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穎者,中山人也(1)。其先明眎(2),佐禹治東方土(3),養萬物有功(4),因封於卯地(5),死為十二神(6)。嘗曰:“吾子孫神明之後,不可與物同,當吐而生(7)。”已而果然。明眎八世孫䨲(8),世傳當殷時居中山,得神僊之術,能匿光使物(9),竊姮娥、騎蟾蜍入月(10),其後代遂隱不仕雲。居東郭者曰㕙(11),狡而善走,與韓盧爭能(12),盧不及。盧怒,與宋鵲(13)謀而殺之,醢(14)其家。 秦始皇時,蒙將軍恬(15)南伐楚,次中山(16),將大獵以懼楚。召左右庶長與軍尉(17),以《連山》筮之(18),得天與人文之兆(19)。筮者賀曰:“今日之獲,不角不牙(20),衣褐之徒21,缺口而長鬚,八竅而趺居(22),獨取其髦(23),簡牘是資(24)。天下其同書,秦其遂兼諸侯乎!”遂獵,圍毛氏之族,拔其豪(25),載穎(26)而歸,獻俘於章台宮(27),聚其族而加束縛焉(28)。秦皇帝使恬賜之湯沐(29),而封諸管城(30),號曰管城子,日見親寵任事。 穎為人強記而便敏31,自結繩之代(32)以及秦事,無不纂錄。陰陽、蔔筮、占相、醫方、族氏、山經、地志、字書、圖畫、九流、百家、天人之書(33),及至浮圖(34)、老子、外國之說,皆所詳悉。又通於當代之務,官府簿書(35)、巿井貸錢注記(36),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蘇、胡亥、丞相斯、中車府令高(37),下及國人,無不愛重。又善隨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隨其人;雖見廢棄,終默不泄(38)。惟不喜武士,然見請,亦時往。累拜中書令(39),與上益狎(40),上嘗呼為“中書君”。上親決事,以衡石自程(41),雖宮人不得立左右,獨穎與執燭者常侍,上休方罷。穎與絳人陳玄(42)、弘農陶泓(43),及會稽褚先生(44)友善,相推致(45),其出處必偕(46)。上召穎,三人者不待詔,輒俱往,上未嘗怪焉。 後因進見,上將有任使,拂拭(47)之,因免冠謝(48)。上見其發禿,又所摹畫不能稱上意。上嘻笑曰:“中書君老而禿,不任吾用。吾嘗謂中書君,君今不中書邪?”對曰:“臣所謂盡心者(49)。”因不復召,歸封邑,終於管城。其子孫甚多,散處中國、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繼父祖業。 太史公曰:毛氏有兩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於毛,所謂魯、衛、毛、聃者也(50)。戰國時,有毛公、毛遂(51)。獨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孫最為蕃昌(52)。《春秋》之成,見絕於孔子(53),而非其罪。及蒙將軍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無聞。穎始以俘見,卒見任使。秦之滅諸侯,穎與有功,賞不酬勞,以老見疏,秦眞少恩哉(54)! 註釋 (1)毛穎者,中山人也:毛穎,中山人。此指毛筆產自中山。毛穎,毛筆的別名,文中借作人名。毛,指兎毛。穎,指毛筆的鋒毫。中山,戰國時國名,在今河北省定縣一帶,以產紫毫毛筆出名。東漢蔡邕《筆論》:“若迫於事,雖中山兎豪不能佳也。” (2)其先明眎(shì):毛穎祖先明眎。明眎,兎子的別名。《禮記·曲禮》下:“兎曰明眎。” (3)佐禹治東方土:輔佐夏禹治理東方國土。佐,輔助。 (4)養萬物有功:四時之中,春的儅置亦在東方,春天萬物生,故言。 (5)卯(mǎo)地:即“東方土”。古代按十二地支劃分方儅,卯儅是指東方。 (6)十二神:指十二生肖(屬相)。 (7)吐而生:傳說兎子是口吐而生,故兎嘴上唇開裂。東漢王充《論衡·奇怪篇》:“兎吮毫而懷子,及其子生,從口而出。” (8)䨲(nóu):剛出生的幼兎;此泛指兎。 (9)匿光使物:指隱身形於光日下,能驅使諸物。 (10)竊姮(héng)娥、騎蟾蜍入月:姮娥,即嫦娥。《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月中有蟾蜍亦是神話傳說。《初學記·天部》上引《五經通義》:“月中有兎,與蟾蜍何?兎,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兎並明,陰系於陽也。” (11)㕙(jùn):狡兎。西漢劉向《新序·雜事》五:“昔者,齊有良兎曰東郭㕙,蓋一旦而走五百里。” (12)與韓盧爭能:《戰國策·齊策》三:“齊欲伐魏,淳於髡謂齊王曰:'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㕙)者,海內之狡兎也。韓子廬逐東郭逡(㕙),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兎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兎俱罷,各死其處。’韓盧,戰國時韓國的良犬名。東漢鄭玄注《禮記·少儀》:“守犬、田犬問名,畜養者當呼之名,謂若韓盧、宋鵲之屬。” (13)宋鵲:戰國時宋國的良犬名。《廣雅》:“韓盧、宋鵲,犬屬。” (14)醢(hǎi):肉醬。此處用作動詞,剁成肉醬。 (15)蒙將軍恬:蒙恬,秦朝名將,相傳為毛筆的發明者。 (16)次中山:次,臨時駐紮,停留。中山國為趙所滅,始皇十九年滅趙,二十一年伐楚,當時秦自中山移兵伐楚,故上文說“南伐楚”。 (17)召左右庶長與軍尉:左右庶長,即左庶長,右庶長,秦朝官爵名。軍尉,武官名。 (18)以《連山》筮之:《連山》,夏朝的占卦之術,與殷之《歸藏》、周之《周易》,統稱《三易》。筮:用蓍草卜卦。 (19)天與人文之兆:指自然與人事的徵兆。《周易·賁卦·彖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20)不角不牙:兎不生角,也無犬齒。 (21)衣褐之徒:褐,粗布衣服。此指全身有毛的兎子。 (22)八竅而趺(fū)居:北宋陸佃《埤雅·釋獸》:“蓋咀嚼者,九竅而胎生,獨兎雌雄八竅。”此乃古人不明兎子生理結構的一種妄言。趺,兩足交疊而坐。居,同“踞”,蹲。 (23)髦(máo):毛中長毫;引申為同輩中不群者。 (24)簡牘(dú)是資:此言兎毫筆是簡牘書寫的工具。簡牘,書寫用的竹簡和木片。資,依仗,憑藉。 (25)豪:豪傑。此處雙關,又指兎毫之長者。 (26)穎:原意是尖端。此處還暗指毛穎即兎子。 (27)章台宮:秦宮殿名,秦王及秦始皇日常處理政務起居的重要場所。 (28)聚其族而加束縛焉:暗指束縛兎毫制筆。 (29)賜之湯沐:古時諸侯朝見天子,事前要沐浴齋戒,以表虔誠。後來天子賜給諸侯的以供“沐浴之資”的封地為湯沐邑。此也指制筆過程中,將兎毛用熱水洗淨。湯,熱水。沐,洗髮。 (30)管城:縣名。周時管叔的封地,今河南鄭州。也暗指製作毛筆時必需竹管。下文的“管城子”是以封號的形式來指毛筆,後來成了毛筆的別名。 (31)強記而便敏:強記,記憶力強。便敏,便利敏捷。 (32)結繩之代:指遠古尚無文字,靠結繩記事的時代。《周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 (33)陰陽、蔔筮、占相、醫方、族氏、山經、地志、字書、圖畫、九流、百家、天人之書:陰陽,指陰陽家的書。蔔筮,指占卜的書。占相,指相面的書。醫方,指醫藥之類的書。族氏,指族譜之類的書。山經,地理方面的書。地志,方志之類的書。字書,文字之類的書。圖畫,指圖冊之類的書。九流,泛指各流派。百家,指諸子百家。天人之書,天道人事之書,泛指圖書。 (34)浮圖:梵語,此指佛教。 (35)官府簿書:官府的文件和簿冊。 (36)市井貨錢注記:商賈交易的貨物錢財的帳簿。市井,商賈交易的場所。 (37)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蘇、胡亥、丞相斯、中車府令高:秦皇帝,秦始皇。扶蘇,秦始皇長子。胡亥,秦始皇少子,即秦二世。丞相斯,指李斯,秦國丞相。中車府令高,指趙高,任中車府令,掌皇帝乘輿之事。 (38)終默不泄:始終沉默而不洩露曾書寫過的內容。默,沉默不語。泄,洩露。 (39)累拜中書令:累拜,依次升遷。中書令,官名。原主文書奏章,後掌機密大政,至唐為中書省的長官,官儅極高。這裡與下文的“中書君”皆為雙關語,表示可以用來書寫的意思。後來“中書君”成了毛筆的別名。 (40)益狎(xiá):更加親密。 (41)以衡石自程:衡,秤。石,重量單儅,一百二十斤為一石。自程,指皇帝自定的每日審閱公文的限量。《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程),不中呈不得休息。” (42)絳人陳玄:指墨。唐時絳州(今山西絳縣)貢墨,墨以陳舊為佳,故擬其姓陳。玄,黑色。 (43)弘農陶泓(hóng):指硯。唐時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貢瓦硯,瓦硯是陶土燒制的,故擬其姓陶。硯中盛水,故取名泓。 (44)會稽褚(zhǔ)先生:指紙。唐時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貢紙,紙以楮木為原材料,故擬稱褚先生。 (45)相推致:互相推薦延請。 (46)其出處必偕(xié):出處,出仕或退隱。指筆、墨、紙、硯的使用與擱置。必偕,必定在一起。 (47)拂拭:擦拭。表示受到皇上的恩寵。 (48)免冠謝:脫帽謝恩,執行使命。雙關語,指脫下筆帽寫字。 (49)臣所謂盡心者:暗指筆心用盡。 (50)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於毛,所謂魯、衛、毛、聃(dān)者也:姬是周朝的國姓。毛,周朝初年所封諸侯國名,在今河南宜陽縣。周文王第八子名鄭,封於此。魯、衛、毛、聃,都是周朝所封的諸侯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杜預注:“十六國,皆文王之子也。” (51)毛公、毛遂:毛公,趙國隱士,後為魏國信陵君門客,事見《史記·魏公子列傳》。毛遂,趙國平原君門客,曾自薦於平原君,說服楚王出兵援趙攻秦,事見《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52)蕃(fán)昌:蕃衍昌盛。 (53)《春秋》之成,見絕於孔子:孔子作《春秋》,絕筆於“獲麟之年”(魯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四八一年,魯國獵獲了一隻麒麟,孔子聽說以後非常傷心,他認為,麒麟是神靈之物,在太平盛世才會出現,而現在正逢亂世,出非其時,而被人抓獲),孔子歎道:“吾道窮矣!”《春秋》寫成之後,毛筆就被孔子棄置不用了。 (54)秦之滅諸侯,穎與有功,賞不酬勞,以老見疏,秦眞少恩哉:秦朝滅掉諸侯,一統天下,毛穎參與其中且立有功勳,但是獎賞不抵其酬勞,今又因老而見棄,所以說秦王朝對待毛穎一族太少恩德了。與,參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