眼干枯,四千五百多个生产队饮水发生困难。到五月中旬,有五十多万亩耕地没有播种,一百二十多万亩已播种的不能出苗。有八十多万亩缺苗断垄。五月十九日,地委、地革委向全区发出了“立即动员起来,积极开展抗旱斗争”的紧急通知。动员了一百一十二万干部、群众投入抗旱第一线。

——《1948——1981承德市大事记》
1972年6月13日,承德县召开抗灾会议。此时,该县已经干旱140天了,河流、水库多数干涸,459个生产队人畜饮水困难。有1.3万亩耕地应种未种。
最为诡异的是,当年5月15日夜间,承德县气温骤然下降到了零度以下,有五个公社降雪,冻坏了农作物6万亩,稻秧800亩,有26.1万亩需要翻种。

1972年5月,宽城山湾子大队在挖井抗旱 季增摄影

3.
那个时候我还小,对那场干旱几乎没有记忆。对于因干旱而带来的饥饿也没有特别记忆,因为那个时候的粮食一直就不够吃,饥饿贯穿了整个童年。
一个四五岁的孩子,那年记住了一个绕口的地名叫温都尔汗,掉下来一架三叉戟。
《宽城县志》对这场干旱写得非常简单,现在怎么看也显着有些冷漠:
春,全县大旱。秋,大面积减产。
而与我家一河之隔的兴隆县则比较详细:
1972年3——6月,大旱,干透土层达45厘米,近50年罕见,全县5条较大河流、12座水库、100多眼机井、865眼水井、21处扬水站、51条水渠干涸。山区缺水户869户、4410口人。因缺水患肝摆病而死掉的耕牛、山羊170多只,全县旱死庄稼2500亩,枯苗八成以下大田42650亩,果树落果,柴树落叶,不计其数。
从1971年开始的旱灾,很多人家早已断粮,人们不得不把眼光瞄向所有的动物、植物。
6月4日,马圈子公社金扇子大队一名社员,为了去河里药鱼,用碾子碾轧巴豆、川鸟等,轧后没有刷碾子,接下来有八户人家用碾子轧食盐和粮食,造成八户人家三十三人中毒,六人入院,两人抢救治疗。
这一年,滦平县缺粮户数为2.855万户,15.4万多人。
平泉由1971年的粮食总产1.25亿公斤下降到0.54亿公斤。

旱情直到7月10号的一场细雨才得以缓解,这天,著名作家浩然应翟向东之邀,来承德创作《金光大道》第二部。
浩然刚到承德的时候,承德市委副书记翟向东陪他看的是京剧《龙江颂》,由此也能看出承德全力抗旱救灾的气氛。
天大旱,人大干。1971——1972年,承德人民以一种顽强的意志,抗击着旱魔。1973年2月号《承德日报·通讯》登载讲述农民诗人贾玉良的文章《雾灵山下诗满园》,透过文章,可管中窥豹:
去春,承德山区遇到特大旱灾,在灾害面前是靠天等雨,还是抗旱夺粮,当时,在汪家庄大队这两种思想斗争很激烈。就在这节骨眼上,贾玉良以九队贫下中农誓用肩膀子挑出丰收年的革命精神为素材,在抗旱工地上写了《贫下中农不信天》的战斗诗篇,表达了贫下中农力战旱魔的雄心壮志,教育了思想保守的人,对抗旱起了一定的作用。
贫下中农不信天,志在心头水在肩。
双肩挑起东海水,力战旱魔夺丰产。

季增 摄影

4.
1972年12月30日,承德日报转发新华社文章:《人定胜天——记河北省人民的抗旱斗争》,文章说:
一九七二年,对河北省人民来说,是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也是人定胜天的一年。全省遇到的干早,是几十年所未见的。大部分地区从去年九目到今年七月,只下过一场透雨,许多地方连一场透雨也未下。秋天种麦前后,又旱了将近三个月,降雨量一般只有平常年景的十分之二、三。旱情最严重时,绝大多数水库干涸,水渠断流,井水下降,许多地方连吃水用水也发生了困难。局部地区还有虫、雹、风、冻等灾害。但是,全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靠集体力量,同干旱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全年粮食的总产量虽然比去年减产,但仍然达到了丰收的一九六九年的水平。大旱之年还出现了一批大幅度增产的典型单位,有四十八个县市粮食亩产上《纲要》,其中有十三个县市平均亩产五百斤以上,继正定县之后,有几个县粮食平均亩产达八百斤以上。一批公社和大队粮食平均亩产超过千斤。
在这大旱抗灾的日子里,记者越过燕山来到渤海之滨,由冀中平原西上太行山巅, 亲眼看到广大人民群众团结抗旱的动人情景。在干旱的严重威胁下,经过顽强的抗灾斗争,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庄稼一片葱绿,禾秆茁壮,田野充满一片生机。“天大旱,人大干,夺取丰收不靠天”的豪迈声音,时时鼓舞着我们,使我们强烈地感到,有了党的领导,群众发动起来了,自然灾害再猖狂,也一定能够战胜它。

5.
此外,这一年的抗旱救灾还有这样的背景:1971年12月,全国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

本文参考资料:

《宽城县志》《平泉县志》《滦平县志》等县区方志。

《承德气象灾害志》《承德市城乡建设志》《承德地区大事记》《承德市大事记》《承德两千年自然灾害史》,1971、1972年《承德日报》等。

承德的干旱、高温是怎么形成的:读一点儿《承德气象灾害志》
“承德发洪水淹死两万人”,这个谣是谁造的?
承德历史上最大水灾:暴雨来势汹汹,月内连降三次,平地水深一丈
昨天傍晚,承德市区下了一场非常不正经的雨,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67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