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之子:拿掉这个苹果,我们才能离真相更近一步

 今日字条 2023-06-25 发布于广东

14岁那年,马格里特的母亲突然之间投河自杀了,没人知道原因。母亲的突然离世,或许对他一生的创作都有影响。

THE LOVER

1898年,马格里特出生于比利时,父亲是个裁缝。他从10岁时开始学画,18岁考进了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学了两年,毕业了,他在一家壁纸工厂找了一份工作,负责设计

或许,他本来会默默无闻地度过波澜不惊的一生,然而24岁时,他看到了基里科的作品《爱之歌》,这是基里科的复制作品,我们已经知道,这一时期的基里科基本上是“破罐子破摔”了,为了活下去,他不断地复制自己以前的成功作品,因为消费者只肯为他的形而上作品买单。(基里科故事→基里科的缪斯为何令人不安?想想疫情三年,瞬间豁然开朗

《爱之歌》中的超现实主义表达深深吸引了马格里特,他认为自己不该在壁纸工厂庸庸碌碌地设计一辈子花纹,他应该有自己的表达。

不过,他并不是一个好高骛远的人,我们常讲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马格里特就是如此,他一边脚踏实地地重复着花纹设计的工作以便养家糊口,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超现实主义的探索。

套用一句鲁迅先生的话:“世界上哪有什么天才,马格里特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超现实主义探索上了。”

到1926年,马格里特衣食无忧了,他这才辞去了壁纸厂的工作,开始全职绘画,同年便画成了《迷失的骑师》,这是他的第一幅超现实主义作品。

《迷失的骑师》

The lost jockey

René  Magritte 

1926

马格里特很得意,觉得自己挺牛的,第二年就兴致勃勃地举行了个人画展,对大多数人来说,他现在只是一个辞职一年多的壁纸设计师而已!所以,没什么人尊重他,马格里特收到了大量侮辱性的批评。

马格里特挺郁闷的,也很生气,他觉得比利时的土老帽根本不理解自己,也不配理解自己,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他一气之下离开了比利时,来到艺术之都巴黎,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巴漂”。

当时的巴黎,超现实主义运动正烈火烹油,同时也是跟基里科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现实主义画家贬损基里科,说他是“现代主义的弱智领导者”。基里科认为现实主义画家是“一群精神错乱的败家子”……咱也不知道格里特有没有加入到批判、谩骂基里科的行列。

马格里特天生就是个梦想家,创造出了很多趣味十足的意象,他以精湛的技巧构建画中的超现实世界,并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在比利时没人理解的奇思妙想,他在巴黎找到了知音。

1928年,他创作了《虚假的镜子》,画面像只大眼睛一样,纯黑的圆位于正中央,就像无神的瞳孔,整幅画作带着一丝恐怖,令人费解,却又忍不住一看再看。

《虚假的镜子》

The false mirror

René  Magritte

 1928

1928年,马格里特创作了《浴火的风景》,更加神秘莫测,熊熊燃烧的火焰是由红、黄、橙、绿四种颜色交织而成,环绕着画面中心的风景,里面有一些黑压压的树木,还有暗沉的大地。

圆环火焰就像《蜘蛛侠:纵横宇宙》中的时空传送门,你只要踏足其中,或许就会进入另外一个世界……

马格里特来说,那是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世界,那是一个现实之外的世界。

眼看着马格里特的绘画风格越来越成熟,马上就要功成名就,马上就要出人头地了!

哼,乡巴佬们!昨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就让你们高攀不起。

结果,1930年的经济危机突然席卷全球,马格里特也被吞噬了,因为所有人都在“消费降级”,最先砍掉的花费就是艺术品,于是马格里特在巴黎的生活都成了问题,他折戟沉沙,只好收拾行装铩羽而归,回到了老家比利时。没多久,希特勒闪电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比利时这个挨在德国边边上的小国,更是被希特勒按在地上揉搓,像马格里特这样的普通民众,日子肯定更不好过。

这期间,马格里特创作了非常有趣的《冥想》,三只点燃的蜡烛像蛇一样爬向大海。作为点燃的蜡烛,爬向大海就意味着死亡,那它们为什么要自取灭亡?

想想蜡烛是做什么的呢?所谓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的使命就是要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然而,这三只蜡烛却不想被白白烧光,所以它们逃了出来,哪怕是湮灭在大海的波涛中,它们也不愿意照亮纳粹侵略者的夜晚。

马格里特是超现实主义的忠实信徒,一生的艺术创作风格变化不大,他不受流行的新技巧影响,一直专注于创作奇幻、恐怖、充满特殊构想的形象。

1953年,他创作了一幅《哥尔康达》,画面上下起了“人雨”。一群男人漫天而来,画面十分神秘。“哥尔康达”英文名Golconde,这是一个印度城市,以盛产钻石闻名天下。所以有的翻译家将这幅画翻译为《财源滚滚》,算是相映成趣的神翻译了。

《哥尔康达》

Golconda

René  Magritte 

1953

其实,这幅哥尔康带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性。这些男人戴着同样的圆顶硬礼帽,神色都是麻木而空洞的混在一起难以区分,每个人都将喜怒哀乐藏匿于无形的面具之后。他们整齐划一,他们名义上是自由的,事实上是被禁锢的……有没有想起人的异化?就像恩里科 ·普兰波利尼的《日常机械》

这“漫天人雨”让我想起了国内艺术家岳敏君的作品。

《人类之子》是马格里特另一幅重要作品,创作于1964年,是他的自画像,头戴圆顶礼帽,身着笔挺西装,脸却被一个绿苹果挡住了,而左臂则不自然地向后弯曲,好像被反转了。

勒内·马格利特

《人类之子》

马格里特说:“一只苹果挡住了一个人的脸,这种事经常发生。每一样我们看到的东西都隐藏了另一样东西。我们常常想去看那样被遮挡的事物。在被隐藏的事物和显现的事物中间会有一些联系。这些所见和不见之间的利益联系最终可能引发我们紧张的情绪或者某些冲突。”

如果引申一下的话,你会发现在众生喧哗的网络时代,我们往往很难看清一件事情的全貌,比如大学女生举报地铁偷拍事件,最初这件事情就是被一颗“苹果”挡住了,我们看不到真相,直到移除了这个“苹果”,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女学生为了流量在诬陷农民工大叔。

1967年8月15日,马格里特因为胰腺癌死在自己的床上。(我承认,这真是一个突如其来的结尾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