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一篇文章中,我以个人的视角,通过我所见所闻所获,简要地介绍了倪海厦老师和徐文兵老师。也许,这也是一次与大家共同初步了解两位大咖的机会。从数据上看,偏爱倪海厦老师的读者似乎更多。因此,我决定再详细地写一篇关于我对倪海厦老师的理解,因此花了一整天整理了这篇纪要性的文章,内容来自于我学习人纪《针灸大成》与《黄帝内经》与《伤寒论》期间的课堂笔记,如果有读者需要,欢迎与我交流。 ![]()
一、对症下药,因人而异![]() 倪海厦老师强调,中医诊治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和方法,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生搬硬套。他认为,中医的特色就是辨证论治,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环境、季节、饮食等因素,综合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确定辩证分型,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型,选用不同的药物和方法。他还提出了“三变”原则,即药物要随病情变化而变化,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随地域变化而变化。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比如说,在治疗感冒时,要根据感冒的不同类型(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夏季感冒等),选用不同的方剂(麻黄汤、桑菊饮、薄荷薄荷汤等);在治疗高血压时,要根据高血压的不同原因(肝阳上亢、气滞血瘀、肾阴虚火等),选用不同的方剂(天麻钩藤饮、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在治疗胃痛时,要根据胃痛的不同性质(寒热胃痛、虚实胃痛、气滞胃痛等),选用不同的方剂(附子理中汤、四君子汤、柴胡舒肝散等)。他还指出,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相须相使等规律,要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要注意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克相生。 二、重视辨证施治,注重辨本辨标![]() 倪海厦老师认为,中医诊治要重视辨证施治,要既辨本又辨标。他说,“辨本”就是要找出病因和发病机制,“辨标”就是要观察症状和体征。他说,“辨本”是为了治疗病的根源,“辨标”是为了缓解病的表现。他说,中医诊治要根据不同的病情,灵活运用“攻本”、“攻标”、“攻本兼攻标”、“攻标兼攻本”的方法,不能一味地只治本或只治标。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比如说,在治疗肝硬化时,要根据肝硬化的不同阶段(代偿期、失代偿期、肝性脑病期等),选用不同的方法(活血化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补益肝肾等);在治疗糖尿病时,要根据糖尿病的不同类型(气阴两虚型、阴虚内热型、气滞血瘀型等),选用不同的方法(益气养阴、清热润燥、活血化瘀等);在治疗癌症时,要根据癌症的不同部位(肺癌、胃癌、肝癌等)、不同阶段(早期、中期、晚期等)、不同并发症(恶液质、发热、出血等),选用不同的方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扶正祛邪等)。
三、注重预防保健,强调调摄养生![]() 倪海厦老师认为,中医诊治不仅要治未病,还要治已病。他说,“治未病”就是要预防和保健,“治已病”就是要诊断和治疗。他说,“治未病”是为了增强体质和抵抗力,“治已病”是为了消除病邪和恢复健康。他说,中医诊治要注重预防保健,要强调调摄养生。他说,预防保健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素质,选择适合的方法和措施,比如说,平素要注意饮食节制、起居规律、情志调节、运动锻炼等;在特殊的时期和环境下,要注意适应气候变化、避免外邪侵袭、增加或减少衣物等;在患有某些慢性或复发性的疾病时,要注意避免诱因和加重因素、及时就医和服药等。他说,调摄养生要根据四时节气和五脏功能,选择适合的方法和措施,比如说,在春季要顺应阳气升发,多吃酸味食物,多做扩胸活动;在夏季要顺应阳气旺盛,多吃苦味食物,多做出汗活动;在秋季要顺应阳气收敛,多吃辛味食物,多做收敛活动;在冬季要顺应阳气藏蓄,多吃咸味食物,多做温暖活动。
四、尊重经典名方,善于创新变方倪海厦老师认为,中医诊治要尊重经典名方,要善于创新变方。他说,“经典名方”就是指那些历经千百年的实践检验,具有明确的适应证和显著的疗效的方剂,“创新变方”就是指根据不同的病人和病情,对经典名方进行适当的增减或变化。他说,“经典名方”是中医药学的精华和基础,“创新变方”是中医药学的发展和进步。他说,中医诊治要尊重经典名方,要熟悉和掌握经典名方的组成、作用、适应证和用法,要按照经典名方的原则和规律来运用药物。他说,中医诊治要善于创新变方,要根据辨证施治的要求,对经典名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良,要根据临床实践的反馈,对创新变方进行不断的总结和完善。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比如说,在治疗肺结核时,他根据肺结核的不同类型(肺阴虚型、肺热燥咳型、肺气虚型等),对经典名方百合固金汤进行了不同的变化(加减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麦冬汤、加减参苓白术散等);在治疗心绞痛时,他根据心绞痛的不同原因(气滞血瘀型、气虚血亏型、阴虚火旺型等),对经典名方逍遥散进行了不同的变化(加减逍遥散、加减归脾汤、加减天王补心丹等);在治疗胆囊炎时,他根据胆囊炎的不同类型(湿热壅滞型、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等),对经典名方柴胡疏肝散进行了不同的变化(加减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芩连朴汤、加减柴胡桂枝干姜汤等)。
五、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协调内外平衡![]() 倪海厦老师认为,中医诊治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要协调内外平衡。他说,“各种方法”就是指中医的各种治疗手段,如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内外平衡”就是指人体的内脏和外表、阴阳和气血、正气和邪气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状态。他说,“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是为了增强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协调内外平衡”是为了恢复人体的自然和谐和健康状态。他说,中医诊治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要根据不同的病人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或组合多种方法,要根据不同的阶段和目的,调整方法的强度和频率,要根据不同的反应和结果,评估方法的优劣和改进。他说,中医诊治要协调内外平衡,要根据人体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法则,分析内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要根据人体的动态变化和自我调节,调理内外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比如说,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时,他综合运用了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既能够祛除风湿邪气,又能够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在治疗失眠时,他综合运用了中药、针灸、耳穴等方法,既能够安神定志,又能够养心补肾、开窍通络;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他综合运用了中药、针灸、拔罐等方法,既能够清热化痰,又能够宣肺止咳、扩张支气管。
六、重视临床实践,注重理论指导![]() 倪海厦老师认为,中医诊治要重视临床实践,要注重理论指导。他说,“临床实践”就是指中医诊治的具体操作和过程,“理论指导”就是指中医诊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他说,“临床实践”是中医诊治的目的和结果,“理论指导”是中医诊治的依据和方向。他说,中医诊治要重视临床实践,要多看多问多思多总结,要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水平。他说,中医诊治要注重理论指导,要深入学习经典著作和名家论著,要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要运用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比如说,在治疗肾虚型高血压时,他运用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的理论,给病人服用了加减六味地黄丸和加减天王补心丹,既补肾阴又平肝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比如说,在治疗胃痛时,他运用了《伤寒论》中的“胃痛者,先按之,痛则为寒,不痛则为风”的方法,根据按压的反应,选择了不同的方剂,如加减理中汤、加减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四逆散等,既对症下药又辨本辨标。 写在最后倪海厦老师的53个诊治经验是他在长期的中医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他对中医理论和方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的体现。这些经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对于我们学习理解中有有着重要的作用。 预告:下期,我会整理一下倪海厦老师在课堂上提到的一些练功的方法,特别是多次提到的,系统性的整理下,方便自己经常回顾,也方便读者吧;徐文兵老师的学习笔记会继续整理。 |
|
来自: 昵称6582038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