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力转型的多重博弈:3年0突破,不是董姐不努力

 hudip 2023-06-24 发布于湖南

-

今天是单仁行陪伴您的第2598


图片
单仁行视频号

直播预告↓↓↓


图片
单仁行
今日文章↓↓↓

01

在昨天单仁行,我们讲到了董明珠和格力的前四次重要转型,主要是渠道转型。
 
这四次由外向内,从渠道到市场的转型,奠定了格力真正的“核心科技”:过硬的品质、把格力等同于品类代名词的营销、以及无比拥护董明珠的经销商体系。
 
这三者让格力依靠单个拳头品类,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标杆和旗帜。
 
但是,市场在变化,对手也在进化。
 
我们一直长期追踪美的和格力这一对中国制造的领头羊(我们和不少学员甚至还是他们的股东),特别是他们的转型历程。
 
首先,我们下个结论:
 

对比格力、美的在2022年和2019年这两个关键年份的财务数据,美的2022年利润已经超越2019年的20%。

图片

我们认为:美的转型已见成效,抗住了疫情和房地产周期,大象开始跳舞了。
 
但格力2022年利润还没有突破2019年。
 
可见格力依然处于转型和变革中,并且叠加了房地产周期影响,这个巨人还在艰难的向前寻找方向。
 
当然,我们团队也有小分歧,有人觉得格力的转型变革几乎可以认为是失败了,有人觉得还有机会,还可以再看看。
 
大家也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董明珠投身直播,买下银隆,再度转型变革是为了什么?
 
02
 
第一是对手美的率先实施的变革。
 
美的的变革从两方面说起,一方面是组织的变革。
 
2010年,美的集团上市之前,创始人何享健拿出股权给管理层,开启合伙人制度,全面交权给职业经理人方洪波。
 
到2012年,方洪波成为新任董事长,这是中国第一家千亿级民企没有父传子,而是由职业经理人传承的先例。
 
在何享健的鼎力支持下,从2015年开始,方洪波全面改造美的内部的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和文化,核心理念就是“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科层化”。
 
按照美的的组织架构,管理层只有四个层级,经理、总监、副总裁、董事长,管理层全面年轻化。
 
在这样的架构下,美的前台拥有较多的自主权和自我判断能力,后端需要充分考虑前台的提案和决策,淡化领导“一言堂”的个人决策模式,团队进行专业化分工和整合。
 
这一点和格力有着特别鲜明的对比。
 
另一个方面同样是渠道变革。
 
在2012年方洪波上位之后,美的重新确立了“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的战略,到2018年完成了渠道的瘦身。
 
图片

相比于格力,美的的渠道变革改了什么呢?
 
1、把省级经销商全部砍掉。
 
2018年,美的采用了“商务中心”替代掉原来的省级经销商,只管理市场,不参与分销,直白点说,就是砍掉了省级经销商这一环10%的加价和返点。
 
2、自建物流。
 
安德物流是美的的全资事业部,负责把货物配送给市级经销商,现在已经可以配送到终端消费者,这样就减少了物流和仓储成本,渠道更加扁平化。
 
3、实行T+3柔性生产模式。
 
过去传统的产销模式,是工厂把省级经销商的订单汇总起来,然后去备产,再从主机厂到大的代理,代理商再层层发货给经销商和零售终端。
 
现在是直接汇总零售终端的订单,多批次、小批量的柔性化生产。
 
美的的渠道变革,以这三方面为突破口,少去中间环节的抽佣,把价格差变成产品价格下降的空间,消费者就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美的产品,但美的的净利率不会受太大影响。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张数据调研。
 
图片

在2019年,以格力跟美的主力产品1.5P变频空调为例。
 
两个品牌的价格差已经从384元扩大到了983元,也就是说同样一台1.5P变频空调,格力要比美的要高出983元。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1000元的差价,这已经不是格力的品牌价值能弥补的差距了。
 
03
 
第二是市场的变化。
 
互联网对于制造业,特别是家电的渗透逐年上升。
 
图片

2014年到2019年,家电零售市场电商渗透率从12%一下子提升到了39%,小家电达到了50%、非安装类大家电是39%、安装类大家电是33%。
 
从整体来看,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显示。
 
2022年,中国互联网家电网购占比达到了58.2%。
 
互联网的发展,加上物流的高度发达拉平了线上与线下的购物体验,也减少了信息差。
 
格力由于跟经销商的深度捆绑,在线上发展非常缓慢。
 
在2019年美的率先发起价格战后,格力层层加码的分销体系没有当年的辉煌,反倒成为了利润和效率的拖累,这才有了2020年格力在空调上被超越的事实。

图片
 
04
 
第三是格力内部管理的变化。
 
方洪波有句话叫:“单靠互联网拯救不了制造业,组织改造不了,互联网改造就是空的。”
 
这句话我非常认同。
 
格力是一家“隐形国企”,董明珠前4次变革都是从外部经销商开始做起,形成了经销商的利益联盟来稳固自己对于格力的大权。
 
因为格力电器还有个大股东,格力集团(珠海国资委)。
 
同样是在2012年,朱江洪交班董明珠,国资委背景的领导立马空降下来,后来因为反腐问题送走这位领导后,又空降了一个资历更深的领导。
 
比渠道更复杂的是格力内部的组织架构。
 
图片
 
董明珠也尝试过做MBO(管理层收购),也就是公司管理层利用高负债融资,买断本公司的股权,但是这一点被格力集团否定。

在尝试多元化,要买入银隆汽车的时候,又被股东和母公司否决,这把性格强势的董明珠气坏了。
 
一直到什么时候,情况发生了改变呢?
 
2019年12月,高瓴资本耗资417亿成为格力电器第一大股东。
 
但是,作为第一大股东的高瓴资本,连股东会都没有派人出席。
 
原话说:什么都听董大姐的就好。
 
这就有了一种没有被证明的可能,高瓴资本进入格力,是间接为管理层代持了股份,也就是成了董明珠的白手套。
 
高瓴资本非常看好格力未来3-5年的发展。
 
这笔收购,他们只投入了200亿本金,另外200亿是融资,然后把格力股份质押给银行,再把200亿融资归还掉,这就多了一层杠杆。
 
如果格力股票能翻倍,加上股权和分红,高瓴资本差不多可以赚到1000亿。
 
图片

想要实现这一切,就必须支持董明珠,因为她是格力发展和变革的灵魂人物。
 
而董明珠也需要保证自己对格力电器的完全控制,去掉内部组织架构的阻碍,双方一拍即合。
 
05
 
所以,实际上,格力和美的一样进行了2次变革。
 
2020年之前是内部管理的变革,董明珠借助高瓴资本彻底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另一次就是董明珠在谋划的渠道变革。
 
对于经常把“商海”比作“棋海”的“棋手”董明珠来说,每一步棋子的落下,未来几步该怎么走都已经想好了。
 
只不过疫情的到来,让董明珠仓促开启了和美的类似的渠道变革:投身直播在明,砍掉中间环节在暗。
 
格力回收销售公司的定价权,把代理商砍掉,省级销售公司只提供服务,服务的价格由格力来支付,各个终端网点直接和格力总部对接。
 
图片

只是这种做法必然导致了曾经亲密的大代理商反目,原有的旧模式在董明珠的强势直播带货下,轰然倒塌。
 
但是,新模式却没有像美的一样水到渠成。
 
许多事情,特别是一家大企业的转型,并不是靠性格强势,作风强悍就能够完成的。
 
如果下属对你的脾气捉摸不定,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发火,很多事就成为了报喜不报忧的汇报工作。
 
但这不全部是董明珠一个人的原因。
 
对于格力来说,它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三重博弈:
 
第一是内部组织架构的博弈。
 
方洪波在创始人何享健全力的支持下,肃清了美的集团内部的阻力,定下了合伙人制度,内部管理扁平化。
 
退休之后,何享健再不过问公司事务,他的儿子只作为公司文化的监督者加入了董事会。
 
另一边的董明珠,在2019年12月,依靠着高瓴资本才堪堪让格力真正进入了“董明珠时代”。
 
第二是渠道利益的博弈。
 
美的完成整个渠道的变革花了将近6年的时间,而跟格力深度捆绑的分销体系一直到2020年才开始靠直播带货来进行。
 
图片

而且,由于之前需要依靠经销商来制衡格力内部的董明珠,跟经销商的关系错综复杂,哪里是一句说散就散了?
 
格力原来的“藩王”徐自发转投飞利浦空调后,原来被认为是董明珠接班人的格力原总裁黄辉、董秘望靖东全部去了徐自发的团队,基本上80%都是格力的原班人马。
 
少了这些经销商压货之后,格力的终端网点并没有跟随董明珠锐意改革的脚步。
 
这些终端网点本应该成为格力渠道改革的基石,但他们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
 
第三是市场变化的博弈。
 
空调作为一个单一大品类成就了格力,但它也面临着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受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因为空调市场的开拓空间,很大程度依赖于房地产,我们买一套房子可能要装3-4个空调。
 
理论上房地产销售增长100%,空调就会增长300%-400%。
 
在房地产遇冷之后,美的迅速开启了多元化和线上化战略,布局了小家电、机器人和楼宇科技,海外销售的占比也达到了41%。
 
图片

相比之下,格力应对市场变化的步伐明显慢了很多。
 
即使强悍如董明珠,也难以在极短时间内改变整个格力的业务结构。
 
图片

当然,格力的核心科技里还有“过硬的品质、等同于品类的强大品牌效应”。
 
格力产品和品牌的基本盘依旧强大,但底牌打一张就少一张。
 
留给董明珠转型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