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是盛夏将启,六月,也是离别将至。 对于这一届毕业生来说,美好的校园生活即将画下句点,挥别过去,拥抱师友,去开启人生的新征程。 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大差异究竟在哪? 知名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苏力曾在一次新生致辞中做了精辟的总结: 生活注定会溶化许多激情、理想、决心和追求,甚至会使生活变成仅仅是'活着’。 引一段我喜欢学者的话:'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可以想象成功的生活,却不能触到它;可以想象永久的幸福,却知道自己会死亡;可以想象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但知道,在有生之年,有改善,也微乎其微;可以想象轻松的生活,当下过的,却磕磕碰碰。……人,意愿无限,干起事来却总受限制;愿望无边,行动却要接受界限的奴役。’ 我们必须学会接受生活,同时创造生活;因为朴素不必定单调,平凡也未必平庸。 如果学术生活只需要我们提升单线解决任务的能力,步入社会所必备的能力就综合得多了。 直面真实社会,了解制度文化,理解人情社交,提升沟通能力…… 这些毕业前亟需补的课,小北帮大家整理了一份全面而经典的书单,毕业生们请接好! 1 ![]() 《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 作者:[美]兰德尔·柯林斯 译者:刘冉 本书通过追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一百多年来的美国教育发展历史,主要以医学、法律和工程学教育为例,剖析了文凭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展现了文凭异化的过程,解释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进而完成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反思和批判,最后则提出了化解文凭主义弊端的办法,预测了文凭主义在未来社会中的处境。 作者针砭时弊,揭穿了关于教育的诸多神话,认为建立在教育基础之上的文凭社会是一种不合理的分层机制,建议废除文凭。 在当下这个文凭社会的势力越来越强的时代,书中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面临的诸多教育问题,积极思谋应对之策。 2 ![]()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 作者:翟学伟 作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人情、面子与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探讨和分析。 作者指出中国社会的运作最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关系”,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人情、面子与权力运作等。 关系,不单是研究中国社会问题的工具,乃是所有普通中国人自己明白的生活手段;同样,关系也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趋之如骛的生活方式。 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常识般地知道:关系是可以取代制度的;那些压根儿就不知道或不懂社会学的人都能意识到:他的生活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他需要建立起他的人脉。 3 ![]() 《中国人的习惯》 作者:邱泽奇 中国人如何思考?如何行动?《中国人的习惯》从习惯养成视角入手,沿着知—信—行的顺序,以思维和行动的底层文化逻辑为抓手,指出,中国人养成的习惯是内省。 以内省为基底,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推己及人的,社会习惯是和而不同的,生活习惯是择善而从的,工作习惯是勤勉好学的,休闲习惯是张弛有度的。 随着中国的开放和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加深,这些习惯在当下已经面临挑战,未来的中国人将会养成怎样的习惯取决于每一个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觉和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这本小书试图为中国人理解自己的习惯提供参考,更为世界理解中国人的习惯提供建议。 4 ![]() 《舆论》 作者:[美] 译者:常江、肖寒 自1922年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影响始终不衰,成为不同学科的重要参考书。 就传播研究而言,它奠定了大众媒介研究的基础,为宣传分析、舆论调查、把关人、议程设置、接受效果等研究开了先河。 5 ![]()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作者:[美]欧文·戈夫曼 译者:冯钢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一本佳作,它对微观的社会互动做了详尽的论述,探讨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特别是我们如何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 作者没有对社会互动做面面俱到的系统性分析,也没有试图总结互动类型、区分互动性质,他的兴趣在于研究人与人面对面交往的具体互动细节。 在对许多地区社会习俗的观察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他把社会比作舞台,把个体比作演员,用诸如印象管理、前台、后台、剧班、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戏剧表演的概念,来分析种种舞台表演行为。 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向他人展示自己和自己的行动,试图引导和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并采用某些技巧来维持自己的表演,就像演员向观众展示一个角色一样,这不失为一种表演的艺术。 6 ![]()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作者:苏力 用普通人的眼光,法学家的眼光关注社会现实。 本书大致分成三编。第一编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和法律的热点问题,诸如隐私权、婚姻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送法下乡、科技与法律以及司法审查和制度形成的问题。当然都只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试图从一个角度切入进行学理的然而可能对社会实践有影响的讨论。第二编的文字是对于法学自身的反思。最后一编的五篇是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7 ![]() 《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 作者: [美国] 彼得·L.伯格 / [美] 托马斯·卢克曼 译者: 吴肃然 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社会建构论的扛鼎之作,更是社会学领域影响较大的著作之一。 该书不仅将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范围,从少数人关心的科学和理论知识,拓展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导行动的知识,而且以生动的笔法,揭示了作为“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社会,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又具有怎样的特性。 本书融汇了现象学的洞察与人文主义的关怀。对于矫治社会学理论的退缩,该书至今仍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本书出版于1967年,是社会学领域的一本经典,是一本与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涂尔干的《自杀论》齐名的社会学经典。本书的问世,开启了社会科学领域一个跨学科的学派——社会建构主义。 8 ![]() 《政治学通识》 作者:包刚升 本书是作者在复旦大学政治学课程讲义的基础上修改润色而成的,力求成为一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政治学普及入门读物。 这部书正是为那些对政治和公共事务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而写的。 通过本书,作者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中国政治与世界政治的认知,帮助读者理解政治学领域的重大议题、主要理论与基本方法,帮助读者养成健全与系统的政治思考能力。 9 ![]() 《办公室工作手记》 作者:石头哥 在职场中,没有三头六臂,处理事情却要千头万绪。 很多职场人对与领导相处有各种各样的顾虑、疑惑,既想走近领导,又不敢走近领导,怎样做好办公室工作?又怎么会有前途? 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如何维护自己的圈子?如何在工作中脱颖而出?不懂交往的艺术,怎样才能拥有最重要的竞争力? 在职场中,脚踏实地、低头认真做事就够了吗?究竟如何办事才能成事?如何办事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 本书从读懂领导、掌控关系、办事高手3个方面为切入点,围绕职场中真实案例进行剖析指导。全书共分为3册,即《办公室工作手记——读懂领导》《办公室工作手记——掌控关系》《办公室工作手记——办事高手》,它不仅是可以直接复制的操作技巧,更是一套行走职场的全新理念和方式。 -End- |
|
来自: nongbingcai > 《2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