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次亲自带领群众割麦子的实战,让我懂得它的内涵所在

 新用户339933 2023-06-25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把绿色的田园唱成了金色的海洋。站在家乡的金海岸畔,心中又一次涌起了对往事的记忆。

1975年麦收前,当时的县、社两级“三夏”誓师大会相继开过,公社及各村的墙壁上和一些显眼地方,贴满了“三春不如一秋忙,一秋不如麦上场。”“谁英雄,谁好汉,麦收场上比比看!”的大红标语口号,如大战“三夏”的动员令。看起来是贴在墙上的,却像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每个干部和群众的心。

那年,我任齐山公社的党委常委、武装部长,住的村子是公社下林庄。这个村将近300户,设一个大队、六个生产小队。

在公社里的40个大队中,下林庄村是中等偏上的大村队。我住这个村子一年多了,知道这个村子的六队是个“老大难”小队。

当时衡量生产队先进与落后是按出勤率来定的。六队,在整个村出勤率多次抽查中,按户计都是最低的,其他工作也名落孙山。

那年麦收在即,我犯了难。面对六队这种情况,如何改变?思来想去,我相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的道理,我是干部要带头。

村里“三夏”誓师大会结束后,我未到六队再去给他们单独吃“小灶”,而是到供销社自费买了一把镰。

资料图  图文无关

晚上,我把镰磨得十分锋利,并告诉管我饭的农户,第二天的早饭我不能按时吃,如家里有人,可给我送到六队开镰的村西北麦地,如不方便的话,等我干完活回来吃也可以。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那夜我也没有正儿八经睡着,心中的思绪像熟透的麦浪一样翻来覆去。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急忙赶到村西北那片六队待收割的大长趟麦地等候。

那个场面我记得十分清楚,基本是在同一时间,我与队长吴秀朋最先到达。我知道他习惯在干活之前要点上一支烟。

摸黑中,队长好像察觉到是我,但也未打招呼,在“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的不言中,吴队长觉得出工人数到得差不多了,把手中的烟头在黑暗中一捏扔掉,站起来,清了清嗓子,也不知是对我还是对已到达的社员们说:“今天早上,每人一畦麦子,割不到地那头的,谁也不准吃早饭。”

队长一声令下,大多数人手持镰刀,每人一畦,各就各位。摸黑中,没有言语,只听一片“嚓嚓嚓”响。

资料图  图文无关

朦胧中,我仿佛看到一个个挪动的身影,如赛道上的田径运动员似的,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面对这火热的场面,我暗想,或许我的亲自参与起了一定的作用。

太阳出来了,社员们都割到了地那头,管我饭的那家社员把饭送到了六队麦地。我与社员们一起在地里吃早饭,这顿早饭,我吃得特别香。

吃过早饭,队长吴秀朋走到我跟前说:“杨部长,请放心,六队麦收绝不会拖这个村子的后腿,你是管公社四院(张家院、汪家院、许家院、孙家院)片的,还有8个村子需要您去指导,不用把主要心思放在这里。”

听了队长的话,我十分感动。事后确实如此:原先六队在村子六个队中样样工作都是老六,这一年的麦收进度和质量,在村里出奇地争得了第一。

从政近40年的工作中,亲自带领群众割麦子这件事,让我深有感触:“干部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对这两句话,过去我只是知其皮毛,并不懂得它的内涵所在。一次割麦子的实战,让我尝到了这个“梨子”的滋味。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