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古鄂州晚上是不能吹口哨的,不然外面“脏东西”会找上你

 取经的兵 2023-06-25 发布于湖北

“清早不讲破话,夜晚不打口哨”这条俗语,相信很多在鄂州人都很熟悉,尤其是在鄂州长大人在小时候,也肯定受到过父母或者长辈在这两种行为方面的教育。

这条俗语的前一句比较好理解,通常可以有两个层次的意思,一是咒骂人的话,二是不吉利的话,其不仅在广大农村是言语禁忌,在绝大部分一些城镇居也同样有这种讲究。

至于后一句“夜晚不打口哨”,尽管现在农村讲究得越来越少,但同样还是被许多上了岁数老人禁止的,按照以前在农村传统不能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对家庭和自身安全的一种防范措施,看过港台武侠剧朋友都知道,古代响马、土匪亦或者帮派杀人越货之时的通信手段基本都是吹口哨。

关于吹口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人们吹口哨是为了传递信息、警报或者驱赶野兽等。

最早关于营啸的记载是东汉时期,记载于《通鉴纪事本末》,发生在东汉对西羌的战争中。一个士兵在半夜里不知为何突然惊声尖叫,使整个高度紧张压抑的军营产生连锁反应,进而引发了军营内部的大规模混乱,队伍不战先溃。一支由武力强大的疯子组成的军队,其破坏力可想而知,根本不需要敌人前来攻打,自己就能在极短的时间里毁灭!

也就是说,在古代的军营中,禁止夜晚吹口哨。据说夜晚吹口哨,会引起军心动荡,官兵还以为是敌军来偷袭,从而引起“营啸”,其结果会引起军心大乱,整个军队瞬间崩溃。

“营啸”现象的发作可能始于一件很小的突发性事件,可能只是一个士兵做噩梦的尖叫,就可以引爆营中歇斯底里的疯狂气氛,士兵彻底摆脱军纪的束缚,失去理智不分敌我,抄起家伙自相残杀,有冤报冤有仇报仇,追杀军官、仇人、不认识的战友,第二天只留下一地的尸体,这种群体性的疯狂,会带来灭顶之灾。

说起“营啸”得一起说说和它同样事件“监啸”(又称“狱啸”或“牢啸”),是指监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某个犯人突然发出狂躁的喊声,继而其他被困已久的犯人也被感染嗷嗷大叫起来,最终犯人们的理智彻底被内心的愤怒给淹没,身边只要有人就会打起来,整个监狱将转眼成为地狱般的模样,这就是所谓的“监啸”。

在古代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狱吏们或者军队指挥官们压根不敢进去镇压,因为他们认为是狱神发怒或者太岁临门,军队就是兵神发火,任何人一旦进去就会遭遇不测。

这种集体忽然间陷入疯狂和混乱的现象,实质上是军队里士卒长期精神紧张而导致的一类群体性混乱事件,现代医学称之为“群体性癔症”。

因此,古代军营禁止夜吹口哨的规定,后来随着军营和士兵的退役,随之传到民间,并形成了一种习俗。久而久之,这种习俗的说法,被民间附会了迷信的说法。最初的说法是,冤魂夜晚用口哨招引人前往,等其靠近时,将其杀害。

到后来,民间又说成是人在夜晚吹口哨时,会招引来妖魔鬼怪,与前面的说法刚好相反了。

再后来还有人说,其实风铃之类的也不能在半夜或者有死人的地方响起来,如果风铃响了也会惊动亡灵,因为这些亡灵都是听着铃声来行动,赶尸人就是用一种铃声来让实体停或者走的,所以很多人都不敢在超度亡灵的时候让风铃响起来!

还有的,像诸如古鄂州民间地区的农村人认为,夜晚吹口哨就是给孩子“催尿”,“催”和“吹” 是谐音。于是“催尿”与“吹哨”的读音相近,有的地方的读音一样,人们把夜晚吹口哨说成是“吹尿”。这种说法毕竟不太文雅,于是,人们把“吹尿”说成是“吹夜壶”。因此,人们忌讳夜晚吹口哨,认为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过去农村生活水平低,对身体虚弱的成年人来说,在夜晚吹口哨可能导致成年人尿床,这应该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因此,人们认为夜晚吹口哨是很不地道的行为。

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夜晚不打口哨”这句俗语本来就不是迷信,而是某方面的规定或规矩,只是因为后人改变了原来的说法,某性质也发展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民间认为,夜晚吹口哨会招来不干净的东西,纯属牵强附会之说。

不过,在现代社会,晚上吹口哨也同样被认为是不文明的行为,因为晚上吹口哨会影响家庭成员和邻居的休息,轻则容易引起家庭成员之间的争吵与和睦,重则造成邻里之间纠纷和矛盾,用中国传统文化说就是破坏家庭的吉祥和平安的风水。

所以,“夜晚不打口哨”这句俗语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为了劝人向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