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聆听风雨(外二篇)

 冬歌文苑 2023-06-25 发布于北京

聆听风雨

淋淋沥沥、滴落不停地雨滴使人有些伤感和惆怅。寒风吹去了往日的辉煌与暗淡,又重新唤起了一张纯白、洁净的纸,但是这些改变的一切,似乎都是与我没有什么瓜葛的,我独自静静地坐在卧室的窗前,任意的让窗外的雨滴拍打屋檐,放纵寒风肆虐的从窗口滑过,我只是静静地、静静地。

我曾经很欣赏风的爽朗和洒脱,也有一段时间总喜欢写雨,却又每每写不清对雨的感受,也许雨的表达是朦胧的吧!

在我这是三十五岁的年龄之中,总以为自己在敏感地注意着四季,注意着自然界里的风雨。雨水本是纯洁的,但是下个不停则让人增添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哲学家说过:“其实一个人只要心里有雨,写出的就会是雨;一旦心中充满阳光,写出的即便是雨也会满纸阳光。”我并不知道用雨来形容这个年龄是否合适,也不知道这段话又是否真的在理。风?欣赏它却又往往在叹息雨的同时,错过了风,也错过了美好的一切。于是,又在阵阵雨中悲伤着风的失去,而忘了去感受一下那身边匆匆而过的万种风情。

有人说,我很有自己的个性,很有自己的想法,而我只是喜欢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风雨,去对待自然界的万物,或许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对风对雨各自有不同的感受,其实,雨也并不一定是忧伤,正如风也不一定是洒脱。

风雨本是人生路上的点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只有经历了风雨的打磨和洗涤,人才会学着慢慢地长大。也许是自己对此过分在意、过分敏感吧!才会有如此多的伤感和惆怅,或许,也是自己不明白,经历的人情世故太少,亦或许……

到现在,我知道自己真的想要的是什么了,我要的只是风的洒脱,而不是雨的忧伤;要的是雨的心静如水,而不是风的肆虐狂暴。而在这些之中最为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坚强、勇敢、豁达的心。

美   景

美是无处不在的。美,生长在世间的万物之中,只要你去发现。

我发现的美是那么渺小。那是墙角的一株小黄花,也许没人叫得出它的名字,更不知它的来历,然而,它的美却是实实在在的。

它生长在无人问津的墙角,一个被人遗忘的地方。在周围的一片死寂中,它开放得那么妖娆。冷色调的四周,只有它的颜色是那么与众不同。它浅黄的颜色带着几个黑色的斑点,然而这些并不妨碍它的艳丽,相反,却做了它的装点。它虽然没有浓郁的花香,却以其独具的风采久久地吸引了我的目光。

我想摘下它,但我知道那样是对它生命的摧残。忍着百般的爱恋,为了它更长久的美,我还是住手了。

是夜,下起了大雨,淅沥的雨声激起了我对那朵小花的惦记。

那晚,我失眠了。

早晨,在上班的路上,我见到了那朵小花,不过,那已是一株残花,不再美丽了。

此时此刻,我顿悟了美的真谛。美也许是渺小的、短暂的,时间的短反衬了美的珍贵。我对那朵小花的外形永远也忘不了,它随风摇曳的芳姿和不住点头示意的表情,昭示着它内心的快乐。它不为别人的欣赏而活着,有一个人发现它的美也就足够了。

我何尝不能做一朵这样的小花呢?

咏夏诗话

夏季骄阳似火,天气炎热,因而抒写暑热之苦和渴望清凉就成了诗人咏夏常见的主题。北宋诗人王令的((暑旱苦热》和《暑热思风》是抒写这一题材的代表作。他在((暑旱苦热》一诗中写道:“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他在《暑热思风》一诗中写道:“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力卷雨来无岁旱,吹尽云去放天高。”诗人因暑旱而苦热,因热极而思风,深见诗人忧时之情和济世之志。古代一般利用自然环境,到室外乘凉,因而有不少咏夏诗是写纳凉的。如北宋词人秦观在《纳凉》诗中写道:“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诗人携杖出户寻觅纳凉胜地,画桥南畔,绿柳成行,月明之夜,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沁人心脾。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夏夜追凉》一诗中写道:“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诗人勾勒出了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还有诗人悄然伫立的身影。

夏天昼长夜短,天气闷热,人往往昏昏欲睡,因此,午睡是诗人经常描写的题材。北宋诗人苏舜钦在《夏意》一诗中写道:“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幽深的小院,清凉的竹席,明艳的石榴花,婉转的莺啼声,无不令人心动,诗人在这样一个清凉、宁谧的环境里午睡,岂不快哉。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中写道:“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香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该诗既写出了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又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山中树茂林密,也成了古人的纳凉的好去处。唐代高骈从《山亭夏日》诗云:“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古树参天,人迹罕见,蔷薇飘香,周身清凉,好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中消夏风俗画。元代释英《山中景色》诗云:“六月山深处,轻风凉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城镇赤日如烤,而山中树木青翠,峰高气清,微风绕屋,凉意拂人,到此消暑,使人凉意骤生,烦热顿消。

纳凉并非只有在自然界中寻找,有一个平静的心情也很重要。宋代梅尧臣的《中伏日妙觉寺避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写禅房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品茗纳凉,堪称纳凉诗佳作。

图片/网络

作家简介

史红霞,生于1988年,陕西西安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陕西作协会员,2008年始发作品,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陕西日报》《诗刊》《人民文学》《草堂》《知音》《延河》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作品多篇。现为《丝路情》期刊主编。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