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 | 阿城的「棋王」如何做到“奇而不假”?

 冬天惠铃 2023-06-25 发布于湖南

阿城

/


《棋王》是作家阿城的代表作,汪曾祺评价这篇作品是“奇而不假”。

小说的主角“棋王”王一生绝对算一位奇人,对象棋的痴迷程度够“奇”、下棋技艺之高够“奇”、生活态度也够“奇”,然而,小说做到情节与人物奇异并不难,难的是“奇而不假”,难的是让读者觉得真实。

《棋王》就是写奇人异事的典范,那么阿城是如何做到“奇而不假”呢?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椿,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众人都呆了,都不说话。外面传了半天,眼前却是一个瘦小黑魂,静静地坐着,众人都不禁吸了一口凉气。

——《棋王》


🕔>>>

图片


在写“奇人”时,阿城主要用到两个办法,其一是“暖场”,其二是控制叙事视角。

在文艺演出开场时,观众情绪不高也没有进入观看状态,就算大牌明星登台效果也不会好,所以要安排几个“暖场”节目,让观众预热。

小说中的塑造人物也是这样,不能一开始就让“大腕儿”登场,要找几个小咖帮他热场。所以,《棋王》中首先出场的人物是“我”。

在火车上要“我”跟眼前的棋呆子杀一盘,对弈开始我有心捉弄他,胡乱走了一步“炮二平六”,而他居然揣测“我”是个高手;接下来出场的是个下棋老手,熟练地“当头炮、把马跳”,然而他一听王一生的名字就吓跑了,这时王一生的反应不是胜利后的欣喜,而是“很沮丧”,为什么?因为这种一听名字就认输的情况太多了。到此,“棋呆子”王一生登场亮相。

同样的手法还被用在后文中“冠军老人”的身上,先是象棋比赛的二三名登场、再是老人的侄子登场,等到下棋时老人也不露面,居然还有个专门跑腿的人传递棋路,直到棋盘局面撑不住了,一个“精光头皮,由旁人搀着”的老者才“慢慢走出来”,这是何等的阵势,不过,他也是王一生成为“棋王”路上的暖场。开篇的“棋呆子”终于踩着垫场的肩膀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成为真正的“棋王”。

但是,小说中的人物只有高光时刻还不够,他要有来龙去脉,有前因后果,要经历蜕变成长,而讲述他成长的任务落在了“我”身上。

《棋王》是以“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的。“我”是谁?是一个和广大读者一样的普通人,换言之,小说是在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观察王一生这样一个“异人”,初次见面,

那个学生瞄了我一下,眼里突然放出光来,问:“下棋吗?”倒吓了我一跳,急忙摆手说:“不会!”

从这段文字不难看出,“我”很惊讶,怎么会有人在这个乱糟糟地车厢里、在离别的时刻还惦着下棋,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个人就是传说中的“棋呆子”。

“我知道棋呆子就是王一生,可不知道王一生就是他。”

自此,常人和异人有了交集,此后,“我”成为读者观察王一生的眼睛。

在和王一生的交往中,“我”开始逐步了解、理解、欣赏这个“棋呆子”,“棋呆子”的异于常人也在相处过程中得到了解释。

读者跟随“我”的讲述,从普通人的视角,经历了诧异、认识、了解、欣赏,直到最后认可了“异人”王一生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图片

说完奇人,再说异事。

象棋,大多数中国人都懂,即便下不好也知道 “当头炮,把马跳”,但是,越常见的事越难写好,因为大家都太过了解,作者随便写两句什么都可能被读者看出破绽,所以阿城在处理“下棋”的时候,采用的手段就是不写,或者叫“实物虚写”

拿结尾处的最终大决战来说,“九大高手”如何出招、王一生如何应对,作者只字未提,那么要如何描写战局惨烈呢?以“我”的视角以比喻的手法进行层层递进地描写。

首先,棋一开始“我”产生了古代战场、项羽刘邦的幻觉,这种幻觉又和王一生的经历重叠;接下来,是用马拉松比赛的感受来比喻下棋的感受,“我第一次承认象棋也是运动,而且是马拉松,是多一倍的马拉松”;再次,王一生占据优势,“我”出现古代将士得胜回朝的想象,“单等有人跪奏捷报,鼓乐齐鸣”;最后,冠军老人的登场求和成为整个大决战的最高潮;尾声是瘫软的王一生被“我们”搀扶起来。

全程到底怎么走的棋,是跳马还是飞相,作者一字未提,但王一生的棋艺之高绝,“车轮战”之惨烈已经跃然纸上。

“奇人异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眼球,绝对是小说故事情节上的加分项,但是如何做到“奇而不假”却需要作者花一番心思。

编故事是个技术活儿,讲故事何尝不是一项手艺。


🌙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