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时轶事 || 东林书院创始人,无锡三大杨氏源于其

 大浪淘沙yy 2023-06-24 发布于江苏


      著名理学家杨时生于1053年,卒于1135年,享年82岁。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

图片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废。

      成语典故“程门立雪”出自《宋史·杨时传》。当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他传播理学,是无锡东林书院的创始人。在无锡讲学长达18年之久,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令人惊奇的是,无锡三大知名杨氏(锡山杨氏、安阳杨氏、鸿山杨氏)虽不同时期迁锡,却都是他的后裔,殊途同归,留下千年佳话。

图片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废弃的东林书院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龟山公杨时属福建道南杨氏,生有五子:杨迪、杨迥、杨遹、杨适、杨造,分为杨时五大房系。近千年来,杨时后裔遍及福建等南方地区。无锡这三家以山命名的杨氏都是杨时后裔,据最新报道,鸿山杨氏属杨时长子杨迪第一房系,锡山杨氏与安阳山杨氏属杨时次子杨迥第二房系。

无锡锡山杨氏

      锡山位于无锡东北部,南临太湖,北通长江。相传周秦时代产锡而得名,山不大也不高,风景秀丽。古人喜欢依山傍水,择山而居焉。锡山杨氏迁锡有九百多年历史,始迁祖杨航(1100-1171),为龟山公杨时之孙,是二房杨迥之子,字悠远,号南符。杨航从小承受祖训,在家刻苦攻读,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考中进士,初任宣议郎,后升枢密院编修。后调任常州通判。他到任后,走访百姓,征求意见,有不利于民的政条一概去除,百姓作歌称颂他。政务闲暇,他经常到郡学讲课。任满后,他即上章请求退休。江苏无锡是其祖父杨时讲学宣道之地,他念及家学渊源,不忍离去,于九百年前,择居于无锡垂庆乡双板桥(今无锡市新区鸿山镇后宅双板桥)。

图片

      无锡锡山《杨氏族谱》齐全,收藏于无锡图书馆,供同宗查阅寻根。古时族谱保守秘不示人,想寻找源头无异山穷水尽,只得造假,但在族谱开放的今天,已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无锡安阳杨氏与鸿山杨氏的源头都在《锡山杨氏宗谱》内相继找到了,本是一家。

无锡安阳杨氏

      安阳山又称阳山,位于惠山区西南部,有大阳山、小阳山等四座山丘,因周朝封姬安阳侯于此而统称安阳山。拔地而起的小丘,景色宜人。

      安阳山杨氏是无锡阳山地区乃至锡西最大的望族,迁锡至今已有六百五十年的历史,始迁祖杨拯,字济名,号忠二,于元朝末年避难无锡,定居在安阳山西面一公里的杨家村,族谱中杨拯之前失考。最知名的是他的六世孙杨璿(1415-1474),字叔玑,号宜闲,明史有传记。杨璿明朝永乐十三年生,正统四年进士,历仕户部主事、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抚,有《宜闲文集》、《别集》于世,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图片

      据报载,老的《安阳杨氏族谱》只记载了一世祖杨拯于元代来到阳山,缺乏之前的情况。安阳山杨氏后裔杨承业、杨志兴等一直想解开源头这个谜。2017年在锡山杨氏后裔杨坚、杨明秀的协助下,在无锡市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查到了民国十七年(1928年)的《锡山杨氏宗谱》和民国八年(1919年)的《南山桥杨氏宗谱》,老谱上找到了忠一、忠二两兄弟,杨拯的字正是“忠二”,推算起年代也相符合,世系是:杨时--杨迥--杨航--杨胄--杨纶--杨惠--杨信--成一--忠二(杨拯),确认杨拯正是锡山杨氏一世祖龟山公杨时的九世孙,终于使祖辈纠结几百年的失考问题得以解决。

      安阳山杨氏实为锡山杨氏的一个分支,与锡山杨氏都为杨时次子杨迥后代。杨时诞辰965年之际,安阳山杨氏认祖归宗,特意在杨家村杨氏大宗祠举行了纪念活动。

无锡鸿山杨氏

      无锡鸿山镇位于无锡东南部,临苏州西北,南依京杭运河,北傍鸿山,以山取名,是典型的秀丽江南水乡。北部小山,传说东汉隐士梁鸿(字伯鸾)曾居住于此而得名鸿山。

图片

      鸿山杨氏迁锡,至今有八百多年历史。南宋嘉定年间,始迁祖杨燧(实为杨时六世孙)从杭州钱塘迁来无锡。元末明初1341年创谱时,勉强可追溯到二百年前的南宋始祖杨璿、杨瑾兄弟二人,下代为“杨潜、杨泽”,毕竟已过去二百多年七代人,四人失考严重,从现在比对看,创谱时明显虚构了四人的字号等,称为“第一次小虚构”,这造成了与近在咫尺的锡山谱不敢比对相认。创谱者还错误地搞叉了四人的父子关系。对于源头失考,鸿山房为此一直纠结了178年。

      现在的无锡老年人都能熟知无锡鸿山杨氏“源头”是《新昌谱》,始祖“杨邦乂”,然而这却是鸿山谱的“第二次大虚构”。事件发生在明朝正德末年的1519年,至今五百年了。在族谱开放的今天,一经比对就会发现漏洞百出。

      2013年前后,发现鸿山杨氏中的“杨邦乂”世系与杨邦乂江西家乡的《吉水庐陵谱》完全不同,令人吃惊,百思不得其解。为破解族谱冲突之谜,讨论群聚集了一群杨氏同宗,经过两年多的探讨,揭开了鸿山谱虚构拼凑真相。新昌宰相谱成于各种史料,但止于北宋,世数还缺。为此明代续谱造假者从《宋史》上又找了互不相干的六位杨氏名人,包括抗金先烈杨邦乂、抗金名将杨再兴等,荒唐地连成一体。由于作假者并没见过杨邦乂江西所在的真正族谱,鸿山谱上只字没有杨邦乂的真正亲属。杨邦乂之子根本就不是杨璿、杨瑾,显然他与鸿山房毫无关系。证实了鸿山谱的源头一直是失考的。

图片

      2015年7月《弘农杨氏族史》作者杨氏专家杨维森的间接参与探讨,一下子就解决了鸿山谱源头问题。杨维森发表在《杨家将文化》2016年第3期的《无锡鸿山杨氏宗谱上世承接考证》一文中写到,锡山谱上早为许多人所看到的杨时第四代曾孙杨璿、杨瑾正是鸿山房始祖,杨瑾之子是杨泽,而杨时谱失记的杨潜应是杨璿之子,鸿山谱创谱时错误地搞交叉了。两代四人中,有三位人名可对上、一人失记,年代相符,可以告慰于鸿山杨氏历代先祖的是,无锡鸿山杨氏正是龟山公杨时第一房杨迪的后代(杨时--杨迪--杨云--杨璿/杨瑾--杨潜/杨泽)。这是鸿山房创谱以来的重大考证事件。

图片

这是杨时后裔常州《昆陵杨氏宗谱》中,杨时第四代杨璿、杨瑾及第五代杨泽(杨潜失记)的条目,明显这支后世失考严重,这与无锡《鸿山杨氏宗谱》源头失考情况一致。

      无锡是美丽的江南水乡,风景秀丽,人杰地灵。近千年来,杨时后裔无锡三大杨氏勤劳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才辈出。龟山公杨时诞辰965周年之际,由无锡杨氏、无锡市祠堂文化研究会、东林书院等主办的纪念杨时文化研讨会在阳山镇梁溪安阳杨氏大宗祠举行,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理学家。

期待杨氏家人请右下点亮在看

关注我们每天都有精彩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